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 蜜蜂 "的故事。
蜜蜂在我国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诗经 · 周颂 · 小毖》:" 其予非蜂,自求辛蜇 ",其大致意思是不要轻视微小的草和细蜂,受到毒螫才会明白烦恼。该诗创作的背景是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武庚之乱后所写的一首用于自我规诫、自我勉励的诗作。蜂,恰如社会道德的生动象征。勤劳、智慧以及坚韧不拔等诸多优秀品质,皆是社会道德的关键要素。古人借由对蜂的赞美,巧妙地传递出这些品质的重大价值,积极激励人们去追寻崇高的道德境界。
蜂属于膜翅目昆虫,包含两个科,即胡蜂科和蜂族。通常所说的蜂一般是指所有蜜蜂总科的昆虫。蜂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相对较多,其分布情况取决于蜜源植物。
仁怀中华蜜蜂作为本土蜂种,适应能力强,对零星蜜源利用高效,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穿梭山林,为植物授粉,维护生态平衡,恰似 "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中华蜜蜂就如诗中所描绘,在花丛中忙碌,为大自然增添活力。
蜜蜂无疑是对人类极为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蜜蜂传花授粉,对植物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产生的蜂蜜、蜂蜡对人也有极大好处。
蜂蜜可以促进人体代谢的形成,还能增强身体抵抗力。每年一到秋冬换季,就经常听见家里长辈说:" 喝一杯蜂糖水吧,这个是‘土蜂蜜’咧!好得很嘞 !" 可见不仅营养价值高,还被大家视如珍宝。
蜂蜡,这一由蜜蜂腹部蜡腺精心分泌而出的物质,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众多不容小觑的价值。它不仅是大自然给予仁怀的珍贵馈赠,更是当地生态与人文的生动体现。
后山苗族布依族乡是仁怀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在后山苗族布依族乡陇岗村,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手工艺——绣片和蜡染布料。而其中蜡染,就是由虫蜡和蜂蜡作为防染的原料。老蜡染如同一个历史的画卷,承载着苗族古老文化和传统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我国养蜂最早的记录,是在西晋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 诸远方山郡幽僻处出蜜蜡,人往往以桶聚蜂,每年一取。" 公元五世纪南朝刘宋时成书的《永嘉地记》中亦生动地记载了采收野蜂的过程:在七八月之际,时常有蜂群飞过,人们预先准备好木桶,并在桶内涂抹蜂蜜,有一蜂率先飞来,嗅到蜜香便飞来停歇,经过三四次这般操作,便能将全部蜂群引来。
从古至今,养殖蜜蜂就绝非易事。最初没有养殖的概念,只有冒着危险采集野生的蜂蜜。直到先秦时期才有初步的管理,人们将野外的树干掏空或者使用陶制容器等待蜜蜂筑巢产蜜。
在赤水河流域的大山里,这种传统引蜂筑巢酿蜜的方式,至今仍在传续。人们在大山深处人迹罕至之处,悬崖峭壁上的岩腔内,放置蜂桶,招引蜜蜂前来筑巢。同时,为防止黑熊等动物偷盗蜂蜜,蜂桶大多在十数米甚至更高的地方。
悬崖上,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收集蜜蜂的人,要与不稳定的石块和松动的泥土作斗争,稍有不慎,就可能坠下悬崖。每一滴岩蜜,都凝聚着汗水和勇气,同时也成就了独具风味的蜂蜜——岩蜜。久负盛名的岩蜜,为野生蜜蜂汇聚百花之粉酿蜜所得,每年只在霜降前后采收一次,极不易得。
尽管,随着人们对蜜蜂的生活习性更加了解,现代养蜂技术不断发展,抠空树心的蜂桶,逐步转变为方形蜂箱,管理蜜蜂更方便。同时,养蜂人为获得更大的蜂蜜产量,带着蜂箱,四处追逐花期。
这群像蜜蜂一般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被称为 " 赶蜂人 "。
传统的 " 赶蜂人 ",就像葛显庭写的《咏蜂》一般," 终日酿蜜身心劳,甜蜜人间世人效。" 一年四季,他们会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带着蜂箱四处迁徙,哪里有花就去哪里,如同候鸟一般。
他们的迁移并非易事,每次转场都要带着全部家当,搬运和运输过程十分辛苦。而且经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装车等工作,以确保蜜蜂能够尽快到达新的采蜜地。在转场的过程中,他们风餐露宿,生活条件艰苦。
养蜂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天气的不稳定性对他们的采蜜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让他们的收入变得不稳定。
仁怀县内自然环境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四季分明,且当地的植被物种丰富,有大量的的花卉、果树等蜜源植物,为蜜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蜜源比较丰富。
根据《仁怀县志》记载,仁怀现代养蜂技术的发端,是从民国十五年(1926 年)开始的。当时贵州省实业厅第九十一号训令强调养蜂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不可因其细微而轻视。到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县农场场长陈琪荪购回 " 意蜂 " 一箱。民国时期,鲁班乡杨泽章和大坝乡簸箕坝赵汉江各养近百桶蜜蜂。解放后 " 大跃进 " 时期虽有波折,但养蜂人不断探索。后一直历经病害等困境,但陈绍鹄养蜂技术干部研究蜂种并发表 " 中蜂绒茧蜂 "、" 蜡螟大腿小蜂 " 论文。1981 年 2 月 24 日省评定为畜牧师(养殖蜜蜂),同年 9 月 26 日参加全国养蜂学术研讨会。
如今,生态养蜂正成为仁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政策的产业。位于长干山区的仁怀市长岗镇井坝村,现代技术养蜂的时间已持续了数十年,最高蜂时全村就有 4000 多箱蜜蜂。
这里的养蜂人现在依然会带着蜂箱,在山上山下来回迁移——早春,温暖的赤水河谷里,百花先开,人们就将蜂箱运到河谷;暮春,河谷花期已过,高海拔的长干山区,进入山花烂漫时,人们又拉着蜂箱返回。有时候,人们还会拉着蜂箱跨省逐花。
舒存鹏,是这群养蜂人中的代表之一。对于传统养蜂,他有着更多的了解,也对保护本土物种有着深刻理解。早年,他和村里的养蜂人,组建了专业合作社,联合驱逐过外来的意大利蜜蜂,并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划定过 5 平方公里的中华蜜蜂保护区,禁止外来蜂种进入。
▲舒存鹏采割蜂蜜
人工杂交而成的意大利蜜蜂,体型大,采蜜量和产胶大,酿蜜产量高。但这种蜜蜂两大习性,对物种的繁衍不利:一是它具有侵略性,会驱逐和杀死个体较小的中华蜜蜂,侵占其巢穴;二是其不采百花蜜,如任其发展并导致中华蜜蜂锐减后,将使得部分其不采蜜的花朵无法授粉,进而导致这些植物无法繁衍。
舒存鹏认为,中华蜂数量减少主要原因是意蜂入侵。因为 " 意蜂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蜂相似,能骗过工蜂进入巢穴杀死蜂王 "。
舒存鹏还分享了一些知识和养蜂趣事:中华蜂有蜂王,一只蜂王寿命可达十年,但实际只用一年,人们进行胚胎移植,重用青春期蜜蜂提高工作效率;蜜蜂三天内从蛋变幼虫吃蜂王浆,三天后吃花粉,工作蜂食蜂花粉,成年蜂吃蜂蜜;蜜蜂会因天气变化或蜜源减少而出现情绪波动,比如夏季太热蜂群会煽动翅膀给蜂巢降温,冬季太冷蜂群会抱团取暖等等。
在大自然这幅绚丽画卷中,蜜蜂恰似勤劳的精灵,忙碌穿梭于花丛间,为我们呈上甜蜜的蜂蜜,更在生态系统里担当关键角色。"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的勤劳正如罗隐诗中所写,为世界带来甜蜜与生机。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