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8-27
【高建群】一个为战争而生的王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西夏王朝立国的二百多年中,它经历过许多的战争。北宋、辽、金、元都曾经屡屡发动过对西夏的战争。除这些大的政权以外,触角已经伸展到青海以南、甘肃以北的吐蕃,与触角已经顺丝绸之路、伸展到河西走廊的西域古族回鹘,也都发动过对西夏的战争。

可以说,这个可怜的国家几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仅仅只说这些周边势力对西夏用兵,这样说法是不全面和不公允的。这样说的结果,好像西夏是一个四面受敌的弱者似的。而事实是,战争是相互的," 四面受敌 " 虽是实情,但是,更多的战争,是西夏王朝主动发起的。

早在建国之初,元昊为立国做准备,就在这个陕甘宁三角地区,攻城掠县,扩充疆域,从而迫使宋兵节节败退。继而,元昊又对西域用兵,率兵进攻吐蕃占据的西宁市,苦战二百多天,大破吐蕃大首领角厮罗于城下。接着又举兵进攻回鹘部落,占领了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从而为建国扫除了后顾之优。

公元 1038 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为 " 大夏 ",西夏语为 " 大白高国 ",都兴庆府。

后来的人们为了区别前一个赫连勃勃建造的大夏,习惯上把李元昊建立的大夏称做西夏。

称帝的第二年,元昊正式向宋王朝进表,表示他已称帝,希望能得到皇帝陛下的原谅和理解。并且说他决没有与宋朝为敌的想法,只愿双方结为友好邻邦,鱼来雁往。第三个意思则是,有他为宋朝镇守边防,宋王朝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

上表的总体意思,是希望宋王朝正式承认夏国,并册封帝国。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官方文书。既然西夏已自立为王,成为帝国,那么它从理论上讲,与宋王朝该是平等的,或者说是平行的。那么它为什么还要上表,以俟宋王朝的批准呢?

这反映了一种心态——游牧文化面对中原文明、面对定居文明时的仰视心态。

这类的文书在过去的年代我们也见到过。例如匈奴冒顿大单于上给汉文帝的那著名的 " 冒顿文书 "。这类文书往往都显得有些气虚,在文书的第一个字上都先以 " 臣 " 的身份开言,而文书的内容都是以希望自已得到正式的册封为主题。为什么是这样呢?

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岁月中,所有的长城线内外的民族,都视农耕文化为正宗,为主流文化。这就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向中央政权呈送这种奇怪文书的原因。

这种关系也许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并一直追溯到轩辕黄帝的年代。

夏商周的年代,都是有一个中央大国,中央大国有一个天子, 为象征性的最高统治者,然后这天子再分封许多小国。于是一群卫星国簇拥着天子,形成这样的国家体制。

这种国家体制最初是从轩辕黄帝那里来的。轩辕氏将天下分封成许多小的国家,由他的儿孙们去统治。大约是从那时候开始,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原来是这样组成的这种想法,就已经定型了。

李元昊的上表,引起宋王朝的极大震惊。那时宋王朝当政的是宋仁宗。仁宗于是急调兵马,开始讨伐和抵御西夏。于是,宋、夏之间的战争开始。

西夏当时对北宋的用兵,主要战场在陕北高原。其时,先后有童贯、沈括、韩琦、范仲淹、狄青等北宋重臣,在延安府担任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可见北宋当时对西夏危险的重视。

延安府成为北宋抵御西夏和攻击西夏的一个桥头堡。

元昊大约最初也想效仿赫连勃勃,取秦直道这一条道路南下长安、直抵中原,但是,无奈当时的秦直道已经年久失修,不适宜于大量调兵,而延安府则由于北宋的重视,从未被西夏攻破过。

凶悍的西夏在秦直道走不通的情况下,于是改走从无定河流域到达延安府,再从延安顺洛河流域南出金锁关的路线。他们曾在无定河流域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三捷,杀得无定河成一片红色,宋军死伤不计其数。继而,又挥得胜之师南下,围困延安。

据说,元昊曾将延安府围困半月,日夜攻打,幸得范仲淹率众殊死抵抗,延安城才得以保全。后来,突然天降大雪,西夏兵马只得倖倖退去。

喘过气来的范仲淹,从延安顺宁塞川,连筑三十六座营寨,这样才将西夏军队重新挤到了陕北高原北沿,从而使延安府和西安府不致失守。

范仲淹的《渔家傲》就是那时候写的。

如今的延安人说,词中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一句,说的是延安,那孤城是延安府,那长烟则是延河。如今的神木人则说,这个句子说的是麟州城,那长烟则是自大漠流来、绕二郎山而过的窟野河。

这条道路被堵之后,西夏对北宋的用兵,就改走宁夏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方向了。

公元 1044 年,夏宋这时候的战局,应该说是打了个平手,于是双方休兵议和。

这年 9 月,西夏与辽国的战事又起。

辽兴宗亲率十万大军分三路西渡黄河击夏。夏军诱辽军深入,以疲其师。此后,夏军大举反攻,重创辽军于河曲一带。辽、夏议和。

这样,北宋、辽、西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后来,北宋徽、钦二帝为辽国所俘获,国都也由汴梁迁至杭州,并称南宋之后,由于与西夏已无领土接壤,且距离遥远,再加上辽和后来的元已经成为它的主要敌人,故期间不再有战争发生。

但是西夏王国的更为强大的两个敌人产生了,这就是金和元。 西夏后来的君王,在国力日渐消弱的情况下,于是只能走平衡路线,朝秦而暮楚,以维系这个小小帝国的生命。他们先后多次与金国结盟,称 " 兄弟之国 ",攻打蒙古军,又先后多次与蒙古军结盟,攻打金国。在两个国家的互相交战中,它还多次地为他们双方借道,叫人觉得滑稽。事实上这时候,西夏的气数已经快尽了。

为这个神秘王朝划上句号的是成吉思汗的乾坤巨手。

他们后来去了哪里?

舍我其谁的一代英雄成吉思汗,自然不能允许枕边有这么个强大的敌人存在。况且,西夏王朝决策者们的反复无常、时敌时友也叫大汗烦心,于是在西征花刺子模班师归来后,他决心顺手除掉这个敌人。这也许是大汗一生中犯过的为数不多的错误之一。他小觑了当时国土和国力都已大大弱小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在灭亡的那一刻,发出最辉煌的一声绝唱。兴庆府的矮矮的城墙挡住了成吉思汗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马蹄。

党项西夏这支草原来客,在那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身上的野性和激情得以火山般地迸发,他们悲壮地最后完成了自己,捍卫了尊严。

元朝军队将兴庆府围困了半年,仍然无法破城。成吉思汗在征服世界的道路上,大约每一场战斗都是残酷的,不过最残酷的战斗要数这一次。愤怒的成吉思汗见兴庆府久攻不下,于是不顾属下的劝阻,亲自上马,参与到了攻坚队伍中去。可是,在攻城中,城头上乱矢如雨,一支利射穿了大汗的胸腔。

一个月后,成吉思汗在今天甘肃省清水县磨盘沟一座大山深处养伤期间,不治而亡。

成吉思汗之死的这一说,是《宁夏通史》的官方说法。《通史》的主编是陈宇宁教授,我的一位朋友,我曾经询问过他,这种说法确切吗?我说在民间,还有成吉思汗去世的多种说法。陈教授说,官方语言,我们取这种说法。

围攻兴庆府的蒙古军,隐瞒了成吉思汗死去的消息,秘不发丧,继续加紧攻城。在攻城途中,蒙古军提出建议说,如果西夏人投降,可以保持它现在的国制,只是降为附属国。这时鉴于兴庆府已被围半年,粮尽弹绝,西夏王朝末代皇帝李晛,于是献城以降。

眼见得城门洞大开,兴庆府已成坦途,攻城的元军这才披麻戴孝,失声痛哭。

蜂拥入城的元军屠城七日,将兴庆府中的居民,一个不剩杀戮殆尽。献城以降的末代皇帝李晛,也被执杀。屠城后,元军觉得还不解恨,于是策马赶到西夏王陵,将历代帝王的陵墓掘开,将白骨曝于荒野。

于是乎,这个历经二百多年历史,经十代君王,曾经雄踞于河套地区的西夏王朝,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它的种族,它的人民,它的文字,也同时在一瞬间消失了。人民流亡,茫茫然而不知其所终,只给这世界上留下几个无言的冢疙磨,以任后人作无凭的猜测。

如今这块地面上,以回族同胞居多。所以这块地面现在叫宁夏回族自治区。而兴庆府,如今叫银川市。

回族同胞是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从阿拉伯,从小亚细亚迁徙过来的。穆斯林先知穆军默德(公元 570~632 年)说:" 学问即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也许从那时候起,随着丝绸之路的日渐繁荣,这些波斯商人便骑着马,骑着骆驼,从远方来到中国。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便永远地羁留在这块地面上了。

人们称从陆路来的回族为 " 西域回回 " 或 " 昆仑回回 "。而在以后的年代里,从海上丝绸之路经泉州登陆的回族人,称 " 南番回回 "。

回民族大量的迁徙是在唐朝。唐都城长安,那时外国使团和侨居人口,占长安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居住四十年之上的回族常住人口是四千多家。回民族的另一次大迁徙则是在宋末元初, 这是被西征得胜归来的成吉思汗押解回来的手工匠人。西夏王朝既灭,那么,为了填补这一块地面的域内之空,这些回族人被顺理成章地安置在这一块地面上。

那么,宋末元初期间,迁入中国境内的回族人大约有多少呢?

《宁夏通史》中说:" 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伊斯兰化的突厥人被蒙古军队作为工匠、土兵带入中国,其数量很难估计,大约也有百万之多,大大超过了唐宋时期的‘土生蕃客’。…… 他们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比唐宋时期的回族先民(即‘土生蕃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这 " 百万之众 " 当然不仅仅只在宁夏地面定居,他们有许多去了元大都北京,许多流落在中原一带,只是大西北尤其是宁夏境内、数量多一些而已。

不过回民族成为宁夏这一块地面的主要民族,是在清末。当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叫人感慨万端。

这就叫历史,这就叫土地。

这就叫土地上像刮老黄风一样刮过的历史岁月。

那么,此刻且让我们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从西夏消亡到回民定居这中间的这个历史断层。我们的问题是,那些亡国之后的西夏人后来都到哪里去了呢?正如我们曾经探寻过它的来路一样,我们也不妨怀着拳拳之心,注视一下他们的归途。

尽管所有的史书都信誓旦旦地认为,西夏它的国家,它的人民,它的文字都像传说中的玛雅文明一样,突然从大地上消失。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冥冥之中,我一直有这种感觉,即这些顽强的党项人正如当初的呼啸而起一样,他们在大灾难面前,并没有根绝, 而是如鸟兽散,重新归附到大地上,并且落地生根,与大地混淆一起了。

斯巴达克式、堂吉诃德式的陕北英雄李自成,他的籍贯是米脂县桃镇李继迁寨。

米脂县即党项李家最初起事的银州,而李继迁寨相信是这拨党项人最初落脚陕北高原时、安营扎寨的地方,或者换言之,是党项李家的老巢。当西夏王朝为成吉思汗所灭,国家、民族、文化都消亡之后,失败者又回到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隐姓埋名,以防迫害,继续生存下去。这是合乎逻辑的推理。

在李自成兵败九宫山以后,当时陕北地面一个大文化人叫高汉士的,曾经作过一首《李自成咏》:姻党当年并赫扬,远以西夏溯天潢。一朝兵败防株累,尽说斯儿起牧羊。

这首诗的前两句,有些含糊不清,仿佛谜语,什么叫 " 姻党 ",什么叫 " 并赫扬 ",什么叫 " 溯天潢 ",面对这谜一样的话,我们不敢主观臆断。

不过它的后两句,却是清清如水、明白如话的,它是说:李自成兵败以后,陕北地面李继迁寨的李姓人家,害怕受到株连,于是纷纷说彼李家非此李家,这个惹是生非的李自成是北草地上过来的牧羊人,是从西夏那边过来的,和我们陕北的李家无关。

到了后来朝代更迭、时过境迁之后,李继迁寨的李家,终于承认了李自成是他们的先祖,并以此为荣。

20 世纪 40 年代初,米脂桃镇有个陕北开明士绅叫李鼎铭的,曾经给当时居住在延安的毛泽东献策,提出 " 精兵简政 " 这个口号。这个李鼎铭先生就是李自成的后裔。

这样,从西羌,到党项,再到西夏李氏王朝,再到李自成,最后落脚到米脂桃镇李继迁寨的李姓家族,我们便清晰地看到了这一支人类之群生生不息的一条红线。

从而我们也知道了,在西夏灭亡之后,它的人民则如鸟兽散, 消融到四周的各民族中去了。

当然消融到汉民族中间的居多。例如桃镇李家。

" 人活低了就按低的来!" 陕北人这一句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里,包含着太多的历史况味。

还有一件需要提及的事是:去年,见报载,西安几户李姓的老板,向媒体披露了他们的家谱,表明他们曾是西夏王公贵族的后裔。古长安是个大地方,他们流落到这里,混入到市井之间应当说是正常的。是不是?!

另外,南京有一所大学的教授们也和我联系过几次,他们是李自成的后裔,并且握有家谱。

相关标签

西夏 甘肃 大夏 建国 酒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