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4-06-26
人民日报看吉林:吉林创新保护利用黑土地——“守护黑土,就是守护我们的事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吉林创新保护利用黑土地——

" 守护黑土,就是守护我们的事业 "

6 月的吉林公主岭市,连片的黑土地色泽油亮。春天种下的玉米,已经有一人多高。

李德乐蹲在朝阳坡镇的玉米地里,掌心一捧黑土黏成一团,带着刚刚吸足阳光养分的温暖 ……

生于 1988 年的李德乐,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带着些东北口音。20 多岁时,他外出打工,后来回乡创业,8 年前成立农业合作联合社,开始种植有机鲜食玉米。

深松土层,不用化肥农药,再加上可降解地膜、人工除草 …… 这种对 " 绿色 " 的坚持,一度让村里人无法理解—— " 只用农家肥,肯定干不长 "。

" 都说我干一年就跑了,一晃 8 年了。以前不理解我的人,后来加入合作社,一起种玉米了!" 李德乐说,有机玉米品质高,更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

经过 8 年摸索," 一个肉眼可见的变化是,以前只有 20 厘米左右厚的黑土层,经过土地深松后与堆沤后的农家肥融合,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 李德乐说," 有机种植能提升黑土地地力,地好、玉米更受欢迎。守护黑土,就是守护我们的事业。"

100 多公里外,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

90 后张楠楠正把镜头对准自家的水稻田——方方正正、沟渠纵横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正在分蘖期;透过一汪清水,黑土地清晰可见。

2014 年,张楠楠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为自家家庭农场开拓电商业务——改变口口相传、电话订购的传统销售方式,她试水创建微店、进驻电商平台、开发微信小程序、客户会员制管理等多种方法,让自家种植的万昌大米走出吉林,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销售网络。

在家庭农场种植的水稻田里,她和家人采取秸秆还田、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肥等方法,让黑土地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销路不愁,但我们不会盲目增加产量。" 张楠楠说," 大家认准黑土地,我们更要保护好黑土地。"

黑土地上长大的年轻人回家了,黑土地外的年轻人,也带着知识和理想奔向这片热土。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王力,来到吉林已经 9 个年头。在黑土地上钻研 " 梨树模式 " 多年后,他把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土地。

2020 年,以 " 梨树模式 " 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推广。" 在黄土地、风沙地等,‘梨树模式’在减少水土流失、抗旱保水方面优势突出。" 王力说。

赶在 4 月下旬玉米播种时,王力带着新一代免耕播种机去了宁夏。在黄河灌溉区试验田,新农机的应用让播种效率大大提升。

" 以前担心灌溉水会让秸秆‘水上漂’,通过增加还田的秸秆长度和高留茬等措施,试验效果很好。" 王力介绍," 接下来,我们还要关注内蒙古怎么更好推广滴灌条件下免耕秸秆还田代替地膜技术,新疆怎样做好小麦玉米轮作技术保障 ……"

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来到这里,用自己的热情、知识和理想,守护黑土地,让古老黑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吉林 李德 张楠 王力 植保无人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