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31 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讨会召开,聚焦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与无锡生动实践,深入探讨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共同探寻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实践逻辑,厚植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人文底色。
市委书记杜小刚、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刘亢致辞并共同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究基地揭牌。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作主旨演讲,省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王明珠致辞。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吴正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一同为江南大学人文经济研究院揭牌。
新华社江苏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刘兆权发布《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智库报告。
杜小刚向出席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无锡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杜小刚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研究 " 人文经济学 " 这一重要命题。
省委书记信长星要求,创造更多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让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点。
无锡是文化江南的典型代表、富庶江南的生动缩影,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这里演绎着文脉赓续、文化赋能、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当前,无锡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赋予无锡 " 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 要求,加快建设人文经济强的文化强市,绘就新时代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 " 江南盛地 " 锦绣图。
真诚期待与会嘉宾借助研讨会平台,碰撞思想火花,发表真知灼见,在探寻人文经济的发展密码方面形成高质量成果;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无锡发展,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创新,与我们一道探索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的实现路径,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刘亢表示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重要命题,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新范式。
无锡一直是新华社在江苏重要的调研基地、宣传阵地,从 " 泰伯奔吴 " 的江南文化起源到 " 四千四万 " 的发展精神传承,都为新华社研究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 城市实践提供了重要线索。
下一步,新华社江苏分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站位高的政治优势、受权发布的核心优势、内参智库的独特优势和全球视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入研究阐释无锡 " 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诚信创新的工商文化、荜路蓝缕的创业文化 " 中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内涵,宣传好无锡全力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助力无锡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明珠重点阐述了深化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内涵要义。
王明珠表示
近年来无锡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深刻把握 " 第二个结合 " 的文化内涵,坚持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壮大标志性产业影响力,焕新城市 IP,生动展现出这座新时代工商名城的人文魅力、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
期待这次研讨会以无锡为样本,聚力文化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相融相促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上有新突破。
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到江苏走走看看,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更多真知灼见、更多 " 金策良方 "。
会上,由市委宣传部携手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共建的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究基地 ",与江南大学共建的 " 江南大学人文经济研究院 " 揭牌。
基地和研究院将依托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的全球信息传播优势与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优势,聚合江南大学的专家力量,系统全面挖掘无锡人文经济发展实践与内涵,为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长远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洪银兴、刘刚,以及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许正中,新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金伟忻,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灵山文旅集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拈花湾文旅董事长吴国平,先后围绕 " 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 以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文经济学’丰富内涵 "" 构建习近平经济思想统领的经济学新体系 "" 文脉 · 城脉 · 智脉—长三角人文经济版图中的无锡担当 " 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当天," 无锡以文兴城的实践路径 " 研讨会、无锡创业文化沉浸式学术笔谈会等系列研讨活动同步举行。
来源:无锡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