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8-14
麟游蔡家河摩崖造像调查新收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蔡家河摩崖造像位于宝鸡市麟游县蔡家河东岸山崖间,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分布在东壁及北壁,绝大多数位于东壁。

▲麟游县境内佛教遗迹分布图

▲蔡家河摩崖造像分布示意图

东壁摩崖造像坐东朝西,现有造像龛 25 个,造像 41 尊,线刻造像两尊,其余为高浮雕。分布在南北长 7 — 8 米,高 3.5 — 4 米的崖壁上。东壁 25 个造像龛,从上往下大致可分为三层,上层 4 龛,中层 10 龛,下层 11 龛,呈金字塔状排列。各龛造像各不相同。龛宽 0.16~1.60 米,高 0.22~1.73 米,深 0.03~0.20 米;造像高 0.20 — 1.45 米。

北壁摩崖造像坐北朝南,有造像龛 1 个(东壁西折形成北壁,夹角近直角,北壁及北壁右下角造像均残损,编为龛 24)线刻云龙图一副,造像残存两尊。

造像龛形制多为尖拱龛和圆拱龛及少量不规则龛形。上层中心龛有坐佛一尊。中层中心龛为一佛二菩萨二金刚。下层中心龛为一佛二菩萨。其它龛或一佛、或一佛二菩萨组合,东壁 K22 造像北侧有题刻文字,字迹漫漶不清。

根据东壁和北壁留下的榫孔和椽槽痕迹、各龛之间的打破关系以及造像面部及服饰等细节上的雕刻技法、造像风格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可以粗略地判断出蔡家河摩崖造像的开凿年代和各龛大致年代。

整体观察摩崖造像,会发现在东壁北部有一条较大的裂痕,以裂痕为分界,造像龛似乎是有意回避该裂痕,集中出现于东壁偏南部位;而在东壁上部有五个方形榫孔,应当是最早建筑时保护性木质建筑留下的痕迹,榫孔覆盖下的位置分布着占据壁面面积较大的几座造像龛:K1、K3、K4、K7、K15、K17、K18,且各龛之间不存在打破关系,可以判断这几座龛的时代应该是比较早的。

继续观察北壁上部有一道椽槽痕迹,椽槽下方也有两个榫孔作为支撑,椽槽向东与东壁相交,其覆盖范围比东壁五个榫孔形成的覆盖区域为大,则揭示出之后该处造像经过后世修缮的痕迹,相较于以 K1 为代表的分布较均匀的早期各龛,K10、K11、K12 则表现出对其上方方形榫孔的回避态度,这也表明这些造像龛的时代要晚于之前的造像。而且存在打破关系,比如 K2 打破 K3、K8 打破 K7、K16 打破 K15、K17,这类打破关系的存在表明这些龛在时代上要晚些。

而集中于东壁南侧的造像在最早雕刻及不断填塞之后,造像的位置也开始向木质建筑覆盖不到的位置偏移,比如大裂痕北侧出现的 K22、K23,东壁南侧木质建筑覆盖范围之外的 K13、K14 以及北壁出现的 K24 和阴线刻画的云龙纹。

至于蔡家河摩崖造像的开凿年代问题,我们可以观察东壁主龛 K1、K3、K7、K17 这几座造像龛的造像风格和雕刻技法:首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佛造像都有一个共性:发髻为磨光馒头形肉髻、脖颈处有三道线痕、肩膀宽厚浑圆、"U" 形弧度垂裳以及跣脚踏仰莲的特征和风格无不说明其开凿时代是在唐代中晚期。其次,蔡家河摩崖造像与喇嘛帽山千佛院、慈善寺以及林溪桥摩崖造像均围绕在九成宫四周,其造像有许多共性特征,也可以作为判断其时代的依据。

对于阴刻线 K23 的时代,有学者根据造像头部佩戴高宝冠和手持亭阁式塔的特征认为其时代为宋初,并认为同样为阴刻线的 K25 以及云龙纹与之为同一时代。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 K9(编号龛 9 的造像龛内雕刻的是供养人)的下方还叠压着一处阴刻线造像,也是一个供养人。前文根据打破关系和榫孔覆盖范围等因素判断 K10 等一批造像时代要晚于 K1 等一批造像,但是要早于 K23,也就是说,K9 最晚也早于宋初,而 K9 恰恰打破了其下部的阴刻线造像,因此,不能简单将阴刻线纹造像归于一类,就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时期。

其次,在 K7 偏南位置以及北部第一个榫孔偏南位置均有阴刻线刻画痕迹,尤其是榫孔旁的阴刻线,明显是进一步雕刻之前的打样,以此推断,这几个阴刻线纹造像也有可能是造像雕刻前进行的打样,由于某些原因最终未能完成。

事实上,蔡家河摩崖造像整体来看造型较为简单,雕刻技法并不典型,故而对准确判断其时代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当时的建筑保护之外的造像侵蚀明显,简单地对 26 座造像龛出现的序列进行分析容易,准确地划分出其时代却不易,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来源 /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周秦故里矞矞陈仓

相关标签

金刚 k12 服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