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三卷本的长篇小说《城建风云》放在我桌前,我徘徊许久,一直没有勇气走近它、打开它。作者应当是一位退休了的城建系统的官员,有着乡镇工作的经验,有着县城工作的经验,有着地改市以后,地级市工作的经验。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他的小说当然是大虚构。但在大虚构的主杆和框架之外,丰富的生活积累,湿漉漉的细节描写,各色大人物和小人物的生存和发展,为小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城建风云》
这类官场小说,这几十年来一直风行,拥有一批读者群,可以说风头无两。先是山西作家,我的浦东干部学院同班张平的《抉择》(拍成电影叫《生死抉择》)。后来又有湖南作家王跃文的《国画》。二十多年前在深圳开一个什么会,跃文向我谈了他创作《国画》的经过。他曾是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干部,可以说对体制的运作,烂熟到家了。所以能轻轻撩起那一层神秘面纱。跃文好像《国画》大火以后,就辞职做专业作家去了。不知道我的记忆对不对?还有个作家叫刘玉堂的,写过个中篇叫《县城意识》。作者好像是河北人。他像解剖麻雀一样,解剖了大转型时期,中国一个北方县城的艰难的转型过程。
有写作者写,有读者看,而书店和网购上有卖点。这大约是这种官场小说风靡不衰的原因。我一再主张写作者要到生活中去,作参与者,不要做袖着袖子在旁边看的观察者。我不喜欢那些躲在象牙之塔中孤芳自赏、自怨自艾的精神贵族。他们被读者抛弃是活该的。
我们不懂。我们真的不懂。视力有限,我们对那远处发生的事情不懂,我们甚至对近处发生的事情也不懂,作者在这本书上的封底说:
官场是一部神秘得永远写不完、说不透、道不明的迷踪剧。因为官场实质上是由会场、酒场、舞场、牌场等小剧场组成的大剧场,剧场背后的暗门连着商场和情场。能够在大剧场的每一个小场子里游刃有余表演的演员,就是官场的主角。而剧场只是官场的外在形式。商场和情场才是官场的实质内容。所以,官场的晚上比白天热闹,暗处比明处热闹,后院比前院热闹。
——这真是过来人的洞若观火般的犀利语言。是的,这真是一片迷宫,非过来人不能说清。
作者的文笔也很好。大量恰到好处的方言俚语和乡村谚语为作品增色。作者带着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感情,在深入表现城建故事之余,浓墨重彩地将山清水秀的陕南风光展现在读者面前。
▲丹江口
三千里汉江三千里流动的画卷,这是安康人对汉江的赞美,对于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的这块土地的赞美。屈原曾经有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的句子。原先我不知道这 " 沧浪之水 " 在哪里,还以为是汨罗江的别称。那一年去安康,查金城府志、石泉县志,才知道这 " 沧浪之水 ",是从安康至丹江口这一段汉江的别称、古称。我算是又增涨了一点知识。
今天是星期六,我到工作室,面对这厚厚的三卷本《城建风云》,写上以上的文字。七十岁以后,我提起笔来已经变得很艰难了。但是我要求自己努力将它写好。
我祝贺《城建风云》一书的出版。作者将他一得之见慷慨地写出来,贡献于社会,与读者分享,这是值得赞赏的。
是为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