清雍正八年(1730 年),仁怀县署由赤水留元坝(今赤水城)移至今鲁班生界宝峰寺。雍正九年又"题准移治亭子坝"。此时,仁怀县人口约七万人(见《仁怀县志》三篇)。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仁怀县知县杜诠(今云南马龙县人)奉命在亭子坝(中枢镇)建新城,于是诠领帑项15080 两,在亭子坝开工修城建署。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竣工。
修城将峻,杜诠去职,诠于新城县署中结束任职时曾说到"城,初也。堂,亦也初也"之话,因此,后来曾称过县署中的大堂(民间称语)名"太初堂"。(见《遵义府志》卷三十.宦绩二)
▲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仁怀县城图
《遵义府志》中记:仁怀县建新城历三年而新城成。新城建成,历史恰好进入了清乾隆年代。
一、历三年新城成
"新城",是与赤水留元坝原仁怀县城(1601年始建)相对而称。根据新城成、城初也之说,结合遗留下的历史建筑遗迹来看,在历时三年之中的主要建筑项目应有:城墙,"太初堂",主要街道,监狱和粮仓等。
(一)城墙
城墙,是一座城的重要建筑项目之一。
今天,中枢许多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尚能准确道出二百多年前修建的城墙遗址。先说城墙四门址:南门址,葡萄井东角上。北门址,今档案局出门往东行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处。西门址,今体育局灯光球场右角十字路口处。东门址,仁怀宾馆出大门东行约十五米路上,四门遗址恰处在今天城区内的交通要道十字路或三叉路地段。
城门原有名:"东门日朝阳,西门日丰乐,南门日文明,北门日永安"。四门各建楼于城门上,城楼系木质斗拱式建筑,重楼。四门均有石刻某门字。当时居民习惯称鼓楼,阁楼。今天,人们对南门城楼描述时还说,城楼城门的设计式样如北京天安门城楼相像,只是比例缩小了。城门硐是石砌园拱形,城门为双开上好木质大门。直至民国末年时,四门都还在,并设置有门卫,打更为时,早开晚闭。
城楼上可容数十人。过去,城楼供驻兵用过,也安置过一些一时无房居住的居民在城数上居住。
《遵义府志》卷六中记载:"城墙周四百六十三丈,计二里三分,高一丈,厚五尺。枪眼九百零,将台一,炮台口。"
到清咸丰时期,又将城墙增高,同时建炮台二座。炮台分别位于城之东南角和西北角。每座炮台,即是两个大的城墙垛墩。在垛墩中架设罐子炮,也叫狗儿炮,这种炮具有一定射程,有威慑力。对城墙上的"枪眼",当地人也称垛墩,在民国时期,统治当局曾把"枪眼"划分到城中居民住户头上,作为守城设防的一种任务明确。
▲清代仁怀老县衙所在地
将台位于西门附近。将台无大建筑。有文记:在西门外有屋三楹为阅操之听,同治三年毁,光绪丙子年重建,二十六年因事拆毁。主要是一台坝,台坝下有较大空旷地。所以也称演武厅。将台处又称场坝,校场坝址即今实验幼儿园。
清同治元年(1862年)新建南门越城,又称耳城,葡萄井被围进城内。清光绪五年(1879 年)又拆除耳城。
城墙的外壁墙是用规则的石墩砌成,内墙用散石垒筑。筑墙时,一律采用糯米稀粥加入石灰填充石头缝隙。今人说,当时的城墙确实具有古朴典雅,雄伟庄严气势,颇具古城韵味。《续遵义府志》卷二.城池中记:"雍正十三年仁怀始建城,京高巩固,已足壮观。同治六年对坍塌残缺者修补。"
从上段文字中可见《遵义府治》记炮台口是因当时还没建炮台留的空格。墙高一丈是没增高城墙时的高度,所以今天许多人都说,他们眼见的城墙约有一层半或两层楼房的高度,绝非只有一丈。修建城墙需要大量石材,石材取于城西之石场,今称为石厂地名之处即是当年的采石场。
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除少许垮塌外)大部城墙完整,城中少年儿童常在城墙上去放风筝,还有人在城墙上种少量蔬菜。
▲赤水老城墙北门
就城墙而言,其规模和建筑质量与仁怀县旧城(赤水)城墙相当,旧城城墙周长475丈,厚5尺,高一丈四尺。
(二)"太初堂"址
雍正十一年知县杜诠始建,厅宇堂房皆备。但以"太初堂"为核心的县署建筑早已不复存在。
有文记载,早期的县署建筑物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战乱。同治六年重修,但未尽恢复。重建后,堂额日新德堂,后曰双柏堂。左面是监狱,右面是仓库,后面是厨房。院内设有典史署。1973年拆除县府内原建正堂,新建仁怀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拆建前的房屋为木架青瓦房,院中地面为石板铺就,但房屋设计讲究,质量上好。从堂变楼,房屋座向坐北朝南未改。从有"太初堂"起,其地就成为清、民国、新中国的仁怀县最高行政机构驻地,除去县治移去茅台时间,至2005年止,计有258年。从有"太初堂"起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到民国时期,县署大院中仍建有监狱,解放初也仍作监狱使用过。解放前的保警队也驻县政府院内。还有文字记:县署院内原建有"金星祠",清乾隆二十三年(1760年)又重修金星祠。
民问流传:"太初堂"原有一股地下水冒出,须将水改从它处才能进行修建,于是便用铁锅将冒水处盖住,迫使改流它处。建筑时,还从生界宝峰寺运来少量泥土填入"太初堂"寓含前后县署承接相融之意。
(三)街市建筑
过去建城,就是建围城,街市也必在围城内。
街市建筑紧靠南面城墙起步,这就注定主要街市建筑只能在城内从南向北延伸。今天仍可见到当时的街市规划。即从县署大门前建一条东西向的横街,再在横街的中部起建一条南北通向的竖街竖街。再建一条东西通向的横街使城中的主街成一工字形。其他建筑,如学校,庙宇等则围绕工字形主街布局而向东向西延展。。
从上述建筑布局看,建城之初,全城的总体规划已明确,城的重心摆布在南面,建筑工期安排也是南先北后。整个"围城"的发展和完善也是由南向北推进。
推测:在三年之中,就工字形的街市修建没能全面完成,是后来逐步按设计去实施完善的。
建城之初,应有监狱、粮仓、金库等一些必不可少的建筑物形成。推测,金库、监狱建在县署院内,粮仓临北面城楼。至二十世纪中叶,城墙内除主街外,还保留有草房,土墙房以及少量耕地,小山堡,梨树林地,随后逐步进入各项建筑之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东风街三官楼一带地下发现许多成堆的碎瓦片及窑子洞,推测是建城时或重建中烧瓦的场地。
二、"新城成"后二百年
建成新城后达二百年时,正值民国末年。二百年中,有风云变幻,有灾害迭起,有顺逆时境,可谓饱经沧桑。例:清咸丰同治时期,农民起义军杨隆喜改仁怀县为新开县,委银水人杨金为知县、元帅,占领过县城;太平天国石达开率军队进入过仁怀;号军攻陷仁怀县城等战事发生;光绪二年六月,火自正街至南西两门暨北街三官楼皆被灾。知县白之圭报请发银二百两赈之;1909年,县城中居民郑盈庭家不慎失火,延烧了西南面半个城,受灾200余家,后历数年,被烧毁街道才逐段修复;至民国中后期,才把街面铺成石板等。让我们从中见到县城在历史上经过的一些风风雨雨。
二百年里,"新城"建筑有的尽毁有的损伤,后期建筑既有增加又有消失。至民国末年时期,总体上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县城:城墙完整保存。
木架瓦屋建筑的街市完全存在,两排街房的前檐均是宽大的凉亭。有凉亭的建筑是那个时期街市房屋的特点,它能给行人及商人的经商物品遮雨避阳。但当你站在街市中仰视天空时,天空却成了条缝隙。仁怀解放后,先后历经四次拓宽街道。
(一)庙宇、馆坊与学校建筑
根据相关文字记载和今人回忆,城内及城周有不少宫、庙、馆祠、牌坊建筑。曾经有过(有的是重建时易名)的场所是:社稷坛,神祗坛。先农坛,厉坛,此四坛均在城墙外。城郊还有天堂庙,土地庙,龙王庙,玉屏寺,马公祠等。在城墙内,有关帝庙、文昌庙、文庙、武庙、城隍庙、江神庙、禹王宫、财神庙、观音庙、三官庙、万寿官、天后宫、滇黔宫(采访中有个别人提供此建筑名称)、祖师庙、苍颉庙、土地庙、乡宦祠、萧曹祠、泰山石敢当、金星祠、川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等。其中,建筑规模大的建筑物两侧均建有高过房顶的防火墙,以防出现火灾后可以起到防火作用。
城内,还有陈氏祠堂和向氏祠堂。向氏祠堂曾是民国中枢镇的办公地。其中的文庙,城隍庙建筑规模较大,且建筑位置的座向要与县衙大堂座向一致,并另筑围墙包围。文庙内设置过明伦堂、教谕署、训导署,均于同治三年毁,同治十一年又曾修复。天后宫,相似妈祖庙,也相当于福建会馆。
根据历史资料所记,摘录部份早期建筑物建筑年代及地址。
县城东北角炮台,址蔡家坡。光绪十二年拆炮台建先农坛。
关帝庙。光绪五年于怀阳书院故址改建。
城隍庙。城中后街,道光二十九年创建。
禹王宫。在城内米,,乾隆庚辰建。
龙王庙。在城隍庙左,光绪二年建。
炎帝庙。在城隍庙右,同治六年毁,光绪二年建。
文昌宫。在文庙内。
天后宫。在县署后左。
萧曹祠。在县署右。
惠民宫。即四川会馆,在西门内,光绪二十六年川商建。
三官殿。在文庙右,同治三年毁。
城西门观音庙。道光二十四年建。
万寿宫。同治甲子被毁,光绪庚子复修。
火神庙。
另:清代设警务局,局设肖曹祠。还设仁怀县城守营署兼设火药局,此机构应不在县城内,但在县治地。
▲中枢葡萄井新区
(二)有石牌坊四座
在城墙外的南北通道上,于梅家堡,南门外各有石牌坊一座,城内有两座。城内两座分别位于今人民街靠北段街市上及文庙内。街中这座牌坊,坊基处在一个小坡上,牌坊高出房檐,坊座有石狮两对,坊有中门和两道侧门让人行通过,推测,先建坊。后建街房,1939年因改造街道而将石牌坊拆除。
(三)大树
在文庙一带,有许多树木,唯有两株大树,树粗大,冠幅宽,十分引人瞩目。
一株为花楸,一株为柏树。1935年红军在城中时,国民党飞机丢下炸弹把柏树一主枝炸断,以后仍然茂盛生长。城墙内靠西面,曾有一棵两人才能合抱的泡桐大树。在县署内曾有过两株古柏。
(四)文化教育场所
公元1803年建培基书院,址在西门城内,公元1878年,募款改建于城北,易其额曰怀阳书院,院址在文庙一带。
至公元1906年,依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颁发《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培基书院遗址设置仁怀县高等小学堂址,今中枢第一小学。《续遵义府志》卷十五.学校二记:县城向不设棚,光绪四年(1878年)在城西营盘街新建考棚,以备童生县试。所以,在中枢小学,校舍建筑中曾有过"考棚"、"魁星楼"知名建筑。今中枢一小全部占地及前些年分两次建成的中枢一小家属房占地,均在城墙内。
公元1923年,在城内利用祠堂庙宇建筑创建了女子小学。
1930设仁怀简易师范学校,地址在今中枢一小,1935年停办。
公元1942年,省教育厅批复,建立仁怀县立初级中学,招生提前于 1940年起。址在文庙内。
▲今中枢一小
公元1939年,复办简易师范,招生一个班,教室在"魁星楼"。公元1944年,"仁赤习三县联立师范学校"招生入学,校址就在城内天后宫、文庙内。
文庙内檑门右侧,曾有过沈村耕、五幼良任仁怀中学校长的纪念碑。
公元1948年,仁怀县立初级中学迁至西门外坟保(今实验中学,原仁怀一中)一幢新校舍上课。该校舍原是准备为浙大修造多幢校舍,仅建成一幢。抗战胜利停止修建。
从上看到,在清代的仁怀县,崇拜神灵重于普及文化教育。涉及文化,在此提到民国后期,城中居民吕丙成用"新华书店"招牌卖过图书,主营中小学课本书。
党政机构驻地。国民党仁怀县县党部驻址在北门,县衙仍在"太初堂"址。
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南门外建立"农事实验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曾创建过首家公立医疗机构------仁怀县卫生所,实效甚微,一般群众无能力去就医。
三、仁怀县人民政府早期县城主要建筑及交通文化情况
拆除部份庙宇建粮仓(城墙内)。在城外建革命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塔(2007年5月拆除重修),发动群众在今街心花园对面挖出水塘一口,积水供消防用水。在今解放广场由全县人民捐资建烈土陵园。系长方形一楼一底砖木结构楼房。墙壁涂抹成瓦灰色,是用石灰浆加煤粉拌浆涂抹而成(建仁怀市后,折除该房建成解放广场)。
▲早期的中枢一小
公元1950年8月,迁鲁班崑山中学至县城坟堡办中学教育,挂牌"贵州省仁怀县私立崑山中学"开课。公元1951年初改牌为仁怀县中学。公元1956年改为仁怀一中。
公元1949年12月,中枢一小复课。
1950年8月,使用陈氏宗祠建立县政府卫生院(现中医院),在城墙内。1952年正式成立仁怀县农场(南门外),1961年在南门外建立畜牧配种站。1966年又建牛奶场。在此时,还有中枢公社、卫生所、公社小学、榨油厂等建筑物。
党政机构驻地。仁怀县人民政府驻"太初堂"当时遗留房屋。中共仁怀县委会曾先后驻坟保仁怀县中学及国民党县党部房屋和新建的烈士陵园楼房。
解放初,遵义至茅台通了客车后,在今建行大楼对面建立汽车站。平房,始发站在茅台。再前,车站在今解放广场。
这些就是跳出城墙外早期设置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及建筑。公元1954年上半年仁怀县治移茅台,县政府驻地为中枢区驻地,
县城建设基本上没有进行。1962年,一中用遵义师范留下的柴油机发电照明,其余都还无电使用。
至1966年县治移至中枢,中枢区驻地又改驻茅台。一个始终还是保持在城墙内的县城达230年时间。
四、拆除城墙
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因社会发展形势所定,对城墙和城门楼便已无保留意识存在,对已垮塌部分更无维修必要,城墙便在自然损毁和人工拆除中走向消失。但整个城墙的大部材料还是用于公家建筑。依建设历史时间排:烈士陵园,茅台县政府办公楼、桥坡电站、桥坡公路桥、新华书店、监狱、食品公司,中枢的县政府大楼,县委大楼、一中围墙等建筑都用有城墙石料。
▲老县政府大楼一角
为建设用料之需,许多中枢居民都曾亲自参与拆城墙,为建筑工地送过石料。拆墙中,那时医疗条件差,好些人还把墙中的白灰取出磨成细粉,当伤口药使用,传说还有效。
城墙大量消失的时间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墙石料大部为公用。少数也被居民建私宅而取用。总之,城墙石块又大部"回归人地"。"文革"时,大部祠堂庙宇也随城墙一起被拆除,历史上的县城轮廓消失去大部,在人们的心目中,"新城"到这时已完全是旧城了。
五、县治重移中枢依托旧城向南发展
1966年10月,仁怀县治重返中枢。其时,"文革"运动刚开始,还称县委政府。县委驻在陵园旁师范留下的房子,县政府驻地为"太初堂"址。后在县府院内新建二幢竖排砖木结构一楼一底的小青瓦房。县委又迁进政府院内。从此起建设重心从茅台移至中枢。1996年桥坡水电站发电,县城才开始较大面积用电照明,1967年开始建设县城供水系统。供水来源,先后有黄树桩、葡萄井、东门河、茅坝江等地。
县治回至中枢后,没有招待所,从高大坪把一幢一楼一底的全木质瓦房整体拆运至中枢,与民国时期刘绍江所建的县城第一幢砖木结构洋房相配套,成为县招待所。
一方面,"文革"运动在逐步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县机关、事业单位。计划经济年代的国有商业企业,轻工企业为适工作之需,也还是前后进入基本建设,这才有力地促进了县城基本建设的发展。这时,根据县城地形,到了"文革"中后期,已形成了今天的国酒中路这段主要街道。县城建设发展的主导朝向也必然决定是朝南了。
这段街道初为新街名,首次用法国梧桐树绿化新街。新街第一段延至解放广场。次后延伸至建设银行大楼,再后延至杨子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仁怀才有公路通向习水县城,县城东面很快就沿仁习公路形成环城一条街,但还仅是略具雏形。这段环城路南至杨子垭,北至梅家堡,路街兼使。通了仁习公路,在城中存在了多年的一种古老交通设施——马店消失。
1983年,中枢镇升格为区级镇,拆除四川会馆老建筑,建了新的镇办公楼。这时,有了初级的环卫机构,环境卫生开始进入行政管理工作议程,新建公厕,干垃圾集运抛置等工作进人有序施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从县文化馆起,向南发展出一条新街,其时名振兴路,于葡萄井东延出建成东大街。
进入九十年代初,形成了中枢二小门前南北走向的这条街。烈士纪念塔起向东一条街,钟鼓山下西环一条街等街市。
县治回中枢后,原城墙内的工字形街道又慢慢向北发展。再由工宇出头变土字形,土字一坚坚至北城门址,因此时城墙已拆除,恰好又成一新的工字、这一段街道原名东风街。这时旧城圈内形成了由南向北两个工字相重的王字形街道。街道路面也逐步由石板街面变成水泥路面,并开始有了排污水建筑系统。但东门河水由此起进入严重污染期,并日益加重.....。至2007年时建起污水处理厂解决水污问题。
公元1973年,在"太初堂"址拆除旧木架瓦屋房,建县政府办公大楼。公元 1982年、在钟鼓山下建成县委办公大楼(城墙外旁),县委才从县政府大院内迁出。同期,在县政府院内拆除前期建筑物建县人大政协共用办公大楼一幢及一幢科局单位用房。
县治迁回中枢后,如公检法,农林、商业、文教卫生这些部门均前前后后在城墙外独立建楼房办公,其余部门多随党政机构驻地办公。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直指向南发展的城区发展势头到来。新的主街建设从建设银行大楼前起,再逐步发展延伸至杨子垭,沿途已建成两个转盘,形成两个十字街形,两个十字之西面与中茅公路接通,东面抵今时建成的东环城路,主街两侧形成多个住宅小区,主街道绿化成效显著,绿化以香樟,玉兰、桂花等木本树为主。
在此同期,原城墙内旧有民居建筑,以改变街道容貌和按规划在原址拆去木架房屋建钢筋砖混房屋为主而发生着巨大变化,还建了公众休闲场地街心花园。
改革开放中,企业建设速度陡增,教育大发展。建了怀酒厂等多家酒厂和其它企业。先后新建了七中,职业高中,仁怀师范学校,党校,育人中学,农广校,十三中,改中枢公社小学为中枢第二小学,建机关幼儿园等。
▲仁怀七中
县治所移中枢后,医疗卫生、金融机构建设同样得到重视,其建设时间也多在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完成或完善建筑。医疗卫生:已有中医西医医院,健全了疾病防预、妇幼保健等机构。餐饮服务方面:有仁怀宾馆、国酒宾馆、酒都宾馆等。文化历史方面:有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博物馆、电视转播设施等。
1979年县城始有电视。1989年县城使用模似程控电话(1933年始有电话)。
(一)老街市新通道
在建城之时建修的县署门前的这条横街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拆除部分民房形成与新街相连的通道,老市委门前通往葡萄井的通道是撤县建市时拆除部份旧有房屋后形成的。
县治回中枢后,以二十多年的改建发展,不仅使旧城范围面貌大大改观,而且又形成了一个新城区,县城建设向南发展取得阶段性明显效果。县域经济增长快,非农业人口数和流动人口数大增,公益设施日趋发展进步,为撤县设市创造了条件,于公元一九九五年十一月获准撤仁怀县建仁怀市。
▲老市委门前通往葡萄井的通道
六、街名地名变化
自亭子坝建城之后,最早期的街名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正街、庙街、营盘街。
至民国末年,在城内知名的地名有:衙门口、老米市、东门、南门口、西门、北门、城隍庙、(城关仓库址)、文庙,财神庙、禹王宫、丁字口、牌坊、三官楼、石坝子、校场坝、马店、马公祠等。
仁怀解放初期,又把旧城街道分别称:民主街、和平街、自由街、胜利街,又增大陵园,小陵园等借代用知名地名。
"文革"期间称:人民街、东风街、反修街、胜利街。后建有新街,又增印刷厂,食品公司,城关仓库,牛奶场,农场,医院,一中,招待所等常用借代地名。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新街更名建设街,其它街名继续沿用。因县城地域逐渐增宽,继后又增用常用的东大街,振兴路,大水井,大道上,黄树桩、梅家堡等这些常用地名。
七、中枢得名
民国三年(公元1914 年)设了赤水县(改去厅),民国四年(1915年)设了习水县,此时的仁怀县地域与此前的地域大不相同。根据新定的仁怀县地域看,亭子坝正处仁怀县地域之中枢部位,又为南北交通之枢纽。至民国二十九年(公元 1940年)废联保制,改设乡镇,由此开始设中枢镇,中枢镇由县政府直管。中枢之名由此出现。
▲上世纪90年代初仁怀老县城一角
八、县城自然环境琐闻
钟鼓山。位于城外西北部,两个山堡相对而立,一名钟山,一名鼓山,惯称钟鼓山。立于山头可腑看全城。过去,在钟山上建有土木结构的六角形瓦房屋,又称为钟楼。钟楼内置铁钟,有人负责敲钟报时,后又将报时的钟移至蔡家坡山堡上,把钟楼改作碉楼。鼓山山顶平坦,城内外人放风筝比赛在此山上进行。
狮子山。位于城北。狮子山有大小山头连绵成一山脉,山形受看。不知在何年代,被人们将此山形概括为"九个狮子一线行、一个狮子跳进城"这句话,"跳进城"的狮子是指城墙内的蔡家坡山堡(中医院后面)。
杨子垭。原为两个石山堡成东西横排,早期步行大道及以后的车道都必从两山之中穿行,有城南自然屏风之誉,在建设杨堡坝新城区时,两个石山堡被搬掉。
▲葡萄井
葡萄井。位于南门城门洞外。当地人代代传说。葡萄井原有冒尼水流出,水量小,修建县署时,将一股地下水强行压迫消失后,在今工商银行址内成一水井,供城内居民生活用水,直清末时,城内普频频发生火灾,损失惊人,因迷信,民间纷纷传言火灾与此井有关应填闭此井。于是,又将井填压,葡萄井水量由此大增,又转供城内外居民生活用水和部份农田浇溉。因其出水时于水中有葡萄形状的水泡冒出,故得名葡萄井。《续遵义府志》中又记为福泉。
最早的出水处形状,水从如像乡间人喂猪用的石猪槽状的石缝中冒出葡萄形状的水。公元2007年初夏,为建设葡萄井景观施工时触及出水处,建设竣工后,多年来靠自然形成的葡萄景观消失。
鹿鸣塔。杜诠倡议所建。建于公元1735年,原名文塔。原址在今东大街农行家属房一带。民间传说,文塔是一枝笔,葡萄井为一砚台,是预兆文化发达的风景。公元1879年,拆塔重立于以前的市医院内,即取名鹿鸣塔。建立民国之后,拟在文塔原址建陪风阁,建筑名称叫中山纪念堂,使之再形成一道风景,已曾动工建造至窗户高度,终未成。民国期间鹿鸣塔遇一次雷击。击毁顶端一角石块,故石块有两处出现缺损,当时居住在塔内的一男性乞丐同时被电击而死。
▲鹿鸣塔
尸骨塔。在城西门外的山地中,不知于何时建有此尸骨塔。它是专供城中有婴幼儿夭折后,将其尸体置于塔内。
九、撤县建市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设仁怀县,仁怀县名始于此。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并仁怀、承流二县设仁怀堡。从此起,有四百八十年时间,因隶属关系变更复杂,不存仁怀县建制。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复置仁怀县,县辖十个里,县治初为赤水。清雍正五年(1728年)县随遵义府由四川改隶贵州,清雍正八年,县署移驻鲁班生界,建新城后再迁亭子坝。此后,仁怀县境域也曾多次作过调整。大的调整如,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设仁怀直隶厅,将仁怀里、河西里、土城里从仁怀县划出归仁怀直隶厅。
至民国初,又前后新置赤水、习水县,仁怀县境域又经一次较大调整,但仁怀县建制不变。新中国成立后。仁怀县境域也曾作过一次较大调整,即将原属仁怀县的回龙、永安、桑木三个区划拨归习水县。
仁怀县建制延续至公元一九九五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仁怀县,建仁怀市(县级),市辖地域与前仁怀县相同。此时,仁怀市人口达53万。
改一县字,是仁怀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转折。"岁月留痕话县城"也就话止于此,以后的建设属于"市"的时空内。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历史的纪念碑,又是历史的底片,同时也可从中窥见人流物转情行。
来源 酱香仁怀/杨代绪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