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 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 "……10 月 16 日晚,世界粮食日宣传标语成为湖北武汉两江四岸灯光秀的主题。当天,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在武汉举行。作为全国粮食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展会,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也将在武汉启幕。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北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探访湖北如何多举措算好粮食安全 " 加减法 ",以更高水平打造 " 荆楚粮仓 "。
粮食增产 从选好一粒种子开始
9 月 30 日,武汉长江新区仓埠街锦绣滨水产业园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禾秆,颗颗饱满,粒粒金黄,一场针对新品种 " 襄两优 338" 的 " 考试 " 正在进行。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家为 " 襄两优 338" 测产。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工作人员现场机割,丈量收获面积,称取鲜重,测定水分除杂后折算出实际产量。" 最终结果为亩产 1534 斤,产量基本达到预期!"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进波兴奋地宣布。
" 这个新品种是省农科院和襄阳市农科院联合研发的,耐高温、抗病性好,不但产量高,品质还好。" 李进波介绍,这个品种特别适合高温下种植,在湖北监利的试验田,亩产甚至达到了 1720 斤。
割下的稻谷被粮商现场收购。" 每亩产量比普通稻高两三百斤,价格每斤高 5 分钱。明年我们合作社准备扩大种植。" 武汉锦绣滨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程自好说。
" 以往,水稻是湖北育种的短板,现在迎头赶上了。" 谈及选育过程,站在田边的武汉市种业协会会长、湖北鄂科华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登维感慨万分。前些年,受外省香米冲击,本省稻米一度滞销。近几年,通过与湖北省农科院、襄阳市农科院等单位深度合作,选育推广了 " 润丰香占 "" 襄两优 338" 等十多个优秀品种。
崔登维以 " 润丰香占 " 为例,给记者算了笔账:该品种比普通稻谷每斤高 0.35 元以上,平均每亩增收近 400 元。" 科企合作,让科技成果造福于农民、造福于农业。"
做好 " 加法 ",要向科技要潜力。
在武汉江夏区安山街涉湖村华夏香丝稻米示范区,520 多亩连片的稻穗颗粒饱满,一颗颗沉甸甸的稻穗被切割进入收割机。" 这是 20 年来湖北审定的第一个长粒香稻品种,是淘汰成千上万个品系选育的‘冠军大米’。" 武汉华之夏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天保介绍,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华夏香丝 " 加强了稻米的香味、抗性和米质基因特征。
由于质优价高,该品种已在多省推广种植超过 100 万亩,每亩可增收 300 元到 400 元,成为 40 多家米企打造高档优质香米品牌的核心品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举办 " 江城优米 " 品鉴会。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眼下,湖北正持续加大力度提升水稻 " 芯 " 质生产力。今年 7 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4 年湖北省重大品种(水稻、油菜)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米质和产量表现优异的水稻新增面积进行补助,用于加大品种推广应用力度、深化科企合作研发等。
算好 " 减法 " 机收减损扎牢 " 粮袋子 "
秋涌千重浪,稻熟遍地黄。10 月 10 日上午,武汉江夏区金口街大诚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水稻基地,武汉市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火热上演。
武汉市举行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农机手汪寿波观察了一下稻穗的长势,伸手摸了一下稻穗的湿度。" 今早没有太阳,水稻湿度较大,凹板筛不能过陡,割幅也要调整。" 汪寿波调好收割机开始作业。
随着机器轰鸣,一排排水稻卷入转动的拨禾轮,颗粒尽收,只剩下整齐的秸秆。10 分钟左右,一亩地就收割完毕。
" 巴掌大一块地只掉了七八颗稻谷。" 工作人员收集各测区内掉落在地面的谷粒后夸赞道。" 经他收割的水稻,损失率只有 1.25%,远低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3.5% 的作业质量标准。"
汪寿波说,他从 2001 年就开始开收割机,当时的技术,损失率在 4% 左右。现在他经营的南岸寿波农机合作社已经有 24 台农机,熟练的农机手可以把损失率控制在 1% 左右。
" 以前农机手都比谁收得快,现在还要比质量,要比谁的损耗少。" 武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指导中心工程师陈柳清介绍,该市水稻种植面积约 150 万亩,机收损耗降低一个百分点,全市就可增收水稻 1500 万斤。
机械化的大力应用,使曾让人头疼的秸秆也 " 变废为宝 "。
农田间,新式的打捆机一吞一吐,一根根散乱的秸秆直接变成一捆捆稻草被 " 吐 " 了出来。
秸秆直接变废为宝。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 处理秸秆、打包捆扎同步完成,别提多省事儿了!" 湖北耕耘农业设备公司经理熊源说," 一个草垛 3 块钱,一天能打 1500 个,直接卖给养殖户当饲料。"
减损就是增产。为了实现颗粒归仓,湖北省 " 三秋 " 时节投入联合收割机 10 万台,调度外地联合收割机 5000 台,在全省掀起机收减损大比武热潮,并大力推广水稻低留茬收获减损技术,鼓励采用豆类专用收获机等方式降低机收损失。
绿色储粮 耕好节粮减损 " 无形田 "
在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水稻种植基地,8200 亩中稻迎来了收割季。20 多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谷粒分离后稻谷直接传送到田边的专用运输车,随后被转运到不远处的粮食烘干中心。
" 让粮食收割‘不落地’,直接烘干入粮仓,可精准控制水稻含水率,便于安全储存,减少粮食入库前的损耗。"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冯伟介绍。
近年来,湖北大力提升烘干设备覆盖面,减少粮食生产 " 最后一公里 " 损耗。截至 2024 年 7 月,湖北省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 2308 个,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提高到 27.79 万吨,水稻、小麦的产地烘干率分别达到 82% 和 95%。从粮食生产、收购、运输到存储,湖北尽量消除每一个环节的浪费。
在华中粮食应急保障中心阳逻核心区的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6 座准低温高大平房仓、11 个食用油罐依次排开,不远处,长江岸边码头,粮食可直接从货轮通过运输廊道进仓,散粮实现绿色、环保、无尘转运。
仓库保管员在粮仓里巡检。人民网记者 周雯摄
10 月 10 日早上八点半,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仓库保管员何耀准时爬上 2 号仓巡检,入库两年多的 4392 吨小麦需要他密切 " 呵护 "。通过移动端随时查看智慧粮库管理平台的监测数据,管理者可实时掌握粮情信息、虫情信息、氮气监测、光伏制冷等储粮动态。
" 数字监管系统可以精准控制粮食存储环境,避免湿度、温度等不利因素对粮食质量的影响。" 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君丽介绍。
害虫防治直接关系储粮安全。何耀指着墙边预埋的管道说,当需要进行杀虫时,只需在智能平台上下达指令,氮气将通过环流管道充满粮仓。" 接近纯氮的环境能将害虫消灭干净,不再需要用药剂熏蒸。"
眼下,这项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已在武汉、孝感、宜昌等地铺开,杀虫效果良好,更加绿色环保。
俯瞰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人民网记者 周雯摄
要储好粮,粮仓控温是关键。" 仓内仓外加‘衣’实现控温、通风,仓顶还戴上光伏‘帽子’ …… 通过 12 项技术加持,让粮食住上‘好房子’。" 李君丽介绍,仅光伏离网供电项目便可节约粮仓空调用电成本 70% 左右,整个系统可降低粮食储藏水分损失,实现节粮减损。
湖北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湖北已建设改造准低温仓容近百亿斤,使粮食销售价格每斤提高 0.1 元以上,重点推广的定向控温储粮、光伏离网供电、多杀霉素绿色防治等 12 项绿色储粮技术,让全省地方国有粮库储粮综合损耗率低至 0.13%。
眼下,湖北 3000 多万亩中稻收获已接近尾声。据农情调度,截至 10 月 14 日,全省秋粮收获进度已过九成,其中中稻收获超过 2900 万亩。算好增产减损的 " 加减法 " 中,湖北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