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 日,青海西宁市一名市民发布视频,称其正在湟中区第一中学读初二的孩子小严因罹患脑膜炎去世。
据其展示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开具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单,小严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另一张同样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开具的凝血检验报告单则显示,小严的相关指标均与正常值相差较大。
" 湟中融媒 " 相关通告截图
据 " 湟中融媒 " 微信公众号消息,7 月 3 日,西宁市湟中区教育局、卫生健康局发布关于湟中区第一中学 2 名学生因病死亡相关情况的通告。通告称 2 名学生为流行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
湟中区第一中学共有学生 4301 名,其中初中生 1542 名,均为走读学生;高中生 2759 名,其中寄宿学生 1341 名、走读学生 1418 名。
病例 1 相关情况:6 月 5 日晚上,湟中区第一中学八年级(5)班学生马某某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核实,6 月 5 日上午第三节下课后,湟中区第一中学开始布置高考考场,并按时放假,马某某回家之后,第一时间在班级群里回复已到家。6 月 6 日中午,马某某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反映 " 马某某在 6 月 5 日晚因病抢救无效死亡 "。6 月 8 日,湟中区疾控中心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 "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报告 1 例湟中区域内流脑病例 "。区疾控中心立即核实后向区教育局进行反馈:" 该死亡病例为马某某,死亡诊断为脓毒血症,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 "。6 月 9 日,区疾控中心根据《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对马某某所在班级全体师生进行咽拭子采样并采取了停课居家健康监测、建议预防性服药等措施,省市区三级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期间,学校严格按区卫健、疾控部门要求落实学校晨午检及消杀等工作,卫健、疾控、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现场检查指导,并通知全区各学校加强常态化防控。6 月 12 日,市疾控中心反馈,马某某密接人员采样检测结果均无异常。
自马某某 6 月 5 日离开学校后,同班学生一直未返校,经最长潜伏期 7 日的医学观察,该校无新发病例,省市疾控专家依据《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综合研判予以结案,6 月 13 日该班学生正常复课。复课后,学校继续按照区疾控中心要求,严格落实消杀防控措施。
病例 2 相关情况 :6 月 26 日中午,湟中区第一中学八年级(5)班学生严某某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核实,6 月 25 日晚上,严某某家长打电话反映孩子回家后有吸冷现象 , 并询问学校是否组织活动。经学校核实,当天按正常课程上课,未安排课外活动,同时了解到,当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严某某和 7 名同学自发到盖排巷篮球场打篮球。6 月 26 日早上,家长打电话反映孩子状态不太好,向班主任请病假,中午,家长打电话告知班主任,孩子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得知情况后,区教育局会同区疾控中心,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了解情况,医院提供住院病案显示主要诊断为暴发性紫癜(病历显示该学生曾于 7 年前患过 " 过敏性紫癜 ")。6 月 27 日上午,区疾控中心接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反馈 " 严某某脑膜炎奈瑟菌血培养阳性 "。区疾控中心立即报告省、市疾控中心,省市区三级疾控中心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湟中区第一中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对严某某密接人群 91 人中的 89 人进行采样(其爷爷奶奶 2 人拒绝采样,但已落实居家健康监测、预防性服药措施),7 月 2 日市疾控中心反馈,采样人员检测结果均无异常。
病例 1 与病例 2 关联情况:流行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潜伏期为 1 — 7 天,6 月 5 日,病例 1 出现症状死亡后,其所在学校在省市区疾控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6 月 8 日,病例 2 咽拭子采样结果为阴性,至 6 月 25 日病例 2 出现症状,两个病例间隔跨度为 20 天。【注释:流行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潜伏期 1 — 7 日,一般 2 — 3 日。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形感染率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 50% 以上。脑膜炎奈瑟菌存在于感染者的鼻咽部,人群普遍易感,仅约 1%感染者发病。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病菌侵入鼻咽部并繁殖 , 或成为无症状带菌者 , 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自愈。在少数情况下 , 进入血循环 , 形成暂时菌血症,可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皮肤的出血点而自愈;仅极少数发展为败血症 , 细菌可通过血 - 脑脊液屏障侵犯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对寒冷、干燥、热及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传染病学》第六版】
来源:动静贵州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