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位于仁怀市大坝集镇马鞍山下,是一座传统三合头院落,有上百年历史。整个建筑算不上奢华,但做工考究,檐廊斗拱、穿枋和柱础石、枕门石上,简单的雕刻,彰显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多年无人居住和管理,老房子破败不堪,檐廊下,塞满各种杂物。大条石铺成的院坝,石缝中长出的杂草,覆盖了石块,成为农家散养鸡的乐园。
住在院落前方的,是陈君华家。对老房子的历史,他如数家珍。" 老房子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学校使用。" 他说,作为配置风水需要,原先院坝中还有一排横向的房子。
民国元年(1912 年),遵义县署命陈泮香等人创修学校,他便将老房子提供出来,开办遵义县大下初级小学。1915 年,遵义县大溪里等划仁怀县管辖后,学校更名为仁怀县大坝两等小学,有学生 55 名,校长名叫涂渊初。1930 年,又在 " 老房子 " 增开女子初级小学,高峰时有学生 20 多人。
陈泮香,本名陈文藻,字映熙,号泮香。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及 1995 年编撰的两部《陈氏宗谱》显示,其生于同治丁卯年(1867 年),殁于民国十五年(1926)。约在清中期,其祖上迁遵义县大溪里,即今天仁怀大坝集镇。
很多大坝及周边人,现在仍习惯称陈泮香为 " 陈司令官 "。
陈泮香得名 " 陈司令官 ",传与周西城有关。王钦伦先生《仁怀地名——历史人文知见录》称,早年周西城还是营长时,遭遇败仗,带着队伍返回桐梓老家。途中经过仁怀,向县城某名流求助被拒,而大坝陈泮香热情款待,助之以银。周后来执政贵州,重用陈,委任他为赤水署办游击司令。之后,又先后任印江、务川任县长。
▲石阶
▲檐廊斗拱
关于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时间、人物履历等关键信息,模糊不清。此外,还有不同的资料和民间说法称,陈泮香担任的是德江、瓮安县长,以及民国初期的 " 川黔游击司令 "。而关于老房子,也有说法称 " 是他家族里的孙辈陈肃雍,当过湖南省桃源县县长‘陈三老爷’的 "," 陈泮香家的老屋,在大坝集镇背街 "。
目力所及,前述信息,待进一步核实。但能确认的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曾监修大坝至山盆人行大道的陈泮香,是时遵义县北部乡间有影响的乡绅、团首,颇为县署信任。老屋的背后,不只是大坝陈氏家族的传奇故事,还有清晚期至民国初年中国乡村治理的缩影。
陈泮香奉命办学时,延续着父亲陈元镗(《陈氏宗谱》记为 " 堂 "。下同)的事业,在今天大坝集镇永兴街,修建了一批栈房和店铺,面向川、滇、黔等地区的行商招商,扩大了今天的大坝场。
《续遵义府志》称," 时协镇贺朝纲,奉檄莅遵,中路不通,绕道仁怀,属军功陈元镗引道赴任。元镗 …… 后曾署凯里汛 "。关于这一记载,在《陈氏宗谱》中的记录很简单,称 " 职员钦赐五品蓝翎千总特授凯里营 "。
▲大坝老街现状
陈氏后人说,从陈元镗开始,陈氏兴场。根据相关记载推算,其兴场最早启动时间,大致为清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
清晚期至民国初,仁怀县境内一些积累了资本的本土人家,在自家居住地及周边兴场。他们兴场的主要形式,是单独或联合出资,修建街房、栈房自营,或面向行商群体开展招商活动。
今天仁怀市的辖区境内,以这种方式兴办起来的场镇,较为典型的有三合土、大坝、团结等场镇。入驻这些新兴场镇的,是深入到赤水河两岸山区的行商群体,以川、黔、湘、滇籍人为主。
作为旧时要道,大坝一带清初期有小场,位于大营山脚下,名曰 " 兴隆场 ",与现在的大坝集镇,直线距离约 200 米。陈元镗迁建的场镇,位于马鞍山脚下,更靠近大坝陈氏家族核心居住区。
" 兴隆场 " 迁移后,被称为 " 大坝场 ",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的大坝场,有正街、背街。正街长约百米,街道修在一个小斜坡上,中有石台阶,两侧是带有檐廊的街房,大约有 30 多家商户,除了陈家,还有王、胡、冯、李、杨、郑、谢、彭等人家。背街,则是只有 5 至 6 户人家,其中包括陈元镗家老宅。
接替父亲续建大坝场的陈泮香,将自家的房屋,也迁修到了大坝场的场口,即今天大坝小学处。据称,陈泮香的新居,是中西合璧建筑群。庞大建筑群中,建有大洋楼、木楼和碉楼,有高大的院墙,以及气派的牌楼。
▲大坝小学原貌
现居街上的多数住户,多为当时入驻行商的后裔,来自各地。据他们说,祖上或挑、或背着货物,沿着赤水河两岸的商道,贩卖小百货或布匹、山货等谋生。来到大坝场,从租赁陈泮香家的街房做生意开始,定居下来后,逐渐有了自家的产业。
大坝的场期,是农历的三、六、九日,至今延续。据街上住户描述,大坝场不大,但地处要道,一面通四川,一面达桐梓、遵义,人来人往,很热闹,商业形态颇为丰富,有客栈、米市、肉铺、百货铺,还有酿酒的作坊,以及专门交易牛、羊的地方。
今年 90 岁的陈永珊,当过教师、供销社经理,他家老宅与陈泮香中西合璧的豪宅隔街相望。小时候,他在今天自家房屋不远处的学校读书,每个星期一,要和同学们去位于米市巷内的区公所礼堂内,面对孙中山先生像宣誓,并听区长、校长等人训话。
▲陈永珊老人
虽鲐背之年,但陈永珊步伐矫健、记忆惊人。我们拜访时,他不仅能到街巷中指认昔日痕迹,还掰着指头,逐一数出场上商户:街上有三家人姓王,分别经营山货、放青山寸板。放青山寸板的这家人,在周边乡村购买山林砍伐后,加工成指定规格的木板,通过赤水河放排到合江县交易;郑家、冯家都是开栈房(客栈)的,规模都不大,每家大约有 4 到 5 个房间;游家的产业较广,既经营百货,也交易山货,生意红火过一段时间,后来落败;街上有几家烤酒卖的,都姓陈。他们烤酒的原料,主要是苞谷,也有高粱,烤的是 " 小作酒 ",一斤苞谷酒的售价,大致抵当时十斤苞谷。
" 还有几家烟馆。" 他说,民国时期,政府一度支持种鸦片,也特许开烟馆。因种植鸦片收入高,人们把好田好土都用来种鸦片,粮食则种到了山坡上的瘦地里,春末时节,田野里到处开着罂粟花。
《仁怀县志》等记载显示,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曾两次开放烟禁,并采取所谓 " 寓禁于征 " 的管理模式。贵州省从云南、广西调运种子发放给农民种植,对鸦片生产到消费全环节征税收捐,主要名目有窝捐、烟灯捐、自卫特捐、保商税等,由此导致全省鸦片种植泛滥,而仁怀县高峰时全县种植面积 5 万亩。
陈永珊说,父亲陈树清(仕君)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大坝乡乡长,后回乡当了大队长。任乡长期间,工作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铲除鸦片、肃清烟毒上。
陈泮香时期,具体管理大坝场的人,是 " 老房子 " 主人之一的陈占魁。" 他在场口立了一根‘醒酒桩’,发现有人在场上酗酒惹事,会捉了用铁链捆在‘醒酒桩’上,直至其酒醒惩戒后才放人。" 陈永珊说," 醒酒桩 " 也捆骂街泼妇、小偷、欺行霸市者等。
场口设立 " 醒酒桩 " 的做法,后来被沿用到三合土、火石等场镇上,成为 " 场头 " 管理场市秩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教化方式。
大坝镇原来的 " 兴隆场 " 所在,是大营山,山顶据传最早是南宋末期播州土司传递军情的烽火台之一。清末,在陈元勋组织下,人们对其进行了加固,并在此先后抵御太平军和土匪,留下许多故事。
▲兴隆场旧址
清晚期,全国各地义军四起,清政府无暇自顾。为了维持统治和地方治安,通过授予虚职等方式,鼓励退休官员、取得功名者及地方乡绅等操办团练,维护地方治安。与此同时,出于社会责任,及自身发展或扩大影响等需求,很多退休官员、乡绅,也乐于承担着分责任。在贵州山区,在险峻之处修建营盘、洞寨,招募乡丁、操练团兵,是乡绅们保卫乡里、维持治安的主要形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有此类营盘、洞寨 4000 多处,其中仁怀市境内尚存 80 余处。
大坝镇境内,较出名的营盘有两处,一处是位于簸箕坝村的簸箕坝寨,初为刘家创建的人和寨,清同治年间为土匪所占,后 " 乡团合刘制军,兵以火攻之,贼百人,仅一幸脱。" 另一处为马鞍营,即名扬寨,初为李姓人修建,俗称 " 羊脑寨 "。同治元年(1862 年),陈氏家族中的陈元勋,为防匪患,倡导筑寨练兵。《续遵义府志》称," 倡筑寨,兵强悍,为此方之冠,贼大乱时,围攻各寨,名扬寨练丁,常救援之 ",并附记《名扬寨事》说:" 陈元勋,一字老兴,以其善战,贼拟之程尧金 "," 子文英亦能战,骁勇过其父,性嗜杀,所率百人,别著衣,画虎文,执短刀,旗亦绘虎形人目,为猫猫兵,因呼之为猫王,黄白号贼,见之辄退 "。《仁怀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0 年)六月十三日,太平军石达开部将曾广依部遭到遵义县北乡民团阻击后,退走耙梳屯、三块石等,又遭大坝团总陈元勋等民团击退。
《遵义县志》(1992 年出版)载:民国初期,各路军阀混迹遵义城,盘剥百姓与商户。同时,四乡匪盗横行,以时遵义县北部乡镇为例,匪首 " 王木匠 ",高峰时聚合千人,盘踞混子街上,祸害今大坝、山盆等地。
▲名扬寨遗址
面对严重的盗匪,地方政府无力,只能依托乡绅练团兵以自卫,或组织清乡剿匪。据称,自清末担任遵义保商营营长的陈泮香,此时是团首(一说担任了遵义县北乡大团团总。时以里为团,一里之首称团首,多里之首为团总)。
保商营,是清光绪年间设立的护商武装力量,民国时期虽有改革但仍沿用,各地称谓也不一致。《仁怀县志》《仁怀市三合镇志》等显示,仁怀县为维持保商营的开支,还过专门针对鸦片贩卖征收过保商税。另外,相关资料还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24 年),坐镇赤水的周西成,在茅台设十师护商处,委任彭起铿为处长," 统筹赤(水)仁(怀)习(水)各项税捐以裕军饷而护行商 "。陈泮香担任该职,说明他自清末起,已完全继承长辈的衣钵,并有了一定影响,受到时遵义县署官员的重视。而且,与上级的信任关系,在改朝换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后,仍得以延续。
资料显示,民国四年(1915 年),设立习水县时,划毗邻遵义县大溪里等地,即火石、三合及大坝集镇等入仁怀县,遵义县知事指使陈泮香等人,借大溪里群众不愿为由干扰,并将仁怀县前往接收的官员驱赶出境。同年,时仁怀县以县城为中心,按照方位,将全县划分为城厢、东、南、西、北五个区,大坝为东区,陈泮香担任东区区长。第二年,仁怀县调整区划为一、二、三、四、五区,二区治所大坝,陈泮香为区长,陈应鼎为团首,保董为陈清高。
▲大坝镇
由此可见,清晚期至民国,大坝陈氏一族有强大经济实力,拥有武装力量,是地方秩序的主要维持者。大坝场兴后数年,陈泮香 " 因受周西城重用 ",外出任职,在遵义城区今红花岗剧院附近,修建了新公馆,极少回大坝。
时光荏苒,转眼百年,大坝早已褪去旧时模样,昔日厚重的人文积淀,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今天的大坝镇,交通川黔,商贸兴盛,乡村和美,正立足 " 茅台酒第一车间 " 和酱酒配套产业园、城乡融合示范区的定位,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征途上闯新路、建新功。
作者 黄黔华 沈冰洁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