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至,此时昼热夜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开始由 " 生长 " 向 " 收藏 " 转变,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处暑,是夏转秋的转折点。人体中的阳气随着自然界变化也随之收敛,脏腑功能相对减弱,外邪更易侵邪人体。而 " 脾主长夏 " 是《黄帝内经》中五脏同岁时之间的一种中医学理念。在处暑湿温交蒸的重要时期,定要先养脾,做到化湿润燥,未病先防。
脾胃位于中焦,脾虚了,体内就容易生成湿气、浊气,而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很多慢性病都是由此而来。而脾胃保健,需要注意以下点:
避风寒:肺主卫,卫主一身之表,脾胃素弱之人,土不生金,卫气亦虚,容易感受风寒湿等六淫之邪。而肺胃相关,许多脾胃的问题往往与感受外邪有关,如某些患者遇空调风或自然界凉风便腹泻即为此理。故而,避风寒,重点在腹部、足部、颈背部、腰部等部位,做好保暖工作,减少外源性刺激肠胃之因素。
畅情志:季节转换,特别注意保持情志舒畅。因为悲则气消,会使脾升胃降的功能受到影响,产生纳呆、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抵抗脾胃寒,最好多晒太阳,使身体阳气充沛,则悲愁自消,也可减少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发生。
调饮食:秋季燥邪当令,为避免邪气伤人,处暑时节不宜食用辛辣燥热之品,谨防耗气伤阴,加重阴虚上火、秋燥烦渴的症状。
美食推荐:
1. 莲藕:莲藕富含优质的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维生素 C 等。莲藕一年四季都有,但唯独处暑前后的莲藕最为肥美,具有清热、止渴、润燥、安神的功效,是当季不可错过的滋补佳品。
2. 山药:山药的保健功效独特,许多药材都无法替代,因此常被誉为 " 白人参 "。它具有补肺、健脾、清肺润燥等多重功效。最佳的食用方式是蒸制,这样营养损失最小,同时也可以用它来做汤或炒菜。
中医干预:生活中所见大部分表现为 " 脾胃寒 " 症状的人皆属于功能性问题。" 脾胃寒 " 人群若经过日常的生活饮食等调养后不能改善症状者,可寻求中医进行药物调理,运用中医中药或艾灸熏蒸等方法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的脾胃功能。
另外还要注意
01、清洁不马虎:
潮湿的环境给真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机会,具有湿疹等皮肤病或是易过敏人群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02、寒凉不贪吃:
西瓜等大寒的瓜果,处暑时节要减少摄入,容易引发腹泻、急性胃肠炎等肠胃炎症。
03、锻炼不松散:
增强体质,加强锻炼,减少当季发病可能,为冬季保健打下基础。
04、情绪不 " 悲秋 ":
秋季容易使人陷入悲伤的情绪,若再加上长期过度思虑,则容易伤脾,重者会产生抑郁。所以需要保持心态平和,神志安宁。
05、空调不调低:
昼夜温差大,是腹痛、腹泻高发的危险期,对阳虚体质、寒凝气滞人群,需要做好脾胃疾病的预防。
酷暑已消,处暑已至,通过饮食调整、起居顺应四时、情志调节、适量运动的方法,可帮助大家保持健康体魄。
黔南州中医医院脾胃肝胆内科是贵州省中医重点专科,全科医护人员团结一致,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共同发展,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护理。
健康咨询:
0854-8250037
0854-8253310
来源 黔南州中医医院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