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有 " 营盘山 " 地名。高仓便有一处,为垒堡扎营所在。山顶上,至今留存有一处古堡遗迹。
从低处的香炉山起,沿路爬坡二三里就到山腰。再从平处的路边蹭上毛狗路,走四百来米就到了附近。山林中有耕作田块,包谷苗两株一窝,青幽幽的。路边挂着些大大细细的野草莓,俗名 " 栽秧泡 "。摘几颗放嘴里,酸中带甜,籽籽在牙齿上嗞嗞作响。
爬上山顶,只见树木参天,树荫浓密,空气清新。古堡的原来的样貌已经看不清了,但能隐约看到树林间土石垒就的墙圈残垣,未垮塌的石门保存尚好。
站在门前,摸着三百六十年前放上去的大石头,再转身看看远方狭长的村寨,深感山高路远。
走进石门,见墙圈内杂树丛生,地上铺满密密的芳草,扯一把嫩薅放鼻下闻闻,透心清香。堡内原先挖有一条 21 米长的排水沟,应是现在脚下的林小路了,只是人们不常来走,枝叶横生,脚下沾泥。
古堡来由,民国《修文县志》就有记载:" 清康熙三年 ( 1664 ) 吴三桂清剿水西军过境,有程官高山中之苗民建高脚仓储粮,垒筑廉栅自卫,以防清军进剿。"
村里的向导说着村中人代代相传的古堡历史。当时,一位女首领率领寨中及周边族人伐木作为抬石头的工具,在响鼓坡一带开采大型石料,建成石堡。若遇兵祸匪患,口哨吹响,全族人到这里聚居躲避,轮班巡逻守护,安安稳稳的。里面修建木架粮仓一座,储备粮食供给口粮,置设施、炊具若干。其中就垒了灶台,安放石磨,打制了水缸、水桶,掘出水井,也砌有小小的圈舍。烧柴造饭油煎油炒,老少分灶吃饭自给自足,月明酒酽,这分明就是一处宁静的庄园啊!
民国时期拉兵摊款,高仓苗寨的青壮年就聚集在石堡内守卫抵抗,乡保警和地方兵惧怕,走到这里不敢上山,晃悠一下就赶往别处了。
古堡呈四边型,东面长 25.6 米、西面长 17.9 米、南面长 43.8 米、北面长 50.6 米。土石墙体厚有 1.8 米、高达 2.6 米。第一道大门高约 1.8 米、宽约 1.45 米。墙内面积约 1200 平方米。所在位置海拔 1414 米,位于高仓苗寨的最高处。因为这里视野开阔,能清楚地观察山体四周及远处动向,易躲易防,易守难攻。
穿过水沟小道,来到南边大门,看到门型还在,体量约为第一道大门的 2 倍。条石垮塌不少,掉在门前的一方条石长约 2.2 米。有一段石墙保存完好,目测长 20 多米,高两丈有余,难以爬得上去。往山下看,就是打空手从山脚扒开丛林走上来都很费力,外人要想攻上山来,的确很难。
这些大型条石是如何从远处抬来,又如何放上去的,至今仍成迷。但可以肯定的是,刀耕火种的年代里,他们用了大量的木料和绳索,全靠人马拼尽蛮力,肩挑背扛,人抬马拉,硬是把几百上千斤重的石头稳稳当当地放好,砌稳,扣牢,不留缝隙。
首领指挥有方,人们各有分工,生活和防卫秩序井然。当山下的寨民遇到紧急情况时,全寨老小立即一呼百应,由身强力壮的青年把老老小小上山,进入堡内躲避和抵抗。长矛、大刀、梭标、弹绷等武器各就各位,各显神通,随时应战。直到山下匪患退去,没有危险,大家才下山回家。
当时有没有发生过激烈的战事,倒没有传说下来。据说,居住在高仓的苗家人为青苗,祖先从江西吉安府迁来,至今用的都是苗语西部方言。古堡的存在,见证了这支苗家人的团结和智慧。岁月悠悠,风吹雨打,美名长留。高仓古堡在 1985 年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于 2019 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古堡时,又路过高仓湖边,山色渐朗。
作者 贾长远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