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新闻湖北消息:人造太阳!武汉能干过美国吗?
1、" 人造太阳 " 是个啥玩意儿
那得先说说原子弹。它是利用核裂变原理瞬间产生巨大能量的,核裂变是指重质量的原子核(如铀和钚)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在这分裂过程中释放出能量。瞬间分裂,就爆发出原子弹式的威力,利用核反应堆,控制其分裂速度和分裂的数量,就可将其能量用来发电。
(核裂变是这样的)
人造太阳不是制造原子弹的(理论上来说也是可以的),而是用来发电的。不过它与原子弹的原理恰恰相反,它是利用核聚变原理瞬间产生巨大能量的,核聚变是指轻质量的原子核(如氘和氚)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结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用来发电。
(核聚变是这样的)
那么,有人要问了,不是有了核电站吗?为什么还要搞人造太阳呢?这个问题问得可好了!
一是反应条件不同。核聚变需要在极高温度(近亿度)和高压下进行;核裂变则相对容易发生,通常只需要中子的冲击。
二是释放能量大小不同。核聚变释放的能量通常比核裂变更大,因为它的反应过程中质量有所损失。
三是安全性不同。核聚变相对更安全,因为它不会自持维持链式反应,且即使发生意外,也不会演变成核泄漏或核爆炸;核裂变则存在核泄漏和核爆炸的风险。
四是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同。核聚变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相对较少,且具有较短的半衰期,更容易处理和处置;核裂变则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包括高放废物,其处理、储存和处置都是长期且困难的挑战。
五是材料更多更容易获取。核聚变的原材料是氚和氘,海水中天然存在的氘含量就有足足 45 亿吨,而核裂变要用到的铀和钚,又贵又稀缺。
" 人造太阳 " 其实就是利用核聚变原理发电,核裂变需要在一个反应里完成,核聚变也需要在一个装置中完成,这个装置就被我们俗称 " 人造太阳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模样吧!就是这样的——
(法国当地时间 2024 年 2 月 29 日,中国队安装的全球最大人造太阳)
2、大国竞争 " 人造太阳 "
去年 10 月,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成功 " 点火 " 两次,即实现可控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让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多于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至此美国科学家成功将点火次数增至四次。
这些点火实验中,NIF 不仅实现了净能量增益,效率与精度也在不断提高。最新的一次实验再刷记录——输入能量首次达到 2.2 兆焦,3.4 兆焦耳的输出能量也位列历次点火实验第二。NIF 向实现数十兆焦耳甚至更高产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标志着美国核聚变实验进入新时代。
那么,我们中国咋样了呢?
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 " 人造太阳 ",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物理实验。去年 4 月 12 日晚,经过十几年聚力攻关,EAST 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 403 秒,刷新 2017 年的 101 秒世界纪录,实验现场一片欢腾。
目前,下一代 " 人造太阳 "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未来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堆。
我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实现了众多的突破,尽管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我们是后来者,但经过数年努力,我们已经跑在了全球领先阵营,相信未来经过不断努力,中国一定能顺利掌握可控核聚变发电。
与美国核聚变技术相比,中国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其实已经不相上下了,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
3、武汉 " 人造太阳 " 进展神速
去年 11 月,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 " 项目并立项。该装置将建设于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新建建筑面积 3.65 万平方米,建设期 5 年。
此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主要基于该校潘垣院士团队提出的原创性方案。潘垣院士是湖北宜昌人,今年已 90 岁高龄。这一辈子的科研中,他带动中国的超导电力、脉冲功率及应用、脉冲强磁场科学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交谈中,潘垣院士说,在他所有的科研成果中,最让他骄傲也最牵挂的,就是 " 人造太阳 "。在中国,潘垣院士是首批开启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科学家。早在 1984 年,潘垣和磁约束核聚变研究所的同事们,凭借介绍苏联相关装置概况的 4 页纸,成功研制了 " 中国环流器一号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个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潘垣在画图)
主接线图、控制系统的逻辑图都是他自己画的,那时候年轻,晚上一搞就搞到 12 点,甚至更晚都有,逻辑的线路图画的大概个把月,装置很复杂,超高真空、外通电源好几套,一边画一边思考、讨论,反复修改,装置的尺寸配合总体是稳定的。
(潘垣院士与专家一起探讨核聚变科学技术问题)
2016 年,潘垣院士又将聚变材料锁定为氘元素,在国际上首创提出了新的技术路径——氘氘聚变。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大力支持下,项目获批后,在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启动建设,装置的等离子体密度要比托卡马克高出百倍,温度也比托卡马克高出 5 倍。
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 " 项目总经理武松涛:" 海水里有大量的重氢,大概有 40 万吨,一吨海水中的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 700 万吨汽油燃烧的能量,一个是环保,再一个它很高效。"
时下,潘院士团队正在对瞬间升温和能源回收方向,进行多类型实验,朝着终极能源的方向不断探索。潘垣院士说,这是他的收官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困难的科研工作。他可能看不到自己的收官之作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的那天了,但只要中国人能借此站上世界之巅,他就高兴。
现在世界上用的都是 " 氘氚 " 聚变," 氘氘 " 聚变中子源在国际上没有,完全是中国人独立自主创造的,我们相信,集国家之力,担人类之重,武汉的、中国的人造太阳超越美国不是梦!
ZAKER 新闻 / 湖北出品
编辑:周鑫
编审:力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