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彩腾空马 " 为西安博物院的明星文物,该院西门内骑马腾空的大型石雕便是以它为原型雕刻,多年以来已被西安市民和往来的观众熟知。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跟这件一级文物出土于同一个墓葬中的另一件三彩—— " 蓝釉点彩驮骡 " 也很珍贵,它不但跟 " 三彩腾空马 " 一样拥有珍贵的三彩 " 蓝釉 ",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陶瓷中的 " 点彩 " 技术,此外这件文物的主体是 " 骡 ",显得更加稀少珍贵。
蓝釉之贵
" 三彩腾空马 " 马背上的胡人蓝衣少年身上的蓝色釉,令观众印象深刻。而 " 蓝釉点彩驮骡 " 全身的蓝釉和点彩技术,以及罕见的骡身形态,也成功吸引了较多参观者的目光。
▲三彩腾空马,西安博物院藏 张倩 | 摄
西安博物院副研究员杨宏毅注意到 " 蓝釉点彩驮骡 " 和 " 三彩腾空马 " 出自同一个墓葬——都是 1966 年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的同一座唐墓中。
这件 " 蓝釉点彩驮骡 " 位于西安博物院第二展厅,馆方特意给了一个独立 C 位展柜。骡通高 26.5cm、长 33cm,它短耳直竖,作低头负重前行状,置于一长方形踏板上。骡体施蓝釉,间有褐色斑纹,行囊施黄、白、蓝三色釉。背上有鞍鞯,鞍上驮一沉重行囊,神态和肌肉健壮的腿部均雕刻得细致传神。
▲蓝釉点彩驮骡,西安博物院藏
它的蓝釉如同深邃的夜空,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杨宏毅介绍,这种蓝釉的制作,需要一种名为钴的金属,而在中国,钴的发现和使用,要追溯到公元 8 世纪。那时,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这种珍贵的金属带到了中原,使得三彩中的蓝色釉,有了 " 三彩贵蓝 " 之说。
▲蓝釉点彩驮骡局部 图 | 胡繎
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认为,也正因为 " 三彩贵蓝 ",所以保存在陕西的多件三彩器,也是在其他颜色铺底后,再用氧化钴(蓝)来进行局部 " 点彩 "。而 " 三彩腾空马 " 马背上胡人少年的蓝衣,以及 " 蓝釉点彩驮骡 " 的整个骡身,则是在胎体上直接用氧化钴(蓝)大面积施蓝釉铺底后,再用其他如氧化铁(红)、氧化铜(绿)来 " 点彩 ",这两件文物的蓝釉使用较 " 豪横 ",凸显了它们的珍贵。
▲蓝釉点彩驮骡局部,图 | 胡繎
禚振西还提出,针对钴蓝釉陶瓷研究,来自希伯来大学的教授麦瑞姆女士特意来到陕西跟她进行交流,对话中麦瑞姆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唐代中国不使用本土的蓝色颜料,而是选择了来自中亚或西亚进口的钴蓝料来制作唐三彩?这个问题触及了唐代陶瓷艺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深层次联系。
禚振西解释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的时期,唐三彩的钴蓝釉料,从波斯进口,属于高铁低锰型的 " 苏麻离青 ",这种原料有独特的色泽和装饰效果,深受唐代人的喜爱。" 苏麻离青 " 和源自苏门答腊国、南渤利国的高猛低铁型钴料,以及中国蓝、青金石、石青、花绀青有明显区别。
当唐代的工匠们在制作唐三彩时,胎体需高温烧制,釉面需二次低温烧制," 苏麻离青 " 钴蓝料的使用,正是这种技术与外来文化交流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对外来材料的采纳和创新,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
蓝骡 " 出彩 "
除了选用蓝釉 " 加身 " 使这两件文物 " 显贵 " 之外,相比 " 三彩腾空马 "," 蓝釉点彩驮骡 " 显得低调许多,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它竟然不是马,而是骡子。
唐三彩题材中,马、骆驼较为常见,而驴、骡类非常少见,并且周身施蓝釉的骡子,更是罕见的实物精品。
▲蓝釉点彩驮骡 图 | 胡繎
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品种,继承了双方的优点,有马的力气、驴的耐力,可忍受极端天气、可翻山越岭,唯独没有驴脾气,性情温顺善解人意,一般用来拉车和驮物。
除了这件珍贵的 " 蓝釉点彩骡 ",西安博物院还保存着的 " 唐三彩骡 ",2002 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 31 号墓。当时共出土 3 件(组)形制、尺寸基本相同,通高 10.2 厘米、身长 16.6 厘米,皆头向前伸,两耳竖直,长颈,臀部浑圆,四肢粗壮,站立在 " 回 " 字形长方踏板上。
▲唐三彩骡,西安博物院藏 图源 | 《陕西省志 · 文物志》
其中两匹骡子俑低垂着头颅,目光投向地面,似乎在沉思着古道上的风尘;而另一尊则昂首挺胸,张开嘴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随时准备踏上新的征程。它们的身上都施以紫褐色的釉彩,点缀着稀疏的黑色斑点。遗憾的是,其中一匹的釉面已严重剥落,显露出岁月的痕迹。这些骡子俑不仅是唐代陶瓷艺术的瑰宝,也是那个时代生活风貌的生动见证。
在西安出土的蓝釉三彩中,除了少见的骡类三彩俑,还有驴类三彩俑的身影,同样出土于西安的 " 蓝釉三彩驴 ",目前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蓝釉驴,陕西长安郭杜出土
这件三彩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
在唐朝,虽然马儿跑得快,但承重能力差点,而且贵,驴子骡子又便宜又实用脾气还好,所以上至国家行军打仗、下至平民百姓日常劳作,还得靠驴、骡运输驮物,司马迁写《史记 · 匈奴列传》时,驴被认为是匈奴之 " 骑畜 ",到东汉时已成了普通家畜。
难解之谜
西安博物院 " 蓝釉点彩驮骡 " 和 " 三彩腾空马 " 不仅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稀有的蓝釉而备受珍视,巧的是这两件国宝级文物出土于同一个墓葬,遗憾的是墓主人的身份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禚振西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 " 能拥有两件全身蓝釉三彩的人,身份一定不简单 ",这个假设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杨宏毅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一直努力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想要找出这两件蓝釉三彩的主人。
杨宏毅像一位侦探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他查阅档案资料、调阅馆藏文物数据库、跨单位打探当年承担发掘的单位领队、向多位已退休多年的考古工作者打听当年的发掘细节。然而,尽管他竭尽所能,却始终无法找到那份关键的发掘简报。
在多种方式都未果的情况下,杨宏毅改变了研究思路。" 既然无法取得第一手的发掘简报资料,那么能不能从这个墓葬周围的墓葬入手?" 他这样想着,并查阅大量该墓四周的唐墓资料。
同时期、同地区的唐墓都有哪些?出土过三彩器特别是蓝釉三彩器的有哪些?有明确的墓志、符印等能证明身份的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杨宏毅关注了与 1966 年西安制药厂唐墓地理位置相近的西安西郊热电厂唐墓 M63、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杨家围墙唐墓 M1,甚至更北侧的三民村唐墓群、枣园唐墓群,以及西安东郊的唐神功元年(697 年)康文通墓 M2。他想通过对比同一时期、同一地区或相似社会背景下的这些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来推测西安制药厂唐墓可能的情况。
▲西安西郊热电厂唐墓出土 " 玩具 " 三彩器 张倩 | 摄
由于西安西郊发掘的唐墓多数以抢救性发掘和基建工程发掘为主,主动发掘较少,而且西安西郊发现的多数是中小型平民唐墓群。如西郊枣园地区清理的 27 座唐墓和三民村地区清理的 7 座唐代小型墓葬的墓主,可能都是唐代的中下层社会成员。
杨家围墙当时共发掘了 10 座唐墓,其中 M1 墓葬保存较好,出土了陶俑、釉陶和瓷器等文物,杨家围墙唐墓和西安制药厂唐墓都显示出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杨家围墙唐墓 M1 中的 " 三彩提梁扁壶 " 具有草原民族特色,而制药厂唐墓中的蓝釉可能源自外来的钴料。
图源 | 西郊杨家围墙唐墓发掘简报
杨宏毅推测,杨家围墙 M1 墓主可能为庶民或低品级官员,而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的 " 蓝釉点彩驮骡 "" 三彩腾空马 " 墓主可能较为富裕,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蓝釉陶瓷。
东郊康文通墓,是大型前后室砖墓,该墓墓志显示了康文通出身豪门望族,但其本人并非高级官吏。虽然墓葬采用了双室砖墓,但随葬的描金彩绘三彩天王俑、镇墓兽和文武官俑等高等级墓葬的丧葬元素,这些陪葬品显然不符合其身份,被认为是 " 僭越 "。也有专家分析认为,康文通家族作为地方豪族,可能因 " 首膺义旗 "" 地方势力 "" 武周时期 " 多重因素的角力中,故呈现出特殊的墓葬面貌。
图源 | 唐康文通墓发掘简报
杨宏毅推测,西安西郊制药厂墓主的身份,是否与康文通家族类似,属于当时的权贵家族或与李唐王朝有密切联系的地方势力。墓主也可能在政治上有显著地位或贡献,或其家族在地方上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墓主才有可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这解释了墓葬中出土的高等级三彩器,尤其是蓝釉点彩驮骡等珍贵随葬品的存在。
尽管我们目前无法确切知道 " 蓝釉点彩驮骡 " 和 " 三彩腾空马 " 的主人,但通过对这些相邻墓葬的研究可以尝试推测," 蓝釉点彩驮骡 "" 三彩腾空马 " 的主人可能是唐代社会中的显赫人物。这些蓝釉三彩不仅是唐代陶瓷艺术的杰作,也是那个时代文化交流和贸易繁荣的见证。
来源 / 文物陕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