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9-28
【高建群】无定河记 | 草原·盐池·长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散散漫漫,铺铺张张,一股清澈的碧水,自沙漠之中摇曳而出。土人说,此无定河也。

两岸皆是沙山,一座座相挤,一座座相挨。那沙太阳一耀, 明光锃亮,闪闪烁烁。有陕北民歌曰:三十里明沙四十里水,五十里路上瞧妹妹。这歌中的 " 明沙 " 当是指的这种沙子,至于为何发明,又明得这般奇异,就不得而知了。

无定河欲出未出沙山时,突遇两岸青岩。岩石光滑、齐整,且有不知名的树木将其遮得郁暗。于是代代墨客骚人,便在此题诗作字,勒石纪雅。那字有的遒劲,有的细腻,有的飞扬跋扈,有的龟缩一团。蛮荒之地,平添一景,人唤红石峡也。

再行一程,便见一危楼,拔地而起,扼十万沙山,镇北方一隅,威赫赫,雄赳赳,成吞天吐海之势,这就是镇北台了。镇北台乃砖石结构,棱角分明,登台而远眺朔方,似有羌笛鼙鼓,湍湍而来。台上空地方围十丈,中有一小小哨所。夜来歇息其间,梦中忽闻鬼哭人啼,刀戈相击,醒来乃是南柯一梦。此时此地,忽令人想到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于是,不胜古今兴亡之感。又记起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一句,非身临其境,不能体味诗中滋味也。沈德潜评价曰:作苦语无过此者。当是精辟之言。

随河流再前行,一片锦绣繁华之地,便是榆林城了。榆林城上,无定河称为榆溪河,以下才称无定河。

为行文方便,统而称之,是我牵强了。陕北地面,人口稀少, 每平方公里多者三四十人,少者不足十人,独这块地方,人头涌涌,人声嚷嚷,每平方公里竟达数万之众。徜徉于榆林城中,不抬眼去看那三座古楼,不留神去逛那新街旧街,单注目于这一街行人,便从他们的眼睛上、鼻子上、嘴巴上、身段上、说话的拖腔上,看出一部陕北的民情风俗图,一部陕北人种的变异史来。

陕北的人种来源有三,榆林城中尤见明显。

榆林有小北京之称。你看那城垣之中,个个四合院十分齐整,酷似北京的四合院儿。榆林人的话语中,也常吐出一些至今在北京已不多见的土语来。姑娘小伙,穿着虽嫌粗糙,但言谈举止,极有气度。细细追查,几百年前,当有一群北京名门显贵,被刺配充边,来这塞上古城定居。第二代既已出生,脸上金字便已蜕去,成为自由人了, 一直繁衍至今。榆林城建城在明代,这些人当是建城不久后来的。

第二种人,相信是来自江浙一带。新兴资产阶级在沿海地区的发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恐慌,于是一道手谕,这些昨日还处在温柔富贵中的商门大贾,便被遣送到这蛮荒之地了。粗犷的陕北信天游和细腻的吴歌俚调结合,便极大地增加了信天游的表现力,《好一朵茉莉花》这支流传久远的江南名曲,经高原洗礼,竟变成了一曲带着拖腔的响遏行云的咏叹调。至于每年春节秧歌的 " 坐旱船 ",有理由相信是江南移民对他们昔日生活的一种怀念。

陕北历来是多民族杂居区,无定河一带更是因为战争的缘故, 尤为混杂。此一去南下五百里,富县的一个村子可以称羌村,说明少数民族势力曾伸展于此;此一去北上三百里,长城脚下的一个村子又可称镇羌村,说明汉人的势力范围也曾伸张至此。民族战争之间的拉锯战,便造成无定河流域尤其是榆林城中的人种混杂。

细细观察,榆林城中可以看见许多有少数民族血统而履历上填写着汉族的行人来。甚至扩而张之,那骑马走北京的李自成,那挎枪打天下的刘志丹,相貌上也明显有少数民族痕迹。自然,三个来源之外,剩下的,便是那些炎黄时期便在这里游牧的土著居民了。

于是便有这样一座城市,依无定河而生存,随无定河而徙迁。男儿强悍,多赳赳武夫,女儿娇媚,多蜂腰桃腮。每年中央歌舞团总要来此物色些许学员,而新的更为娇美的人才,又像韭菜一样割过一茬重长一茬。军事重镇的位置虽因民族和睦而失去作用,作为镇沙的桥头堡,榆林儿女又屡建功勋。

过榆林城,无定河便进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了。经绥德,接纳呜咽泉水。那呜咽泉却是一个典故。秦时,太子扶苏镇守塞上。赵高与胡亥密谋篡位,假传始皇遗诏,赐扶苏死。

扶苏既死,大将蒙恬亦被药死。

于是这扶苏陵、蒙恬墓间,便呜呜咽咽,流出一眼泉水,千年不湮。水滴珠珠是泪,水声丝丝如哭。

再往下,便绕过米脂闯王行宫、貂弹故里,一路喧哗,直入黄河去了。

是为无定河记。

草原 · 盐池 · 长城

天高极静极,一朵白莲花般的云团,停在空中,纹丝不动, 像大地伸向天空的一只探风仪。放眼望去,大地显出一片沉着的褐色。三三两两的青皮驴子,安安静静地在草原上吃草。羊群走得很快,据说是寻着吃一种叫地茭茭的香草。

正是秋天,草原上空弥漫着一种说不出来的秋愁。花儿已经变成了果实,草叶已经染上了霜色,树木已经开始悄悄地撕去一片片叶子,以便储存精力,准备越冬。蚂蚱找一个僻静的去处,将尾巴插入地下,种下种子,然后坦然地迎接死亡。青草掩映处,一颗骷髅,告诉人们这里曾是古战场。有一墓葬,葬人万余,乃汉代一次战争的牺牲者。行人至此,避而远之,说夜深人静时,常有无头者、少臂者、中箭者、挨枪者,满草原游荡,见人伏地而哭,询问家乡消息。盐有根,根在地下五米处,洁白、坚硬而透明。盐池于一片洼地,地面有水。盐工将水挤走,建成一块块条状盐田。然后抽取地下盐水,摊在田里,经太阳暴晒半月十天,即生一层盐粒。将盐粒收拢,堆成盐山,再加工成细盐。我们去时,远远的十里之外,便见那草地中间的洁白的盐山了。

笔者每日吃盐,饭菜稍淡一点,便觉口中无味,今日始见产盐过程,于是不胜欢喜。据盐场场长讲,盐场历史很久,公元 535 年,定边地面曾建盐州。这盐池之盐,福荫陕、甘、宁、青、山西五省,党中央在延安时期,边区财政的很大部分,亦靠向国统区销售食盐所得。那个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当年曾是返盐帮中的脚夫。盐场参观既罢,忽然记起,这小小的一平方公里的盐池,何以能代代采掘,不见枯竭。问之,方知这里是块盆地,四面八方的地下水,水中含盐,齐向这里归拢,以现在的开掘产量计算,尚可再采掘一万年也。

草原的中间,濒临盐池处,横亘一条古老的长城。长城多为沙土结构,故大部分已经倒伏,宛如一只只僵卧在地的骆驼,不倒者,是那一个个相隔百米的砖石结构的垛口。偶然可见烽火台,孤独地站在那里,迎风一面,沙子堆成斜坡。靠盐池的这一段长城, 也许是取地面上的碱土所建,所以仍保持原貌。不过长城北面,有一串数不清的窟窿。原来当年三五九旅,曾在此捞盐,这几里之遥的长城上的窟窿,乃他们当时挖掘的窑洞。战士既走,风沙便将窑洞慢慢充填,至如今,只剩下这些直径一两米的小洞了。延安至银川的公路恰好从此经过,并且与长城平行前进。所以每每有白发苍苍的军人,在此停车,伫立有倾。

黄水拍打着她的左右岸

陕西的永宁关,山西的永和关,隔黄河成姊妹关的态势:同样地建在高高的沉积岩上,同样地有个美丽的小村庄作陪衬。那庄子,也都掩在一片红枣林里,也都有着娇嫩可爱的姑娘和饱经世故而锐气不灭的老者,也都同样地有着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渡河故事。

永宁关的老人们说,李自成的大兵,曾经从这里过过。那时河上正流凌。他第一天来看黄河,黄河没有结冰,他的头发急得白了一半。第二天来看,黄河还没有结冰,他的头发急得全白了。直到第三天,河封了,封得只剩下一马鞍宽了,李自成才笑着,卸下马鞍,搭在河上,然后用鞭子一指,大兵鱼贯而行。

永和关的老人们说,这里也有个渡河的故事。距离永和关二里的黄河上游,有个叫 " 红军崖 " 的地方,一连东征的红军,在这里遇难。连长叫冯德胜。那是 1936 年 10 月的事了。这支部队东征过河后,与主力失散,后来摸着小路,来到黄河边。这些战士大都是黄河沿岸的人。冯德胜连长的家就在距永宁关二里的北村。趁着暮色,他们绕过山顶的敌碉堡,钻到黄河岸边的一个石庵里,然后派一个会水的人游过河去,请对岸派船来接。这边我军十支队的指导员是一名内奸,他以没有接到上级指示为名,拒绝派船。三天三夜之后,这支部队最终被头顶上的敌人发现,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全部壮烈而死。冯德胜连长是最后一个死的,他把战士们的枪支扔进黄河,然后奋身跳入滚滚波涛之中。敌人向河里射击,打中了他。他又被冲回岸上。敌人捉住他,给他腰间系一块大石头,呐喊着,将他投入黄河。这时候,在对岸的山头上,站满了乡亲父老, 他们已经自发地找到了木船,借来了水手,来救自己的子弟。已经晚了呀!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对岸发生的一切。当冯德胜被系上大石头,扔进黄河的那一刻,随着那水花溅起,河岸是一片惊天动地的呜咽声。

啊,右岸是永宁关,左岸是永和关,中间是李自成放马鞍的地方,是冯德胜埋骨的地方。黄河水猛烈地拍打着她的左右岸,将那悲壮的故事,传到两岸辽阔的原野上。

彩灯一路走九曲

黄河阵。古代的将帅用兵,取黄河九曲十八弯的走势,摆成一个黄河阵。闯阵的敌将,往往不识其中的奥妙,进得去,出不来, 只得下马就擒。这 " 黄河阵 " 又叫 " 九曲黄河阵 "。

黄河阵的新讲究。今年农业取得了大丰收,太平盛世,万民同乐。延安市桥儿沟,就是鲁艺旧址那个地方的几个农民,提议摆一个九曲黄河阵,供广大群众游玩。这个主意得到了地、市春节活动领导小组的热情支持。九曲黄河阵就摆在延安南关体育场的东端。远远望去,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数电灯泡照得这一块地面雾蒙蒙,烟腾腾,光灼灼,似乎真藏有百万甲兵。近前一看,却是三百六十五个电灯泡,横成行,竖成列,井然有序地排成一个九曲十八弯。

原来这三百六十五个电灯泡儿,却有它新的讲究。什么讲究呢?它象征着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转完一个九曲黄河阵,接受了这三百六十五个电灯泡的照耀,这一年,你无病无灾,百事如意。

这当然是一种愿望,但这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呀!

走九曲。我随着排成一行的人群走入 " 元宵九曲 " 几个大字作横幅的大门,就算进入阵势了。我有点胆怯。这个胆怯当然与古代的将士们闯入黄河阵时的胆怯不一样。我胆怯的是:走过五个灯了 …… 十个灯了 …… 三十个灯了。前面已经说过,这一个灯象征着一天。我胆怯的就是这:人生多么的快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你还没有感觉到自己老了,儿孙们就在后边催你了。唉!我真想在这一个灯一个灯跟前多流连一会,可是,后边的人已经等不及了, 再后面,还有成千上万的人站在入口处喊叫。

我怀着这样的情思,转了九曲十八弯,观了三百六十五个灯, 转到了出口处。

美好的夜晚,美好的人们。等着走九曲的人们已经从体育场排到了南门坡,一公里多长的队伍呀。我逆队伍的流向而行,想找个熟人聊聊。这些面孔是生疏的,这面孔上的笑容却是熟识的——一样的红光满面,一样的笑逐颜开。我祝你们幸福!

壬戌年正月十五的月亮升起来了。已经十一点了,等着走九曲的队伍还在不断延长 ……

相关标签

榆林 陕北 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