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物》2000 年第四期《播州杨氏墓葬新发现及墓主人考》载 :" 播州杨氏鼻祖杨端于此借唐之威灵,出泸州进合江以南之地 "。宋濂《杨氏家传》言 : 杨端 " 诣泸州、合江,径人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 北宋大观二年以杨光荣献之地建立了播州 , 宣和年间降为 " 白锦堡 "。至杨粲统一播州," 拓地七百里 " 前," 白锦 " 一直是播州杨氏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杨氏播州历史十分重要。
明万历二十八年平播,海龙屯被焚,杨氏播州近八百年的史料荡然无存," 白锦 " 的地理位置成了谜。自郑珍考证 " 白锦 " 在遵义老城半边街一带后,经典主流著述皆从郑说,后之学者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播州杨氏进行历史研究。然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却对郑珍的考证提出质疑说 :" 今遵义县南二十里半边街,一作白锦,疑非。"" 总统当时情势及杨氏前后事迹观之,则知郑说殊非。" 笔者据史志和出土文物记载所记," 白锦 " 当在赤水河流域。
一、早期杨氏播州在赤水河流域
《宋史・诸蛮传》载 :" 南广蛮在叙州庆符县以西,为州十有四。大观二年 ( 1108 年 ) ,夷酋罗永顺、杨光荣、李世恭等各以地内属,诏建滋、纯、祥三州,后废。" 纯州、祥州在四川泸州、宜宾境。《黔南职方纪略》载 :" 纯州领九支、乐共二县。" 九支在今四川泸州合江县,乐共在四川宜宾兴文县城以西。《一统志》载 :" 祥州,今庆符、长宁地。" 今四川宜宾高县庆符镇和宜宾市长宁县。《宋史》载 :" 大观三年。以米夷地建滋州,置承流、仁怀两县 , 隶潼川府路。" 宣和三年 " 废滋州大武都城,以仁怀县为保,以承流县并入仁怀。" 仁怀县或仁怀堡治所在赤水复兴场,滋州在赤水河流域,治所在今习水土城。〈遵义府志》言 :" 此南广蛮在今叙州一带。" 遵义、绥阳不在南广滋州域内,故早期杨氏播州在土城为中心的赤水河流域。
二、唐宋时播州治所应当在习水土城
《太平寰宇记》载 : 播州 " 以其地有播川为名 "。《舆地广记 . 夔州路》载 :" 唐衰,播州为杨氏两族所分据,一居播川,一居遵义,以江水为界。其后居播川者日光荣,得所给州铜牌,居遵义者日文贵,得州铜印。皇朝大观二年,两族各献地,皆自以为播州。议者以光荣为族帅,重违其意,乃以播川立州,遵义立军。"《杨氏家传》载 :" 光荣恚,籍播州二县地千七百里往献于朝,诏即其地建白锦堡,加光荣礼宾使。"《宋史・地理志》:" 大观二年,木攀首领赵泰、播州族杨光荣各以地内属,诏建溱、播二州。" 又载 :" 大观二年 ( 1108 年 ) ,播州杨文贵献其地,建遵义军及遵义县;..... 南平夷人杨光荣等献其地建为州,领播川、琊川、带水三县 " ( 按 : 三县,均与水有关 ) 。
这些史料中记载杨光荣献地名称——播川、播州、白锦保、滋州等,指的都是同一片地区。大观三年废州县为城保,滋州即播州降武都城即川城,以播川县为白锦保。按《宋史》" 废滋州为武都城 " 之记载,唐宋时期之播州治所当在习水土城。
三、宋墓 " 镇墓卷 " 和地方史料记载,今仁怀北部、习水大部属 " 白锦堡 "。
仁怀合马镇两岔河宋墓群出土三块宋墓 " 镇墓卷 ",其中荣昌坝墓建成于 " 庚寅绍定三年 ( 1230 ) 孟冬 "。《宋史》载 : 宣和三年,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故 " 镇墓卷 " ( 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 记载 : 男墓主王兴 " 夔州路南平军系川城白锦堡石粉砦 " 人;女墓主李氏八娘 " 夔州路南平军川城白锦堡系石粉砦 " 人。大沙坝墓 " 镇墓卷 " ( 现收藏仁怀博物馆 ) 记载," 大宋夔路播州白锦堡石粉砦居黎氏二 "。据《宋史》" 端平中,复以白锦堡为播州 " 判断,黎二墓建于景定四年。按《元史》" 石粉罗家永安等处 " 之记载,明代安罗里当是石粉砦地,其地界限分明,东与遵义大溪里相邻,东南是盐津河大夹谷,西临滔滔赤水河,北面至古名 " 无水 " 的地方抵桐梓河,至少今仁怀中枢、茅台至怀北一带属 " 白锦堡 " 地。
▲买地卷
明朝永乐五年 ( 1407 年 ) ,吏部尚书蹇义为赤水河流域袁氏撰写的《袁氏族谱光裕录序》中云 :" 魏了翁知世明忠勇有为,荐之,诏下统戎平夷蛮,奉命入蜀。自夔、渝达泸州、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进兵蛮巢,境域以宁,复命留镇其地 ....... 遂居赤水,不复江西矣。" 生活在赤水河流域袁氏历史悠久,袁世明南宋端平 " 平南 " 入播,时魏了翁任泸州知州。魏了翁,南宋名臣,宝章侍制,绍定五年 ( 1232 年 ) 八月兼泸州知州。" 高岩山碑 " 记载的人都是赤水里人。《遵义府志・土官》载 :" 仁怀土官,唯袁鐤、袁鍪、袁勋三人。" 袁鐤,仁怀人,官游击,袭威远卫指挥佥事。天启二年,奢寅叛,袁鐤率兵与奢寅战于竹瓦寨 ( 今习水县城北部 ) ,兵败被俘殉国。" 袁鐤墓在仁怀赤水里之龙塘 ",其战殁地建有忠勇祠等。" 袁鍪,鐤之兄,万历间讨播,鍪献地投滅,率家属从征。战水牛塘,破海龙囤,与有劳焉 ( 《采册》。
天启年间,为分防隘渡领兵游击 ( 《高岩山碑》),官至副总兵 "。" 袁勋 ( 儒溪里人 ) ,为威远卫守备 ( 《高岩山碑》 ) 。" 播州有土司多个,杨氏最强大统领着各小土司。《明史》称,土司 " 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 ";" 听其自相雄长,虽受天朝爵号,实自王其地 "。高岩山碑自在其领地域内,袁氏端平入播 " 南 " 后世居赤水河流域,有在 " 白锦堡 " 活动的记载," 白锦堡 "、高岩山 ( 高遥山 ) 只能在赤水河流域,北宋嘉定时,杨粲统一了播州地,杨氏播州治所移定于遵义,从此遵义逐步发展成了代表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撰于南宋嘉定年间《與地纪胜》记载 :" 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大明一统志》载 :" 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昔杨光荣子孙承袭守此,宋端平于此置播州。" 按赤水为仁怀堡习水,今怀北属 " 白锦堡 "," 白锦堡 " 大致是习水、仁怀北部与桐梓、遵义大溪里相接一带。
四、赤水河、桐梓河流域的州县被 " 搬到 " 绥阳附近了
《遵义府志・山川》" 仁怀县 " 条目下写道 :" 舍月山,《志》云在县南,山高耸,唐以此为县。" 在《遵义府志》卷十《古迹》:" 播州五十四里中有水烟里,即《元史》之‘水烟等处’,地在今遵义县西天旺里,‘水烟’与‘舍月’其音相近,又舍月初名高山,高山或是高遥山省称。今高遥山亦在遵义县西三十里,去水烟仅三十里。"《方舆纪要 ) 载 :" 舍月废县,《志》云在县 ( 赤水复兴场 ) 东南九十里,唐贞观九年置高山县,属郎州,旋废,十三年复置,改舍月县,以境内有舍月山名。
▲宋墓石刻
《志》明白说了,因高山县 " 境内有舍月山 " 而改名舍月县," 舍月山就不可能在水烟里境了,且仁怀县有名叫 " 高山 " 的地方,在今习水境。郑珍这个 " 高遥山 " 在遵义水烟里的推理逻辑,本来就是牵強附会,可郑珍接下来却以此为据,展开了对 " 白锦 " 地理方位的论证—— " 白锦必在 ( 高遥 ) 山之附近,定播之后,遂世居之。想其时唐之州治在今绥阳者,遺子弟分守而已 "。" 保北二十里穆家川,即今之府治。云在堡北二十里,则堡在今府治南二十里无疑,所称高遥山,在今府城西三十里山麓。"" 按《元和志》,芙蓉县西南至州六十里,则县治当州北,正是今之旺草。其北界有芙蓉江 .... 县盖因之得名。" 按芙蓉当在正安接绥阳之间,今犹有芙蓉江可证。" 接下来又是连串的变 :" 今府城南四十里有市日懒板凳,西距高遥山十里,市名极无意义,疑其地即古之白锦。至杨轸北徒穆家川,人以其地在南,遂称为南白锦,‘南’‘懒’ , ‘白’‘板’双声,‘锦’‘凳’叠韵,历久音讹,遂成今称。或曰,如此,即与二十里不合。日 : 白锦之地广矣,借此相沿旧称知故堡要在其近 : 岂方数十丈之外,遂不可以白锦之名被之乎 ?" 把仁怀高山县即舍月县变成遵义 " 水烟 ",于是 " 水烟 " 代换成了 " 高山 "," 高山 " 又变成 " 高遥山 ",以此推断 " 白锦必在山之附近 ",又用同样的方法把水烟里附近有个地名叫 " 懒板凳 " 的地方变成 " 南白锦 ",最后去 " 南 " 成了 " 白锦 " ( 有人效法锦、镇音近而成 " 南白镇 " 者 ) 。《元和郡县志》载 : 夷州 " 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 "," 本徼蛮夷之地,自汉至梁、陈并属洋舸郡。历代恃险,多不宾附。隋大业七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武德四年改为夷州,贞观元年废,四年于黔州都上县复置。"
郑珍把 " 白锦 " 弄到遵义老城半边街一带,把唐代播州弄到绥阳,则夷州 ( 绥阳 ) 至播州 ( 白锦 ) 变成二十里。说 " 今考唐之播州旧治,在今绥阳县治左右,其在白锦保者,乃宋之播州。" 于是得出结论 :" 可以裁度诸史‘保去播三百里’之说,只见其诬。"" 端平三年,以白锦保置播州是也,然谓在保北三百里,相传承误。""《通志》以遵义于唐属播州遵义县,正安为珍州,桐梓为溱州,绥阳为绥阳县,仁怀属播州。其说惟桐梓颇得之,余皆舛误。"" 自王氏说白锦去播三百里,后皆沿之,堡遂在綦江境内矣。若堡在綦江境上,去穆家川三百里而遥。杨氏无故舍其世守,远徙如此,已大非情事;且由綦江往今府治,地越溱、珍二州;其时珍境内皆有土酋据守,安得任其自由 ? 且杨氏自唐末以来,世守只是播州,若至是始徙穆家川,则前此皆治在南平军矣,不与史志大舛乎 ?".... 就这样,唐宋时期永宁、桐梓之间的播、牢、郎等州,以及带水、芙蓉、琅川、琊川、高山、舍月、释燕、胡刀、湖江等县,都随 " 白锦 " 一起被 " 搬 " 到绥阳周边了。另外,汉字且兰、扯勒、扯里等,是夷语同一名称的不同写法," 且兰 " ( 扯勒 ) 亦跟随 " 白锦 " 在贵州 " 落户 "。
五、应在赤水河、桐梓河流域寻找 " 白锦 "。
两地间的相互方位、相距路程,都是以代表两地的某地点来定,选择不同的地理位置作参照点,对同一个地方的地理方位就有不同的判断。郑珍不可能知道仁怀宋墓 " 镇墓券 " 记载。在当时的情况下,郑珍的这个考证是可以理解的,但以 " 白锦 " 在绥阳附近作地理位置参照,得出的某地区方位结论,必然会与史志载 " 白锦 " 唐代播州在赤水河流域为参照判定的方位相悖。谭其骧先生研究时感到十分困惑,说 :" 尝观唐宋时蜀边地建置,窃怪自今桐梓、遵义以东,则有秦、珍、夷、思、费诸州,自永宁河以西,则有泸、叙诸羁縻州,独介在桐梓、永宁之间之纵广各数百里,何以无一州一县之设 ?" 他认为 " 此诸州之所以湮没不彰良由,一则自宋以来,即已逐渐辟为省地,故老遗名,犹能指其四治,一则久沦蛮夷,逾至明季改流,时去诸州之废,盖以六七百年,渺无遗址可寻矣。" 实则是郑珍错把 " 白锦 " 考到绥阳周边后,赤水河流域至桐梓之间唐宋时的州县随着被 " 搬 " 到绥阳周边了。今天我们应该在赤水河流域、桐梓河流域寻找 " 白锦 " 和唐宋时期杨氏播州的具体地理位置,还原播州历史的本来面目。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