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9-07
佳作欣赏|李杰:您消失的一面足以让我自豪一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时代变迁,曾经一代甚至几代人用青春铸就的 " 三线工厂 " 几近消失,这些地方大部分已在地图上被重新标注。而那段历史,当年有 400 万人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 " 国防工程 ",因保密需要,除了代号之外,不被外人所知。除了他们,又有多少人会重新提起?

2011 年 10 月 29 日,陕西洛南卫东三线厂遗址。写于 60 年代鼓舞人心的标语,如今依然保存完好。该厂 90 年代军转民整体搬迁至西安,组建新的电子公司。

所谓 " 三线 " 是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7 个省、自治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自治区靠内地的一部分。" 三线 " 建设是新中国在 1964 年至 1980 年间,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信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使其成为西南战略大后方。

2015 年 3 月 3 日,四川攀枝花 " 三线建设博物馆 ",游客正在参观博物馆的历史影像介绍。

2012 年 12 月 29 日,国营西安风雷仪表厂新区,祖籍浙江,60 年代从上海到西安支援三线建设的邬建坤,退休后发挥余热开修鞋铺,介绍他当年来西安时的照片。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中国 70% 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布局十分脆弱。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内地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 " 这一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一时间举国备战、全民皆兵。" 三线建设 " 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 2052 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 40% 左右,安排了 1100 个建设项目。" 三线建设 " 对日后的国民经济、生产力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5 年 3 月 3 日,四川攀枝花 " 三线建设博物馆 ",用影像 + 实物还原 60 年代建设生产场景。

2015 年 3 月 2 日,四川攀枝花钢铁厂是三线建设中主要的钢铁基地之一,始建于 1965 年,1974 年出钢。至今 41 年过去,虽也经历了市场经济浪潮,但如今仍经久不衰。2019 年入选 "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 名单中。

2015 年 3 月 2 日,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 50 周年研讨会。攀枝花是三线建设中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

2015 年 1 月 12 日,六盘水市,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 1966 年。经过 49 年的建设发展,现在集采矿、冶金、煤焦化等 10 多项进出口贸易等产业为一体,拥有资产总额 105 亿元。

2015 年 1 月 21 日。因三线建设而兴的贵州六盘水钢铁厂,如今仍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现在炼钢进入了现代化时期,一个工人要看护多台机器。在我国像这样依然存活做老本行的三线企业不多。

2015 年 3 月 3 日,四川攀枝花 " 三线建设博物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现场参试人员沸腾的模拟场景。爆破成功的时间是 1964 年 10 月 16 日,在西部罗布泊地区。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04 年 5 月 17 日,重庆 816 地下核工程遗址。这座修建于 1967 年,在地图上消失了 20 多年的保密工程,国防科工委在 2002 年 4 月下达解密令。如今已作为景点向世人开放。这座山有 5 个洞口,洞里最高处约有 20 层楼高,烟囱是洞体排气口。

2016 年 7 月 11 日,重庆 816 地下核工程烈士陵园。当年参加洞体建设的老兵陈怀文(山西)和李宗乾(河南)两位来看望长眠于此的战友。这个工程共有 53 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6 年 7 月 12 日,重庆 816 地下核工程遗址,显目的标语提示了我国 60 年代修建三线建设国防工程的目的。80 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我国三线建设调整布局,三线因战争而建,三线因和平而结束。

从 1964 年开始的这场浩浩荡荡的战略转移,涉及了 400 万人。" 三线移民 " 遵从 " 靠山、分散、隐蔽 " 的方针,倡导 " 好人好马进山来 " 的精神。数以千万计的热血青年,从上海、沈阳等工业重镇向西部偏僻深山里转移,支援 " 三线 " 发展,在穷乡僻壤之地扎下了根。随着冷战趋于缓和," 三线建设 " 由保密逐渐公开。1980 年代后," 三线 " 企业由于位置过于分散、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除了部分企业经过 " 军转民,以民养军 " 的调整改造实现了凤凰涅槃,更多的 " 三线 " 企业或搬迁、合并,或破产、重组,或转让、倒闭,完成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

2011 年 8 月 13 日,国营西安风雷仪表厂。这些收集来的饭票菜票和各种证件,是三线建设时期那个年代的缩影。

2010 年 5 月 30 日,洛南卫东,这里曾经有 4 家三线军工厂,90 年代搬迁至西安之后,当时最繁华的 " 百货大楼 ",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2014 年 12 月 5 日,法士特西安厂区。一组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生产。法士特是 " 三线 " 企业转型成功的一面旗子。

2019 年 7 月 9 日,四川大邑县。一名 6569 厂遗址上的工作人员,正在擦净用于展览参观的设备,这个厂遗址已经打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5 年 3 月 4 日,四川彭州国营锦江油泵油嘴厂家属区,70 年代初从上海到四川支援三线建设的倪同正先生,在家中寻找过去的记忆,如今这些当年很流行的家具都已过时,如同大部分三线企业一样,在特殊时期完成了特殊使命。他本人也已回到上海定居。

60 年代的 " 三线建设 ",是中国经济能力的一次大调度,经济布局的一次大调整,对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内地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由于 " 三线建设 " 是在一个比英、法、德面积总和还要大的区域,整个经济与文化得到再造,即使没有战争,也具备难以估量的战略经济学意义。

2017 年 12 月 1 日,深圳市中心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的画像前,现已 75 岁 90 年代从国营西安风雷仪表厂下海至此从事老本行的吴中一先生,伫立在画像前仔细端详说,"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吴中一的今天 ",现在他的电子表芯在亚洲占有一席之地。他深圳的家就在身后高楼上。

2016 年 10 月 10 日,国营西安风雷仪表厂遗址,部分老员工重回厂区,在橱窗里寻找自己当年的身影,激动万分。那个年代是这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2024 年 3 月 18 日,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汽控股),一辆辆新车下线驶往库区。陕汽始建于 1968 年,总部位于西安,现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 450 万平方米,拥有资产总额 590 亿元,从业人员 2.8 万人的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陕汽建厂至今,共生产各类汽车 60 余万辆,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李杰,江苏太仓人,出生于 60 年代末,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学专业,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宣传联络部副部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届新闻摄影委员会委员,资深媒体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非典时期的棋迷》《北京遣送民工》《地震来了》《散落田间地头的石头爷》等多幅作品,被广东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收藏。出版专著有《" 三线 " 记忆》、《幸福美丽老县城向祖国报告》、《行走尼泊尔》、《特殊代号年代》。

《寻找陕西古长城》获中国新闻奖年赛铜奖;编辑作品《冰激凌的滋味》获中国新闻奖银奖;《招待所的临时产房》获中国新闻奖年赛一等奖;《地震来了》获第 23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铜奖;《新城逼近帝王都》获 2012 年度人民摄影中国新闻奖经济与科技类金奖。

来源 /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

相关标签

四川 攀枝花 博物馆 陕西 甘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