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11-06
【金融棒棒糖】“硬科技小白马”宣布6亿再融资:王文斌“不止大火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10 月 29 日,西安科创板上市公司斯瑞新材(688102)披露定增公告,募资总金额不超 6.0 亿元。

具体用途方面,2 亿元将用于投资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另有 3.4 亿元将投资科技产业园项目,以及补充 6000 万元流动资金。

金融棒棒糖统计发现,这是西安民营科创板公司 " 从上市日计起的最快再融资 ",且其融资金额远超 IPO 时的 3.5 亿元,显示出 " 硬科技小白马 " 已对市场非常自信。

01

快速定增:继续提速大火箭

梳理可知,斯瑞新材是省内第 4 家发起再融资的科创板公司。

公司自 2022 年 3 月上市后,用时 959 天就披露定增预案,超越了瑞联新材(688550)的 1347 天、铂力特(688333)的 1453 天,速度创下陕西科创板民企定增之最。即便在全市看来,也仅次于国资旗下西部超导(688122)的 718 天。

金融棒棒看来,上述案例无疑是陕西资本市场善用钱、会用钱的有力佐证。

在定增项目中,优先引发我们关注的是 " 大火箭 " 项目已经提速。

公开信息显示,2020 年斯瑞新材在招股说明书中已提及与合作伙伴一起进行液体发动机高性能铜合金产品— 3D 打印铬锆铜内壁技术的研发,而这个合作伙伴则是商业航天领域知名的企业——蓝箭航天。

2021 年,斯瑞新材实现了在火箭发动机领域从 0 到 1 的突破,首年便获订单 800 多万,此后两年该业务快速发展。截至 2023 年底,斯瑞新材已填补国内空白,同时还打通了从零部件到组件的全系列布局,跃居细分市场行业第一。

这个市场是巨大的,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显示,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可从 2023 年 420 亿元,提升至 2026 年的 610 亿元,CAGR 约为 35.72%。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推动上游火箭发动机的重要抓手。

2023 年,借助资本市场加注 " 大火箭 " 进入了加速阶段。当时斯瑞新材首次透露了火箭推力室内壁产线相关规划,同年项目正式立项并开工建设。

行至 2024 年 1 月,斯瑞新材公告拟定项目总投资 5.1 亿元,一阶段计划投资 2.3 亿元,二阶段计划投资 2.8 亿元,总建设周期达 5 年左右。(详见《西安 " 大火箭 ":举国体制下的民企缩影》)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斯瑞新材已累计为火箭推力室项目,整体投资超 1577.72 万元。目前进展是已有部分设备进场,并开始小批量供货锻件及推力室内壁制品。

一阶段项目建成后,预计将新增锻件、喷注器面板与推力室内外壁零组件产能 200 吨、200 套与 500 套,达产当年预计营收可超 2 亿元。

斯瑞新材对航天领域的探索还有另一条路。2024 年我们注意到,他们在一级市场上参与了西安可重复利用火箭的探路者——天回航天,且属于 A 轮投资人。

02

相对意外:3.4 亿加注 CT 球管

意外的是,本次定增核心使用资金最多(3.4 亿元)的是医疗影像产线。公司解释称,市场端高度依赖进口与政策端的国产化引导,系公司重注医疗影像的主要动因。

金融棒棒糖注意到,通用电气(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三家海外巨头曾一度包揽了 9 成以上中国医疗影像市场份额。数据显示,通用电气、西门子、飞利浦分列上半年中国市场第一、第三、第四位,占比达 34.9%、21.48% 与 7.38%。

事实上,自 " 十二五 "" 十三五 " 以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相应政策,以支持国产 CT 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2024 年,国务院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

对此,灼识咨询分析指出:基于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的支撑,2030 年,我国 CT 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可达 290.5 亿元,从 2022 年至 2030 年 CAGR 有望突破 6.41%。

机遇之下,同为科创板的联影医疗(688271)、东欧医疗两大国产替代品牌成功挺进市场前五。

那么,斯瑞新材医疗影像业务成色几何?

产品方面:公司主要生产 X 射线管,包含 CT 球管与 DR 射线管零组件。作为 CT、DR 等医疗影像设备的 X 射线发射源,上述产品会直接影响 CT、DR 的成像质量和使用寿命。

业务方面:2017 年至 2023 年,公司医疗影像业务规模从 73.02 万元升至 4832.94 万元,CAGR 达 82.01%;毛利率从 2017 年的 5.78% 逐年提升至 2023 年 23.24%;但业务营收占比始终未突破 5%。

为了推动此一业务尽快抢占市场,2024 年 1 月,斯瑞新材首次披露了投资 8.2 亿元的科技产业园项目,其中将有 4 亿元投资、建设年产 3 万套的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简称 " 医疗影像项目 "),建设周期 4 年左右。

截至今年上半年,斯瑞新材已累计为科技产业园中的医疗影像项目,投资 937.09 万元,已进入工程施工阶段。上市公司对此一项目的预期也保持了乐观:预计可新增 3 万套 CT 球管、1.5 万套 DR 射线管的年产能,达产当年预计营收可超 5.07 亿元。

谈及项目意义,斯瑞新材表示不仅可满足公司对 CT 设备新装机增量生产需求,同时还将辅助医疗影像产业链延展,为存量设备持续维修保养,实现增量和存量市场有效扩容。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还将基于 CT 球管、DR 射线管产线基础,新增总医用电子加速器产品制造,用以肿瘤治疗,截至目前已获部分客户验证。

03

产融互动:硬科技小白马

回到公司层面,与融资展业加速相辅助的是,王文斌拿出了好业绩。

数据显示,2018-2023 年,斯瑞新材总营收从 4.91 亿元翻番至 11.79 亿元,CAGR 超 15.70%;同期归母净利润由 1722.80 万元跃升至 9834.11 万元,CAGR 突破 33.68%。

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累计营收录得 9.64 亿元,同比增长 10.98%,归母净利润录得 7826.82 万元,同比增长 14.36%。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 " 硬科技 " 标签显著的本土上市公司,斯瑞新材自 2018 年以来,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从彼时的 1677.34 万元提升至 2023 年的 5945.30 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超 3243.57 万元,同比提升 30.60%。在这种投入之下,研发投入占比亦从 2018 年的 3.41% 提升至 2023 年的 5.04%,2024 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 5.20%,较去年同期增长 0.8 个百分点。

在我们看来,这才是 " 硬科技 " 的基因。

公开资料显示,上市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文斌,自 1991 年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之后,始终抱定技术立身的经营思路,至今坚守一线研发,带领团队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267 项,其本人亦为交大兼职教授,且获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贴专家等诸多荣誉。

受益于此,自 2019 年起,斯瑞新材先后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制造业 " 单项冠军 " 等诸多荣誉认证、承担过 7 项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而创新导向也成为上市公司不断增厚利润的关键,在铜合金材料、中高压电接触材料等细分领域中,干出了多个全球第一。

写作此文,我们最关心的是当二级市场疲弱之时,硬科技概念的诞生地,会否催生出一批二级市场上的 " 硬科技小白马 "?我们亦非常期待此一描述能够成为 " 西安上市军团 " 的代名词。

在 A 股市场," 白马股 " 是指长期绩优、回报率高的股票。但这些股票有两大特点,一是体量较大,如 ‌2024 年十大白马股(招商银行、保利发展、阳光电源、泸州老窖等)市值普遍超过 1000 亿元,二是业绩稳,能够保持较高的股息率与较为平稳的股价,亦被称为 " 大白马 "。

对此,我们想提出一个 " 硬科技小白马 " 的概念,即科创属性强、业绩突破快、未来空间大,尽管他们体量较小,也可能在某一时间发生股价震荡,但可能会因为不断探索无人区,从而具备 " 上攻性强 " 与 " 积极分红 " 的双重特征。

文末,我们提供一个数据(以 2024 年 11 月科创板设立 6 周年为时点)。

以 2019 年为基数,近 4 年科创板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23% 和 24%,居 A 股各板块之首。

截止 11 月,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 11 万项,平均每家公司发明专利达 200 项。35 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相关标签

火箭 定增 科创板 火箭发动机 资本市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