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她像一幅流淌了千年的水墨画,容纳包涵的是两岸古今繁华。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间,大运河无锡段已有了较大变化,同时也带给了无锡全新的城市魅力。
无锡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无锡与常州交界处的直湖港,止于无锡与苏州交界的丰乐桥,全长 39.276 公里,是无锡干线航道网的主轴与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段运河,分为古运河(又分东段和西段,形成一个环)和新运河两段。
从地图上,能清楚看出:" 新运河 " 是指下甸桥至蓉湖大桥这一段运河水路,它的两岸分别为运河东路、运河西路。
这里的下甸桥,就是如今的华清大桥。
华清大桥
(老桥名为下甸桥)
跨越运河东路、京杭运河和运河西路,长 487 米,跨京杭运河主桥为一孔净跨 132 米的钢管混凝土提篮拱桥。
桥面全宽 40 米,其中机动车道为 22.5 米宽,双向 6 车道,两侧分设 3.5 米宽非机动车道,3 米宽机非绿化分隔带和 2.25 米宽人行道。
华清大桥于 2005 年年初竣工通车,为城市向南发展、沟通运河两岸交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起华清大桥,许多人会想到华庄、清扬路、华清大道,可一旦提起下甸桥,那关于从前的故事仿佛电影般,在记忆中逐帧回放 ……
老无锡们应该都记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航道弯曲狭窄,桥梁低矮,两岸工厂林立,一度成为水运卡脖子河。
1958 年,国家批准了大运河无锡市区段 " 建新留旧 " 的改造方案。新运河就是为了保护古运河、减少船只对大运河河道的损坏而开挖的。
1958 年 12 月 1 日,无锡市举行了无锡段大运河工程开工典礼,从梁溪河口(老鸦浜)至下甸桥 7.2 公里的改线河段正式施工,发扬 " 愚公移山 " 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千上万无锡人肩扛手提开河拓浚,举全市之力开辟新运河。
据知情人回忆,那时因劳力严重不足,项目被迫停工,到 1959 年冬才恢复。当时也因生产力落后,很少有什么机械,除了调集民工,还号召机关、学校、部队、企业来义务劳动,大家肩挑手提、搬运土方。
直至 1965 年,新运河终于挖成通航。自此,京杭运河无锡段改由江尖经西门桥、西水墩、梁溪桥(现健康桥)转向新运河至下甸桥接南门运河。原莲蓉桥、工运桥、亭子桥、跨塘桥、清名桥至下甸桥段改称 " 老运河 "。也是这一年,建成了最初的下甸桥。
1958 年无锡段大运河工程开工典礼
1984 年,下甸桥改建,到 1989 年,下甸桥改建完成,全长 142m,连接着清扬路与华清路,在当时已是与金城大桥、金匮大桥齐名的三座跨径 100 米的姐妹桥之一了。
同年,新运河段正式通航。可以说,下甸桥见证着、也陪伴着新运河段的诞生与成长。
1989 年京杭运河无锡市区 7.2 公里竣工通航
新运河的开通,让京杭运河完全绕城而过,航运条件大大改善,堵船现象减少,而且缩短北部涝水入湖的距离,清除市区狭窄河道的束水现象,大大改善汛期的排水条件。
然而, 新运河的开通也使无锡东西部的交通变得困难,秀美的五里香塍也被拦腰截断。
为了解决新运河两岸的交通问题,无锡新建与改建多座大桥,使 11 公里的新运河上间隔不到一公里就有一座桥梁。从北到南,分别是:蓉湖大桥、锡山大桥、梁溪大桥、开源大桥、红星大桥、盛新大桥、金匮大桥、清宁大桥、金城大桥、新扬大桥、华清大桥。
2005 年 1 月,刷新无锡造桥 " 难度系数 " 的华清大桥完成主体施工,大桥正式通车后,下甸桥被拆除,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上个月,华清大桥与蓉湖大桥一起,发布了大修施工需市民配合绕道的公告。
时光如水,掐指一算,从下甸桥重建为华清大桥以来,已经有 19 年的时间了。而下甸桥港区,也有了新的安排——南尖公园,计划 9 月完工,年底正式运营。
施工带来的不便是短暂的,桥梁的健康安全运行才是长久的,愿施工后归来的桥,延续历史记忆,续写锡城精彩。
无锡三千年的风风雨雨,在悠悠的运河水之中,不停翻涌成前进的力量,留给后人,留给我们。
此外,当我们时常穿越于新运河之上、感受一桥飞架东西的快捷、观看船来船往佳景之时,我们也需要感谢在那个年代为开挖新运河流汗出力的人们," 谢谢你们啦!"
来源:汪春劼《无锡新运河的开辟与影响》、王志辉《读行吴地 | 无锡新运河上的桥》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