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康养水城 2024-07-12
爸爸老了,女儿顶上!北盘江岸“父女村医”接力,守护2000村民健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姑娘,今天人多吗?我来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 今天输液的人不算多,忙得过来。太热了,爸您就在家多休息一会吧!"

7 月 10 日下午 14 时,62 岁的王刚瑞顶着 30 ℃的高温,走进位于北盘江南岸大峡谷地带的水城区花戛乡花水村卫生室,向女儿王仕兴询问当天村民就医的情况。

这对父女,均是花水村的村医。他们用接力的方式,于 28.48 平方公里的峡谷之上,已守护 16 个村寨 2000 人的健康 30 年。

曾经求医路 难于攀 " 雄关 "

位于北盘江南岸大峡谷地带的花水村,地处水城、盘州、普安三县(市、区)交界处。

一边本身是峡谷地带,一边又是滩多水急的北盘江重要支流毛虫河横贯全境,这使得花水村的地理环境沟壑纵横、山高谷深;685 米至 1900 米的海拔,落差超过了 1200 米。

然而,就是在这个切割纵深的大峡谷上,28.48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散居了 16 个村民小组 468 户 2032 人。

花水村卫生室位于猴场组境内,这里距离乡政府驻地,达 19 公里。其他远点的村庄,离乡政府更是达到了 30 公里。

"30 年前,没有村医和村卫生室,无公路无通讯,村民求医看病需要到乡卫生院,一路上得翻山越岭还要趟河。" 村民王钢吉说,那时,村民单程至少需要步行 3 小时才能看上病,远点的村庄则需要 5 个小时以上。

求医路曾经有多难?在花水村村民的心中,难于攀 " 雄关 ",患者都根本招架不住路途上的折腾。于是,大多数村民生病后选择了 " 小病扛、大病熬 ",小病被拖成重病的不在少数。

脚步量山水 药箱装情怀

不过,村医王刚瑞的上岗,让村民有了 " 医靠 "。

王刚瑞是布依族,1962 年出生的他尽管只读到初中毕业,但在村里同龄人中,已算是有文化的人了。

对于村民的求医路,王刚瑞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他曾想过,要是自己懂些医术,兴许能为父老乡亲带去健康。就这样,辍学回家的他一边务农,一边开始琢磨打针看病,很快成了半个 " 赤脚医生 "。

"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2 年,政策要求每个村要派两人去学医,时年 30 岁、有一定 " 基础 " 的王刚瑞被选派到了当时的龙场区卫生院培训 3 个月。回来后,他继续以 " 赤脚医生 " 的身份,时不时给村民看病。

1994 年,当地招募村医,他又被选派到当时的水城县卫校,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归来便成了一名正式的村医。

" 那时去培训,单程要走 7 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坐上去县城的中巴车!" 王刚瑞回忆说,当时他就有一个想法,要好好学习医疗知识给乡民看病,让大家少走甚至不走这条艰辛的求医路。

王刚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回村后,不管炎炎夏日、还是三更半夜,也不管路途多远、或泥泞湿滑,只要有村民上门求助,他就会立即背上药箱,赶往患者家中看病。

从村卫生室到冲子组,如果趟过毛虫河,步行只需要半小时就能到达。但如果从桥上绕行,至少需要 3 小时。

为了缩短路程节约时间,王刚瑞已记不清趟过这条河的次数。" 一手举衣服、一手举药箱,衣服都被卷走了好几件,好几次人也险些被浪花冲走!" 王刚瑞回忆说。

那些年,王刚瑞平均每月要步行两次到乡卫生院,才能领回足够的药品。而每年到打预防针的季节,王刚瑞都要走滥几双鞋。" 有些人家,连去了几趟都遇不上人,还得继续去。"

而每次出诊,他的药箱里,都会另外装些诸如感冒类的常用药,以便途中发放给临时需要的村民。

就这样,王刚瑞一直用脚步丈量着山水,用药箱装满情怀,踏遍了花水村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村民的茫然 深深触动她

花水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村,16 个村民组中,3 个小组为苗族聚居村落,苗族同胞 400 余人,其余均为布依族聚居村落,汉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3%。

大约在 10 岁的时候,出于好奇心,王仕兴就会偶尔跟着父亲到不远的村民家中出诊。她发现,父亲与村民之间都很热络,村里人都很尊重父亲。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多岁后,她对父亲的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 有时候爸爸前脚才出门,后脚就有村民找上门来请他出诊,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多次。" 王仕兴说,那个时候没有信号和手机,一边是她看到父亲很忙想帮一把又插不上手,自己的内心显得很无奈;一边是看到村民焦急地等待,却又不知道父亲何时能回来的不知所措的茫然。这些场景,深深地触动了她。

" 村医对于乡亲太重要了,如果父亲老了无法出诊,村民怎么办?" 从那时起,学医的种子就在王仕兴的心里生根发芽,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要学医,回来好帮父亲的忙,给乡亲看病!"

就这样,2010 年,90 后的王仕兴初中毕业,直接选择到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临床医学药剂专业;2013 年毕业后又回村里,跟着父亲走村串寨上门为乡亲看病,从父亲那里学习更多的知识。

健康接力棒 父女 " 不断档 "

2016 年至 2017 年,在脱贫攻坚中,不光是到达村卫生室所在地的毛路得以硬化,该村所有村民组也通了公路。

期间,面积 260 平方米、功能相对齐全的花水花村卫生室正式建成,王仕兴也从父亲 " 帮手 " 的身份,正式任职村医。

也是直到这一年,他的父亲才结束经年累月在大山里步行服务的历史。因为路通了,村民到卫生室看病不再难,特殊情况的,王仕兴可以骑摩托车上门。

不过,在真正接过 " 接力棒 " 后,王仕兴才体会到这份职责的不易。

刚上任不久,包包组一名 80 多岁的老人摔倒没法送到卫生室,王仕兴接到电话后立即骑行 20 余分钟上门,为满脸是血的老人头部缝合了 30 余针。此后她每天都要上门为老人换药,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直至老人伤口才愈合。

这期间,王仕兴白天在卫生室开展临床服务,晚上还得带上处方单,单程骑行约 50 分钟到乡卫生院录入系统。这样的模式,长达整整两年多时间。

2018 年,花水村终于通了宽带,处方及新农合报销的相关资料,终于可以在村卫生室完成。但由于之前没有操作过,对王仕兴来说仍是空白。一次,她冒雨骑车前往 40 公里之外的搓播村学习新农合网上报销,不料途中摩托车因路面上有砂石翻倒,她重重摔在地上无法起身。还是搓播村的人见她迟迟未到,电话也打不通,怀疑出事了才来路上找到。找到她时,她已经在地上躺了半个多小时。

" 这一次,小脚摔骨裂了。但我始终没有灰心过,更没想过要放弃或辞职。" 王仕兴说。

统计显示,目前花水村 19 岁至 59 岁的中青年人口有 1240 人,其中 967 人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且几乎不会说汉语。王仕兴与其父亲,平时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跟老人们交流。

王仕兴经常接到在外务工的乡亲的求助。比如说谁家老人生病来不了医院,就请王仕兴骑摩托车拉来卫生室输液。

有一次,乡卫生院的医生到村里帮老年人采集血样,几名老年人一直追着很忙的王仕兴,非要她采不可,否则宁愿不抽血。"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信任,这也是长期交流积累下来的一种感情。" 王仕兴表示。

当前,村卫生室平均每天的接诊约 20 人次,大多是老年人,王仕兴白天根本走不开。对于全村 200 多位慢病患者,她只能在晚上进行走访问诊。

" 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又喊父亲来帮忙。" 事实上,虽然有了女儿 " 接班 ",62 岁的王刚瑞尚未真正退休,他反过来成了女儿最大的 " 帮手。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近年来,基层医疗服务被当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村卫生室成了守护群众健康的 " 第一道防线 "。王仕兴和他的父亲,正是守牢了这道防线,才让 2000 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而随着父亲年纪的增高,其身体已大不如前,当前王仕兴最大的愿望是村卫生室能增加人手,不管是临床服务、资料整理、还是公共卫生,能有人帮忙分担分担。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松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王刚 大峡谷 培训 初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