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漆树的故事。
夏至过后,赤水河两岸的高山,生长于中性钙质土壤中的漆树,开始孕育花蕾。与此同时,在阳光和气温的作用下,漆树体内流动的树液,正在发生奇妙变化。
漆树,别名山漆,漆树科漆树属落叶乔木,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我国漆树品种 200 多个,栽培种 130 多个,是世界上漆树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位于赤水河中上游的仁怀市,气候温润,清风徐徐,是漆树的故乡之一,有大约 30 多个品种,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和土壤条件下,尤以向阳、避风、温湿的山谷、山坡居多。
漆树的 " 漆 " 字,上木,中人,下水,意为割木流液为水。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释 " 桼 " 字曰:" 桼,木汁也,可以髹物,从木,象形,桼如水滴而下也。"
获取漆的方法,充满危险但又十分简单,只需用刀在树干上割一道口子,流出的乳白色树液,便是生漆。生漆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数小时后变色、干涸结膜。
△摄影:黄震
漆树外皮损伤分泌液汁并结膜现象,被先民觉察和认识后,有人偶然把白色漆液涂刷在器物上,这便有了第一只漆器物。经髹漆的器物不但色泽鲜亮,且经久耐用,于是人们习惯把器物涂刷上漆液。井山头遗址出土的两件木器表明,中国最早的用漆历史,可以追溯到 8300 年前。
生漆 " 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 ",经艺人之手,一件件漆器精美绝伦;在画家挥洒下,一帧帧光彩照人的漆画,令生活精致精细,使世界绚烂如花。最初的漆器,跟玉器等一样,是最珍贵的物品,多用于祭祀,或献于君王。作为礼器的漆器,主要有鼎、锺、钫、豆、盒、簋、俎、觚、觞、罍、樽等,常见于出土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漆器 230 多件,其中精美的 " 彩绘龙凤纹盖豆 ",豆盘内与盖内髹红漆,余均髹黑漆,并用红、金色彩绘花纹。盖和器分别由整木雕成,造型气派,色彩艳丽,精美绝伦。
古代仁怀已知年代最早的漆器,出土于今天的习水县黄金湾境内,为汉晋时期遗物,距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漆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宋,漆艺继续发展,漆绘、雕花、镶嵌、贴金等技法出现,许多权贵家中,出现戗金银、描金堆漆等工艺的高档漆器。经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尤其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地的中国瓷器、漆器等,惊艳了世界。明清两代,中国漆艺达到了顶峰。
△生漆
明代,中国形成了五大名漆产地。黄成《髹饰录》是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艺专著,记载了漆器制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禁忌,将漆器分为 14 类 101 个品种,在我国漆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
赤水河流域的生漆燥性好、漆膜光洁,能 " 照见美人头 "、" 提起钓鱼钩 ",优于别处,名列中国五大名漆。以大方县为代表的漆器,历史悠久,做工精美,其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赤水河流域,漆树大多生长于深山密箐,采割野生漆,要翻山越岭,十分艰辛。通常情况下,一棵漆树每年能割到的漆液,约为 4 两。" 百里千刀一斤漆 " 的说法,广为流传。
△大方漆器
最佳的割漆时间,是每年 6 至 9 月。而这段时间,流经乌蒙山、大娄山地区的赤水河,两岸山林中蛇虫活跃,即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尚有虎豹,对穿行密林的割漆人,构成巨大威胁。在这个行业里,有独特的 " 敬山 " 仪式,即割漆者进山之前,要进香燃烛、烧纸跪拜,祈求山神保佑平安。
人们为满足生漆使用需求,开始栽培漆树。据《诗经 · 国风》:"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说明在《诗经》时期或更早年代人类已开始人工栽培漆树。而到了汉代,漆园规模是主人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史记 • 货殖列传》称 " 陈夏千亩漆 …… 此其人皆于千户侯等 "。
△西南地区的漆器作品
△雕漆作品
成书于明代的《贵州图经新志》表明,贵州漆树的人工栽培始于唐,经宋元代已引起重视,官府屡 " 劝民种漆 "。清乾隆年间成书的《黔南识略》载," 四境皆丛山密箐,鲜有平畴,多植青麻、桐、茶、漆树,而漆之利更广,四乡所出,岁不下数万斤,农民全赖以资生 "。《遵义府志》称," 山野闲地并可多种。家有百株,不劳而获利,可埒十亩田。" 此外,《仁怀直隶厅志》《嘉庆仁怀县草志》等,将漆树作为地方重要物产记录。
当代的植物专家,根据植物分类学规则,将中国的漆树细分为 200 多个品种。不过,民间传统习惯上,人们仅将漆树简单分为大木漆、小木漆。其中,大木漆是指植株高大、耐寒能力强的野生漆树,而人工种植、植株相对较矮的,被称为小木漆。清代郑珍《田居蚕室录》称," 自生者名大木漆,随长随割,无巳时,其汁厚而泽 "。小木漆则相对较矮,多为人工栽植," 割五六年即自枯,其品价稍下 "。
此外,资料还记载了一种 " 不可割,亦不可薪,误烧之,中其烟,则四肢肿溃 " 的漆树品种。目力所限,我们没能找到这种漆树。不过,以亲身经历和受访对象描述,几乎所有漆树,都会导致人身体过敏,除非自身抗体,并无解药,以至人们大都 " 谈漆色变 "。
生漆及其制品,是中国传统的高附加值土特产品,即能富民,又能为国家提供财税收入,在化学合成涂料大行其市之前,中国几乎所有漆树产区,都非常重视漆产业发展。民国八年(1919 年),时赤水河流域的大定县,蚕桑管理员陈永言写了一份报告,称 " 种桑,不如种漆 ",得到上级认可后,在县城郊余家塘(今大方县高家坝)建苗圃培育漆苗,育苗 300 多万株,分发各乡种植。
△摄影:黄震
漆树虽为贵州重要的经济树种,但面积和产量,向无固定,价随市涨落。如民国十八年(1929)至二十六年(1937),因江西漆商陈荣昌、谌裕太、刘锡太等在汉口、常德设庄,并于铜仁、酉阳、德江三处设分庄收购生漆,致漆价骤涨,产量暴增。这期间,贵州生漆产量达到了一个顶峰,1936 年更是占全国生漆产量的一半以上。
仁怀是漆树主要产区。较长一段时间,群众将种植漆树割取生漆、采收漆籽,作为增加收入的途径,清代政府将生漆交易列入百货纳税。《仁怀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 年),仁怀县创办中山林场,育桐、漆苗 11 万余株,还从凤冈、湄潭两县购入漆苗 10 万株,分发给群众尤其是富户种植;1958 年,仁怀县林业局在长岗乡创办漆树林场,由邓福生担任场长,招收工人 25 名,采取集中育苗方式,育漆树苗 70 亩,满足长岗、太阳两个重点地区种植漆树之需。同时,还在长岗、太阳两乡,采取种子点播方式,造林 5000 亩。
△漆树花蕾
《仁怀县志》记载,仁怀县供销社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对漆树所产生漆、漆籽,以及用漆籽初加工的漆蜡,实行分开收购,并在一段时期辅以奖售政策,以较高配额的粮食、面布等指标数,激励农民交售。其中,即便是采取 " 售九留一 " 的收购政策,1966 年县供销社仍然收购到漆蜡 31 吨,生漆 6.2 吨,是有数据记录的最高年份。仁怀《长岗区志》显示,区供销社 1980 年收购生漆近 8 吨,是为该区历史之最。
今天,花色繁多、廉价的化工涂料,快速占据了作为天然涂料生漆的市场,生漆的使用范围缩小,但在航天、航空、航海、电子封装及高端工艺品、家具等领域,生漆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 年全国市场规模约为 75.59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受传统文化习惯和生态观影响,近年来,生漆在高档家具和高档装饰工程中,使用率有所提高,国内个别地方,也重新将生漆作为一项产业发展,以满足市场所需。尽管如此,传统割漆的艰辛,制漆和作漆工艺质量把控有难度,以及数人因过敏症带来的 " 谈漆色变 ",全国多数漆树林场逐步消失,仅剩零星漆树,分布于田间地角,成为一种生态文化记忆。
【小名片】
漆树属漆树科,落叶乔木,高达 20 米,有乳汁。我国漆树分布广泛,大体在北纬 25°~42°,东经 95°~125° 之间的山区。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为漆树分布集中的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产量最多漆树是我国重要的特用经济林。漆业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 " 涂料之王 " 的美誉。
黄黔华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