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7-19
【秦医卫·养生保健】“三伏”来袭,胃口变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三伏 " 来袭,天气炎热,人们开始变得无精打采,随之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差,这种现象叫做 " 苦夏 "。

为什么夏天容易茶饭不思?

首先,这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以及胃肠道处于相对缺血的状态,使得消化腺功能减退,进而导致各种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胰液、肠液、胆汁等分泌均减少,所以就出现了这种食欲不振的表现。

其次,中枢神经也会对食欲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体温升高时,神经传到将高温刺激传给体温调节中枢,随之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减少进食量。

此外,夏季气温较高,会促进人体汗液排泄,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增多。如果未及时补水,进而会抑制消化液分泌,影响食欲。

最后,高温天气容易让人困倦懒动,为了避免出汗许多人也会选择减少运动,而运动量的减少,会减慢新陈代谢的速度,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胃肠的蠕动减慢,进而减少进食需求,导致食欲变差。

如何合理安排饮食

在这炎炎夏日,该如何合理安排饮食,既能增进食欲又可以保证营养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饮食易消化,保证充足蛋白质。针对食欲不振,可以适当摄入助消化的食物,比如鱼、水果蔬菜等,各种鱼类如鲫鱼、青鱼等,营养丰富易消化,有助于促进食欲并且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即便是没食欲吃不下太多食物,也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膳食供应的蛋白质一般占总能量的 12%,瘦肉、鱼虾贝类、蛋奶大豆及其制品均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而蔬菜水果可提供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以及有机酸,有助于促进消化和排泄。

2、 清淡饮食,适量摄入高能量密度食物。夏天饮食可以吃一些清淡适口的食物,有促进食欲的作用,比如绿豆粥、银耳百合粥等。在摄入相同能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吃更多能量密度低的食物(蔬菜水果类、全谷物食物、薯类、豆类、低脂牛奶等)。此外还可适当摄入高能量密度食物,高能量密度食物中的脂肪虽然可能会让人很困扰,但适量食用也能够帮助我们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 A、D、E、K),建议每日摄入 10g 左右坚果。坚果属于高能量密度食物,含有多种有益脂肪酸、营养素等,适量摄入高能量密度食物可以在食欲较差的情况下,少量摄入便可提供较多营养物质,保证夏日营养需求。所以,我们应当根据自身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保证膳食均衡,而不是完全不吃或只吃某类食物。清淡饮食的前提是应该注意食物种类多样化,合理的搭配能够刺激味蕾,勾起食欲。不要只吃素食,要注意荤素搭配,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此外,建议摄入清淡且助开胃的食物,比如酸梅、山楂、柠檬等,可以增进胃液酸度,有生津解渴、健胃消食的功效,能够增进胃口。

3、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首先,炎炎夏日出汗多,身体会靠汗液的蒸发散热来维持体温。随着汗液流失的不仅有水,还有钠、钾、钙、镁等电解质。由于缺钾是引起中暑的原因之一,膳食中应多配一些含钾丰富的蔬菜、水果、豆类,如很多家庭夏季必备的绿豆汤,或是蔬菜汤、鱼汤、肉汤交替饮用。这些美味汤水,既生津解渴,又能补充水分、盐分。饮用汤水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温度不要太高,过热会导致出汗量增加。其次,除了白开水,淡茶水、花果茶、酸梅汤等也是比较好的补水选择,因此,要养成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喝水也不要过猛,应该慢慢喝、少量多次的喝;进餐时也不宜喝水,容易冲淡胃酸,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最后切记不要喝冰镇水或者碳酸饮料,尤其是在大量出汗或者剧烈运动后。冰激凌、雪糕、冰镇冷饮、冰镇西瓜在夏天很受欢迎,但要少吃这些生冷食物,生冷的食物对正在受热的机体是一种强烈的不良刺激,食用过量容易造成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酸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减少正餐的摄入。

中暑高危人群要注意

高温暴晒环境,很容易让人因脱水而中暑,轻则晕厥,重则危及生命。以下几类人是中暑高危人群,更要格外注意:

1、 喝水少的人。水分补充不够,不利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因为冷饮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加倍。

2、 腹泻的人。拉肚子容易因水分流失过多导致身体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3、 睡眠不足的人。排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心脏输出血液的量才够。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时,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

4、 肥胖的人。胖人皮下脂肪厚,比较不容易散热。

5、 剧烈运动的人。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

来源 / 西安交大二附院

相关标签

纤维 维生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