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 年 2 月 11 日,陕西陇县
中国社会由百家姓组成,也是由无数个百姓家庭组成。从古到今,百姓一词深入人心,尤其在民间,百姓听上去特别亲切,非常接地气。
但在会议讲话稿里,通常用人民群众,其实两种称呼区别不大,指的都是广大民众。
▲ 1995 年 10 月 3 日,陕西长武县
但人民群众和平民百姓在含义上还是有所不同,人民更侧重于具有政治属性和立场的劳动群众,而百姓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了更广泛的社会成员。
▲ 1999 年 11 月 28 日,陕西蓝田县孟村镇双水村选举村官。
▲ 1999 年 11 月 28 日,村民填写选票。
我是个平民百姓,又是一个草根记录者,写文章时经常喜欢用 " 百姓 " 这个词。加上自己从事记者多年,去过不少地方,深切感触到中国百姓的善良与淳朴。
▲ 1994 年 2 月 15 日,陕西陇县
年轻时总以为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国土面积大,各地民俗风情差异很大。
其实不然,民族有肤色体貌之分,还有语言文字差别等因素,但地域文化并不影响百姓正常往来,虽然听不懂对方语言,但人性贯穿在百姓血脉里,血脉相连是永恒的。
▲ 1993 年 10 月 10 日,甘肃华亭县
▲ 1994 年 1 月 4 日,陕西长武县
百姓之间是以人性为基础,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所以,走在中国大地,百姓就像一家亲。
当然,不能把百姓的包容当成一种 " 优待 ",认为这是理所当然,那就误读了百姓的善意。
▲ 1990 年 2 月 26 日,陕西户县
百姓是能够甄别真善美,当利益受到侵犯时,绝不会容忍,这就是中国百姓的个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必须要有个性,有个性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
▲ 1994 年 2 月 15 日,陕西陇县
百姓是国家的主人,经过历代繁衍,自然形成了民族社会,就像每个百姓家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
广义上说,当下的中国,就是以百姓美好的愿景去实现,朝着文明的方向砥砺前行。
▲ 1990 年 1 月 26 日,陕西志丹县
▲ 1992 年 2 月 13 日,陕西志丹县
中华民族经历过百年耻辱,在那水深火热的年代,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者,中国百姓热血沸腾,纷纷踏上征程。在保家卫国战役中,倒下无数先烈,有人甚至连个姓名都没留下,成了无名英雄。
▲ 1995 年 2 月 13 日,陕西陇县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战斗英雄不图回报,脱下军装回乡种地,成为一名普通百姓,这就是中国百姓的民族大义。
▲ 1994 年 2 月 21 日,陕西陇县
百姓与百姓相处难免有摩擦,社会环境也是错综复杂,自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价值观。
▲ 1990 年 2 月 26 日,陕西户县
但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百姓具有空前的凝聚力,真正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股力量来自哪里?其实就是中国百姓人性的展现。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面对大灾大难,很难想象百姓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力量。
从业期间,我多次采访大灾大难。2002 年,陕南山区发生特大山洪,仅佛坪就有半个县城被洪水冲跑,伤亡惨重。
▲ 2002 年 6 月 10 日,陕西佛坪遭受特大洪灾,灾民在废墟里寻找死去的亲人。
当时我心里非常紧张,由于道路损毁严重,我们徒步 80 多里进入灾区采访,看到救援物资进不来,灾民无家可归,四处求助,县城里连包方便面都买不到,饮用水都要去几公里外的山沟里,一旦救灾物资再进不来,后果不堪设想。
▲ 2002 年 6 月 14 日,灾民背运救灾物资。
关键时刻,百姓力量出现了,有人免费给路人提供饮用水,还有人将自家仅有的余粮熬成粥送给路人。
一时间,整个灾区热火朝天,百姓纷纷投入到抢险救灾,翻山越岭几十里背运救灾物资,不计任何报酬。
灾民们从早到晚只有两包方便面充饥,却无一人埋怨,而他们肩背的食品却原封未动,真正彰显出中国百姓的无私奉献。
▲ 2002 年 6 月 11 日,灾民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我国城乡文化有差异,城市是以个体家庭为单元,乡村是以村落为单元,家庭与家庭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牵连,自然就形成了村规,当村规整合到一起时,就是当下乡村文化。
▲ 1992 年 1 月 12 日,陕西三原县
▲ 1994 年 2 月 19 日,陕西陇县
所以,中国百姓走到哪都怀有家乡情。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距离越远,感情越深。具体到每个村子,几乎村里的父老乡亲都是亲连亲。
▲ 1993 年 10 月 9 日,甘肃华亭县
我经常下乡采访,接触的百姓也多,深刻体会到乡间百姓的热情与善良。
我采访喜欢住农户家,这样能和农民多交流,坐在火炉前,距离就更贴近了。农民从不把我当外人,许多民间故事都是在和农民闲聊中挖掘出来的。
▲ 1996 年 5 月 3 日,陕西永寿县
▲ 1994 年 2 月 19 日,陕西陇县
中国百姓热情好客,只要家里来客,一定会把好吃的拿出来,没有就去借。尤其在乡村,农户担心客人夜里受凉,把炕烧的滚烫,甚至把娃结婚的新被褥拿出来让客人用。
▲ 1995 年 2 月 7 日,陕西陇县
山里人虽然生活艰苦,但非常好客,经常是搞得我不好意思,而我并不是那种讲究的人。
农家饭菜有特色,但比不上大酒店,有人不习惯,但你一定要把碗底吃得干干净净,哪怕掉在桌上的饭粒。农民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庄稼汉最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可不敢人家把饭做好了,你却找理由推辞,这样农户就很不高兴,认为是看不起乡下人。
▲ 1990 年 1 月 4 日,陕西长武县
农户生活再艰苦,也不会收来客一分钱,认为这是应该的,给钱就见外了。
在民风上,我的体会是:各地百姓都差不多,走到哪都很淳朴,不在乎你吃一两顿饭。
▲ 2000 年 5 月 6 日,陕西凤翔县
中国百姓讲究礼尚往来,出门走亲戚说啥都要带点礼物,即使家里拿不出啥像样的东西,也会去鸡窝里掏几个鸡蛋,或者去地里拔几个萝卜、摘几个辣椒啥的。当来客要走时,主家一定要还礼。总之,不能让人家空手回去。
▲ 1996 年 5 月 8 日,陕西长武县
百姓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同乡、发小、同学、同事、战友,以及生活中所遇到不同职业的人,百姓大家庭就这样形成了。
百姓也有区分,乡下人叫农民,城里人叫市民,管人的叫老板,干活的叫员工;具体到职业就更多了:军人、教师、医生、保安、大厨、科员、快递小哥等等,百姓是由不同职业组成的大家庭。
▲ 1993 年 10 月 9 日,甘肃华亭县,回乡探亲的军人。
在日常生活中,百姓名称随处可见,比方百姓杂货店、百姓理发店、百姓面馆等等。这些小店铺更贴近平民百姓,百姓也愿去消费。
但对于一些高档场所就很难见到用百姓冠名的,谁见过百姓大酒店?百姓 KTV?百姓会所?这些一般是用 " 富豪 "" 帝豪 "" 皇家大院 " 这类高大上的名称。
▲ 1996 年 5 月 1 日,陕西麟游县
虽然豪宅里住的也是百姓,但百姓与百姓也分三六九等,自然就形成了富人和穷人不同阶层,当阶层距离越拉越大,治理起来就有难度,历代皇朝都是想调和好百姓这层关系,天下才能太平。
▲ 1992 年 1 月 12 日,陕西三原县
▲ 1990 年 4 月 10 日,陕西咸阳
中国百姓经历过艰苦岁月,在磨难中又积累了智慧,勤劳的中国百姓创造出了今天的繁荣,虽然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其梦想是一致的,做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过上体面的生活就足矣。
▲ 1997 年 2 月 21 日,陕西永寿县
来源 / 草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