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11-03
孩子说的“黑话”都什么意思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中小学生开始热衷于网梗 :

" 老师,报 giao"

" 完了,芭比 Q 了 "

" 雨女无瓜 " " 尊嘟假嘟 "

"xswl" "2333"

老师家长听不懂这些词句,跟孩子交流起来一头雾水。

而一些 " 黑话烂梗 " 也逐渐在孩子们中间流传开来。

如今的中小学生,在生活中都会热衷于说些 "网梗"。当有的孩子说出某个网络流行词的时候,立刻就会引发周围孩子的反应,即便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网络语言的意思,也丝毫不影响交流的兴趣。

有老师表示,可能一开始班里只有很少的孩子讲,但慢慢地大家觉得好玩,讲某些话和梗的就多了。对于孩子们来讲,这些网络用语就像一种 " 社交货币 ",它作为一种特定而又有共鸣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自己与同伴之间建立社交关系。

调查发现,对于有的网梗,老师家长并不十分紧张。但对于贬义词、拼音和汉字 " 混搭 "、涉及人身攻击侮辱等不规范的 " 黑话烂梗 ",无论家校层面还是互联网平台都较为重视。有的烂梗毫无营养,内容空洞、语义歪曲,有的黑话隐晦表达,含沙射影、充满恶趣,这些都会对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判断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

人身攻击型

某艺人因一句歌词被调侃 " 鸡你太美 " 已经很多年,如今的中小学生,还是不分场合张口就来;而 " 菜就多练 "" 你这个老六 ",乃至 " 黑子 "" 喷子 "" 渣男 "" 舔狗 ",这些极具攻击意味的词,却不分轻重成了一顶顶形容身边人的 " 帽子 "。" 伞兵 ",原本是光荣的兵种,竟也成了骂人谐音梗。

低俗色情型

谁能想到,某串数字是指成人影片?谁又能想到,一句古诗词,也有色情的意蕴?更不用说已经被改变词义的 " 喝茶 ""XX 媛 " 等烂梗了。这种网梗,万物皆可低俗色情。

消遣痛苦型

前几年,互联网上突然流行 " 家暴妆 ",甚至有少女跟风文案是 " 被家暴了,我可太酷了 ";当年杭州杀妻案曝光后,很多人跟风调侃 " 化粪池警告 "。他人痛苦的事情,却被轻描淡写拿来玩梗消遣娱乐。

破坏表达型

dddd、nsdd、awsl、xswl、kdl、nbcs…… 一些新闻话题评论中,冷不丁一个缩写梗,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一些词汇,不同圈层已完全是相反意思——当成年人还在用 " 奥利给 " 表达给力的意思时,小学生们早就把它归为排泄物了。类似的还有 " 翔 " 字乃至相关谐音成语,烂梗可谓毁字不倦。

反对 " 黑话烂梗 " 不是反对一切网梗,而是反对这类暗藏在青少年中的粗俗和无聊语言。不少孩子已经深受这些黑话烂梗的荼毒。

1、传递负面情绪

比如 " 杠精 " 一词,在网络上被注解为 " 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 ",这一群体通常不管别人说什么,先反驳了再说。这一热词,很容易被用来攻击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为他人错误地 " 贴标签 "。

还有常见的被扭曲原意的词汇:" 理中客 " 是指选择性失明、诡辩的人," 口吐芬芳 " 是骂人," 睿智 " 是指别人能力差," 卧龙凤雏 " 是说别人智商欠缺,行为搞笑。

2、蚕食规范用语

一些网络热梗刻意制造标新立异的字眼,如 " 报 giao"" 泰裤辣 " 等被智能输入法记录,使得部分误用在互联网而加速传播。一些自媒体语言表达过于追求 " 网感 ",错字连篇、乱改成语等现象时有出现,难免会干扰孩子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也有观点指出,网络热梗看似你懂我懂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弱化了孩子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成为 " 文字失语 " 的一种表现。写作文时,无意识地使用网络用语,不习惯书面化表达;在各种梗的影响下,表达没有逻辑,内容空洞而不自知;讲话磕磕巴巴,表达不出正确的意思。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 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表现为基本不会说诗句 、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

3、影响青少年发展

一些 " 大冤种 "" 栓 Q" 等类似的 " 网络梗 " 不仅出现在试卷上,也会出现在学生的作文里、课间的对话中,有时候还会夹杂脏话。这些 " 网络梗 " 有些来自爆火的短视频,有些是游戏 " 术语 ",它们原本属于成人世界,却几乎没有阻挡地进入孩子们的圈子

有媒体调查显示:超过 83%的参与者表示,发现孩子在日常说话中使用网络 " 烂梗 ";有 75%的参与者明确表示,对孩子说话使用 " 烂梗 " 的现象很反感,但似乎又 " 无计可施 ",需要全社会加以警惕,共同应对。

一些黑话烂梗是如何在未成年人之中流行的?

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化产品普及率走高,孩子高频率、高时长接触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同时,也与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追求融入 " 社交 "有关。

在这些因素背后,黑话烂梗更与一些网站平台的价值取向和 " 议题设置 " 相关。在部分网站平台上,什么词汇流行就把其设置为热搜词汇;什么梗有点击量流量,就进一步加推其更多曝光流量;甚至,把某些博主个人编造的不妥词汇和字句,在所谓榜单、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呈现 …… 类似 "把烂点当看点" 的做法,无疑加剧了黑话烂梗的流行传播。

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 " 清朗 · 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 " 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网信、教育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畅通举报渠道,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严格落实整治任务。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科普宣传,倡导文明用语用字,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治理网络黑话烂梗,有赖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更呼唤网站平台自身的价值选择——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把住网络平台这一关,能大幅挤压黑话烂梗的流行空间,降低传播速率

网站平台的积极主动作为之外,教育部门、家校层面也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坚决扫除黑话烂梗,欢迎有新意、有意义的 " 话 " 和 " 梗 " 流行,有利于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朗,更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真诚交流、真情交融。

对于满嘴 " 网梗 " 的孩子,我们虽不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也应该更谨慎一些、更敏感一些,特别是面对 " 黑话烂梗 " 的时候,更加不能只靠等着它们被自然淘汰,应该积极干预、主动引导,避免这些 " 黑话烂梗 " 侵占和干扰了孩子们的规范表达。

来源 首都教育 贵州教育发布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家暴 芭比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