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
2022 年 10 月 2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
在湖北
中国最早的年谱
中国最早的家书
中国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
中国最早的环保法令
……
这些都被记录在
云梦睡虎地的
秦简简牍上
古圣先贤们的智慧之光
书写于竹木
讲述着穿越时空的故事
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智慧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脉
竹木无言,文字有意
简牍
勾勒出历史的 " 大事件 " 和 " 小细节 "
让泱泱中华文明更加真切、鲜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挖掘和阐发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
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睡虎地墓地
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西部
1975 年 11 月至 1976 年 1 月
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 12 座古墓
墓葬时代属于战国末到秦代
其中 11 号墓出土一千余枚竹简
4 号墓出土两件木牍
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秦简牍
竹简大部分是
秦的法律和文书
其中
《秦律十八种》竹简
发现于墓主骨架右侧
共 201 枚
这类竹简每条律文末尾
都记有律名或律名的简称
整理者命名为 " 秦律十八种 "
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木牍
是出征士兵写给家人的书信
书写时间为
秦王政二十四年 ( 公元前 223 年 )
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书
信中讲述他们从军到淮阳
向家里问候和要布、钱等事
反映了秦统一六国战争中的一些情况
有助于了解当时的
家庭结构、军事制度和军事形势
这些简牍
为研究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历史
提供了前所未见的丰富史料
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
不间断传承发展的文明
中国共产党也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
汲取营养和智慧
云梦睡虎地秦简
包含了大量公元前 221 年
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
其中的《秦简 · 田律》规定:
春二月
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林木
不准堵塞水道
夏月
不准烧草作为肥料
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
……
到七月才能解除禁令
从《秦简 · 田律》
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一脉相承、不断发扬
被牢牢刻进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
文明进程里
党的十九大
把 "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
首次写入党章
并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
" 建设生态文明
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
这是一个国家
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
更是中国共产党人
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
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
2018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他说:
"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摆在压倒性位置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探索出一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
如今
长江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水清岸绿
江豚逐浪
产业向新向绿
……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伴随着湖北生态绿色发展的脉搏
在长江回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的楚文化
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 年 10 月
出土于荆门市纪山镇
郭店一号战国楚墓楚简
向世人展示了儒、道圣哲
原汁原味的思想
如同先秦时期一个微缩的图书馆
其中
《太一生水》等篇章均为首次面世
被誉为 " 改写中国思想史 " 的
" 神州第一书 "
目前出土的楚简
书写字数在十万字以上
其记载内容
则从各个方面反映楚人的
社会习俗、精神风貌和文化成就
文章中体现的 " 仁 "" 义 " 等观念
对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湖北
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
是长江文化的汇集涵养之地
文脉悠远、底蕴深厚
6300 余公里奔腾
5400 多米跌宕
浩荡长江
孕育出羌藏文化、 巴蜀文化、
滇黔文化、荆楚文化、
湖湘文化、赣皖文化、吴越文化等多元的
长江文化
包含荆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它的 " 稻作文明 "
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有深远影响
距今 1 万多年前
长江中游的先民率先开始
人工栽培水稻
长江 " 世界稻作之源 " 由此蕴生
屈家岭文化遗址等
验证着长江流域先民的生存足迹
千百年来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
长江沿岸的劳动人民
发展完善了农业技术
围绕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
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
长江流域沿线
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
共同开发和建设了
长江流域的锦绣河山
从高山雪原蜿蜒至江南水乡
万里长江沿岸
各族人民迁徙往来、交流交融、亲如一家
长江文化精髓中
" 互融互通、多元一体、命运与共 " 的文明观
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
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精神
简牍何以厚重?
能看见民族来时的路
能抵达远方牵挂的家
它开启华夏文明的写本时代
是纸张普及前
中华先民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
从殷商到魏晋
在超过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长河里
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与积累
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
中华文明延续发展至今
简牍的作用尤为重要
翻阅简牍
如同打开了古代的 " 百科全书 "
那些留在简牍上的文字
让我们知来处、明去处
从简牍中探寻中华文脉密码
在历史中洞见未来
于继承中推陈出新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染力
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必将为在新起点上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作出新的贡献
泱泱中华
历史何其悠久
文明何其博大
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包容性、和平性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更有力地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来源:长江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