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立秋由来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秋 " 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 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这时太阳黄经为 135 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
有谚语说:" 立秋之日凉风至 ",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 " 秋老虎 " 之称。 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三候
立秋三候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立秋之日凉风至。其实凉爽的趋势是能觉察的到的。
五运六气养生要点
2024 年 7 月 23 日(大暑)— 2023 年 9 月 23 日(秋分)(四之气共 60 天)
五运六气养生
五运六气养生
甲辰岁四之气:
甲辰年:土运太过。
司天:太阳寒水 在泉:太阴湿土
主气:太阴湿土 客气:厥阴风木
自大暑日酉正,至秋分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厥阴木,中见土运,岁土得位,风气居之,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黅 ,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
立秋养生:消暑除湿、忌贪寒凉、收敛阳气、避免过汗、
消暑除湿:
尽管已经入秋,但暑气难消尽,伏日尚中留。夏日的余温却没有丝毫消退的意味,民间称这叫做 " 秋老虎 "。
但从中医角度来讲,立秋实则处于 " 长夏 " 时段内,你可以视作加长版夏天。皆因 " 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 "。
所以,处在 " 长夏 + 三伏 + 秋老虎 " 的立秋,依然很热。太阴湿之气较往年重, 尤其是今年,全国各地暴雨洪涝侵袭,外湿更容易引发湿邪内生,合为湿热邪气。湿邪最易困脾,人们不仅容易感到没胃口、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更可能诱发恶心呕吐、腹泻等肠道传染病。
外受风湿,入侵皮肤,蕴阻毛孔不得发散,就容易形成湿疹、荨麻疹、皮炎等皮肤病。
湿邪有黏滞的特性,还会容易出现头发油、皮肤油、长痘、汗多黏腻、女性白带多等等。
湿邪阻滞气机,上蒙清窍,就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神识昏蒙、胸闷痰多、身体困重、下肢肿胀等问题。
如果湿热邪气交蒸,还会出现身热、口苦、尿短黄、舌红,苔黄腻等表现。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如果脾伤于湿,也会影响肺,为呼吸道疾病埋下隐患。
忌贪寒凉、
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 " 三伏天 ",在这 " 三伏天 " 时段并无 " 凉风至 "、" 白露生 "、" 寒蝉鸣 " 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 处暑 " 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 " 热在三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这时段。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 " 长夏 "。立秋后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养生论》曰:" 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 可见,近阶段不要过分贪凉,儿童尤其需要注意。
秋气阳气开始收敛,宜早睡早起。
秋季气候清爽舒适,合于自然,是改善睡眠的好时机。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有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建议 10 点前后入睡,做好夏与秋的顺利过渡。提醒大家不要熬夜,同时睡好子午觉。
避免过汗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秋季养生不能离开 " 收、养 " 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要尽量减少高温下的户外运动。建议清晨或傍晚气温稍低时做一些慢运动,可选择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站桩、游泳、瑜珈等,适度透热出汗即可,不宜大汗淋漓。运动结束后注意补充水分。
饮食养生要点:
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黅 ,间谷宜稻,则风不为邪。
秋季寒湿较重,故适当吃辛味补肝、辛味食物,肝火旺吃酸味食物,吃些黄色食物,大米、小米养脾胃。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可多食当季的新鲜果蔬,如新鲜的葡萄、菠萝、西红柿、秋梨等。
立秋时节的饮食养生,如《饮膳正要》所言," 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因此,建议注意滋阴补湿,适当选择芝麻、糯米等软食有益胃,以益胃生津。在夏季和秋季交替季节,人体消耗各种营养素,特别是无机盐。此外,食欲和活动也会减少。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并且摄入减少,消耗增加。此时贴秋膘尚早,因此,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保持健康的重要环节,可以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法天生意》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此时人体脾胃尚且处于虚弱状态,因此像西瓜等生冷瓜果需要少吃,以免出现腹痛泄泻等问题。此外,如冬瓜、丝瓜、黄瓜等蔬菜可以常吃,但要注意熟食,且要保证食材新鲜,以固护脾胃。
可以喝一些果汁,如橙汁、柠檬汁、番茄汁不仅可以添加维生素,还有助于消化、健脾开胃,以增加食欲。但是要注意不食生冷,以免伤脾泄泻。
立秋时值夏秋之交,仍属于 " 长夏 " 之际,湿热之气犹存。因此,在滋润清补、益气生津、开胃健运的基础上,立秋的调养重点仍在健脾祛湿。
1、甲辰秋季养生茶
黄芪、覆盆子、干姜各 5 克、陈皮煮水代茶饮。
2、桂花莲子芡实粥
"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 鸡头米,即新鲜芡实,也被称为南芡。鸡头米颗粒饱满圆厚,色泽白嫩盈润,滋味清糯弹牙,自带江南恬静柔和之美。芡实有 "水中人参" 的美誉。其性味甘、平淡,有祛湿邪之力,且不耗伤津液。芡实归脾、肾经,同时能双补脾肾。
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真水。
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气。而芡实性质温和,有益气健脾的好处,能巧妙地把脾胃中的水湿邪气排出,同时能补益人体需要的津液。
同时,芡实有收敛之性,能益肾固精,对于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白浊带下等问题有固护收敛的作用。因此,多食白色食物,有润肺滋阴的好处。如百合、银耳、莲子、白萝卜、山药、白菜、秋梨、鸡头米等,都是适合当季食用的。南方的桂圆也是不错的。
所以,立秋阶段的调养重点在清热祛湿、健脾开胃,还要兼顾清肺润肺。
" 啃秋 " 主要代表西瓜、黄瓜这类清热解暑、热量又低的食物。
不过 " 秋瓜坏肚 ",夏天食瓜让很多人的脾胃处于虚弱状态,加之天气转凉,吃多了生冷的瓜果,脾胃可能会受不了,容易引起滑肠泄泻。
不如以荸荠代瓜,以海蜇代肉,试试这道清代中医王晋三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中的经典食疗方——雪羹汤。
【食材】
海蜇 100g,荸荠 50g(一人份)
【做法】
1、荸荠去皮切块,海蜇切碎
2、放入炖锅炖煮 3 小时,盛出即可享用
荸荠又叫马蹄,味甘性凉,所以能化热痰、消食积,虽然生食伤脾阳,但煮熟后就变成性平的了。
荸荠口感清甜多汁,还能养阴生津止咳,色白入肺经,可以润肺化痰,可以用于热病津伤口渴。
海蜇则是味咸性平的,咸能软坚,能软化那些难以咳出的浓痰、顽痰、黄黏痰,使之易于咳出。
很多滋阴的食材吃久了都会滞碍脾胃,但海蜇养阴而不滞,还有消食积的功能。
所以,雪羹汤清热化痰、润肠通便,还不伤正气。是痰湿肥胖、阴虚内热、三高人群的清热生津减脂之宝。
注:正在腹泻者慎用。
03 消暑利湿粥
夏秋之交,我们既要防范湿热邪气,还要当心因此造成的情绪问题。
气候闷热潮湿,人的情绪不免烦躁。再加上湿邪容易阻遏气机,容易出现气郁、情绪问题,气郁又反过来加重湿气。祛湿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赤小豆薏米
【食材】
赤小豆、薏米、茯苓、白扁豆、芡实、山药、陈皮煮粥
中医认为:"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指的是通利小便以导邪外出,是治湿之大要。
很多人湿邪难去,因为湿有重浊黏腻的特性,而用小便把湿邪排出,其实是比较快捷有效的方法。
首先选择了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功。
《本草经疏》曰:" 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
赤小豆性善下行而利水,可以使湿热从小便排出,能调理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困等问题。而湿邪又很狡猾,单单祛湿还不能治根,避免湿邪再生,就要健脾、增强水湿运化功能。赤小豆同样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作用,配合薏米,共奏利水渗湿,清热排脓之功。
同时还加了一些健脾益肾的食材,包括茯苓、白扁豆、芡实、山药,来改善水湿,因为肾主水,肾水泛滥也会形成湿浊,脾肾同调才是治湿之本。陈皮行气健脾;
4、茉莉花茶
《中药大辞典》中记载:茉莉花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之功,并对痢疾、腹痛、结膜炎及疮毒等具有很好的消炎解毒的作用。
茉莉花最主要的功效,得益于其芳香之气,能理气解郁,闻起来能让人心情舒畅,起到镇定情绪、消除紧张的作用。一盏热茶,泡出透彻的绿意,清透如水
扑鼻而来的湿淡雅清香的茉莉韵味,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入口浓郁的花香
运动要慢
秋高气爽的时节,运动宜收敛平和,简而言之——慢。
运动调养要以平缓、轻松、活动量小、出汗较少为原则,如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
冬病夏治进行时
暑气难消尽,伏日尚中留。感受着 " 秋老虎 " 的余温,立秋悄然而至。立秋之时仍然在三伏天,所以抓紧时间打扫身体,继续艾灸贴三伏贴。秋气肃降,宜养收心神。状态应从夏日热情绚烂收回到秋日的容平静心中来。养心神,才能志安宁,也要避免过于悲秋的情绪,及时调整心态。立秋养生:三伏贴三伏灸,抓住最后的尾巴
秋天开始,阴气渐旺,万物开始收敛,这段时间正是培补元气的好时机。
补元气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关元穴,它可以补充脾、肺之气。
【取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三寸的位置。
关,意为关藏;元,则是元气,这个穴位代表为人身元气输注之处。
元气代表着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这个穴位对于肺、脾胃、肾脏都很有帮助。
· 可以调理肾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疲劳乏力等症;
· 脾胃虚弱导致的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 以及慢性肠炎、糖尿病、贫血、慢性盆腔炎、膀胱炎、腰痛、痢疾等症状。
秋来养肺,在平时可以多做深呼吸。排出肺部浊气,调整作息、心情,也可以帮助收敛心神,让身体和心态变得更佳容平。
秋季养眼之法:清晨睡醒后,先不要睁眼,闭目叩齿三十六下,咽津,再以两手搓热熨眼,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对当下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的人群特别适用。
立秋,又是新的篇章,阳气下降,炽热慢慢散去,积蓄能量,迎接秋日的温柔。
待到落叶知秋,微风徐来,所有的美好都会不期而遇。
医生简介
卓鹰
中医二科 / 中医疼痛科主任
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原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专家
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针灸学会颊针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擅长:各类疼痛、颈肩腰腿疼等关节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病诊断及中医治疗;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疾病;痛经、盆腔炎、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孕前及产后等慢性病治疗调理;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痤疮等皮肤疾病;内科杂病;中医美容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