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那些年,姜萍都踏踏实实走过来了,接下来,也应该让她安安心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自闯进一项全球数学竞赛 12 强后,17 岁的中专生姜萍成了当下最热的网络名人。街头巷尾都是她的励志说,线上线下都有她的膜拜者。
由于她的成绩与她的学校反差巨大,网友不禁生出许多疑问:成绩不差为何没读高中,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老师王闰秋又是个怎样的人物 …… 这些疑问,是面对这一震惊四座新闻后的自然反应,应该说是合理且可以理解的。
只是,随着与姜萍有关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人开始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产生了一定的疑惑——为何要用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方式去关注?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截至目前,网上已出现了 " 姜萍妈妈发声 "" 姜萍父亲回应女儿数学竞赛 12 名 "" 姜萍姐姐刚高考完趁着暑假连打三份工 " 等热门话题,甚至连姜萍的亲戚、同学、同村人也不能幸免。
坦白讲,当几天前一些高校向姜萍抛出橄榄枝的新闻传出来时,我是兴奋和激动的,兴奋于这个为梦想努力的孩子,终于有了实现的途径;激动于这朵幽谷开出的鲜花,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赏识。
但不论我们的情绪多么高亢,在此刻都必须冷静下来。因为事情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 " 姜萍妈妈发声 " 冲上热搜后,有人就质疑,是不是接下来就要直播带货了?更有人指出,这是对姜萍的过度消费,可能引发村民和同学的不满,也有可能影响到姜萍的情绪和状态。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围观一个仿佛 " 天才 " 般的人物,好奇可以理解,但也要克制有度。她还是未成年,过度曝光可能满足了网友的 " 偷窥欲 ",却也会影响到她的生活与学习,不会让她再那么纯粹与安然。
在互联网待久了,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些网友热衷于 " 造神 ",也热衷于 " 毁神 "。有人就指出,当下人们可能因为数学天分而赞赏她,以后也可能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而反感她。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经得起网友用放大镜来审视。一次又一次好事变坏事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网络不仅能助人于无意,也能伤人于无形。毕竟 " 糖水爷爷 " 被网暴、" 咖啡阿姨 " 被造谣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当下对于姜萍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各种呈现,似乎是为了烘托或者证明她是一个 " 天才型 " 选手。但必须明确,这只是初赛的结果,后面还有决赛。在氛围过热、决赛在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保护她的行动,更要有不打扰她的自觉。
过去那些年,姜萍都踏踏实实走过来了,接下来,也应该让她安安心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6 月 22 日,姜萍将参加决赛,相比于其他专注备考的选手,姜萍已经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应对公众,为了让她能以更好的状态参赛,带来更让人期待的成绩,请还她一份清净与专注,并祝她决赛顺利发挥出色,愿她目标实现人生灿烂。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