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 年 6 月 10 日,陕西咸阳茂陵
农民没有年休假,顶多过年给自己放松几天,心里还惦记着地里那点庄稼。
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指的就是农民一年忙到头,劳作时间是跟着太阳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所以,农民就像一台永不停止的风车,没日没夜地旋转,耕耘着那片土地。
▲ 1990 年 1 月 3 日,陕西长武县
▲ 1993 年 10 月 8 日,甘肃华亭县
农民世代耕耘着土地,劳苦了一辈子,其实就围着三件大事转:" 娶个媳妇、生个娃、盖个房!"
这三大梦想就像 " 三座大山 " 压在农民身上,要用毕生精力去实现。
▲ 1997 年 10 月 31 日,陕西绥德县
当这几件大事落地后,方可了却心愿。这是中国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观念,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在延续。
▲ 1994 年 2 月 14 日,陕西陇县
早期中国农村家庭人口多,这是受传宗接代影响,多子多福才能确保家族人丁兴旺,大户人家就是这样形成的。
▲ 1995 年 9 月 29 日,陕西长武县
农民依靠土地生存,种庄稼就需要有劳力,有劳力才有产出,人多力量就大。所以,农民不在乎家里人多,就好比一个人口大国,各地随便挤出一点,就能养活一方百姓。
▲ 1992 年 2 月 10 日,陕西志丹县
困难时期养娃成本并不高,只要有口饭吃就能拉扯大。
女人背着娃照样下地干农活,十几岁的娃娃就承担起了家庭重任:挑水、砍柴、放牛、洗衣做饭。虽然知道念书的重要性,却没像今天如此重视,那时条件不允许。
▲ 1992 年 8 月 16 日,陕西咸阳底张乡
▲ 2000 年 6 月 25 日,陕西商南县
早期乡村重男轻女观念十分严重,形成了特有的陈旧观念,有条件人家才会让女娃去念书,因为女娃出嫁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不值得花钱去念书。所以,乡村 60 岁以上的女性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 1994 年 2 月 15 日,陕西陇县
▲ 2000 年 6 月 25 日,陕西商南县,在家自学的女孩。
农民为啥把男娃看得如此之重?这关乎到家族香火延续。男娃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门户。
村里老少爷们只要报出姓名谁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女性实名,尤其是老人。称呼女性通常以这家男人叫啥:比方二娃他媳妇、二娃他娘、二娃他奶 ……
▲ 1993 年 10 月 9 日,甘肃华亭县
时间长了,许多上年纪老妇连自己的大名都记不住,后人就更不清楚了,这和女孩不能写进族谱有关。所以,乡村养儿防老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要想改变很难。
▲ 1991 年 1 月 2 日,陕西长武县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哪家若是连个后人都没有,出门都觉得低人一等,甚至会招来闲言碎语。
所以,政策再严,一些农户照生,直到生了个男娃,哪怕罚款也在所不惜。
乡村女人生不了娃可是天大的事,这和夫妻感情无关,目的是传宗接代,实在不行就去抱养别人家的娃,通常是自家兄弟有血缘关系,仍属于家族里的成员。
▲ 1995 年 2 月 9 日,陕西陇县
过继的娃不存在任何歧视和偏见,但要赡养这家老人。
早期农村过继娃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我们追溯到上几辈,许多人家都存在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太爷生的。
▲ 2005 年 1 月 25 日,陕西长武县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乡村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娶妻生子,绝对找不到 " 单身、丁克家庭 ",无非是智障,或是重病缠身,好歹都要给娃娶上媳妇。
▲ 1990 年 1 月 28 日,陕西志丹县
▲ 1991 年 2 月 20 日,陕西横山县
娶亲可是农家头等大事,一点都不敢含糊,相中了哪家姑娘,就会请媒婆去提亲。
早期大多是父母包办,娃只能服从。包办婚姻很复杂,存在年龄、家庭、彩礼等多种因素。
通常女娃长到 18 岁就会定亲,超过这个年龄段,有人就会疑神疑鬼,不会是 " 二婚 ",或是有啥毛病吧?
▲ 1994 年 2 月 15 日,陕西陇县
包办婚姻,夫妻缺乏感情基础,但乡村早已形成它特有的婚姻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直在延续,父辈们都是这样一路走来,很少听说有人解除婚姻。
▲ 1995 年 2 月 9 日,陕西陇县
离婚在农村是很不体面的,尤其对女性伤害更大,很容易引发家庭暴力,许多夫妻在旧观念束缚下,即使不如意,也要一直走到头。
▲ 1996 年 5 月 6 日,陕西长武县
乡村娶亲 " 彩礼 " 是大头,绝不能赊账,哪怕去借高利贷都要如数兑现。不是娘家人要获利,而是姑娘养这么大,不能白送给你。
▲ 2005 年 1 月 25 日,陕西淳化县
收到的彩礼要给自家男娃娶媳妇,彩礼就这样一进一出,从东家转到了西家。
▲ 1990 年 10 月 1 日,陕西长武县
有的家庭兄妹年龄相差较大,只能等到妹妹出嫁收到彩礼后,哥哥才能娶上媳妇;还有困难人家实在拿不出彩礼,只好去换亲,或者上门去女方家;贫困山区有许多男人就是因为拿不出彩礼,一辈子打光棍。
▲ 1994 年 10 月 4 日,陕西长武县
早期农村女人生娃很难做到节育,也没法做到,因为人类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研制出避孕药,那时中国百姓生活艰苦,压根就不懂得什么叫避孕?只是根据女性生理现象,怀上了就生,直到生不了为止。
▲ 1991 年 10 月 13 日,陕西兴平马尾镇
这就使得女人白天干活,晚上睡觉,来年就抱上了娃,娃刚断奶可又怀上了,生娃成了惯性,这也是导致娃多的原因。
而且娃们的年龄都相差不大,如果间隔过长,或许是中间有娃夭折了。
这是困难时期娃营养不良,医疗落后,加之小儿麻痹症等各种疾病因素,从而导致婴幼儿过早离世,许多老人不愿提及这段心酸往事。
▲ 1990 年 8 月 12 日,陕西兴平桑镇
乡村生娃通常都在家里,困难时期,没人舍得花钱去医院。村里随便都能找出几个接生婆。
我曾采访过山里一户农家,为了躲避计生检查,男人亲自给媳妇接生了 8 胎,从未失手。
其实女人顺产很简单,把脐带剪断,包扎一下就完事了。风险就怕遇到大出血,一点急救办法都没有,只能听天由命。
▲ 2015 年 2 月 27 日,陕西商南县
当娃成家后,就会分家,因为家里人多,挤在一口锅里吃饭难免会发生矛盾。兄弟间可以相让,但后面的女人多嘴多舌,谁都有充足理由。
▲ 1990 年 2 月 3 日,陕西吴起县
避免家庭矛盾的发生就是分家,各过各的,这样才能平衡家庭矛盾。
农户分家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房子、牲口这 3 大块。通常会请家族长老出面协调,目的是公平,最终会根据补差价分的一干二净。
▲ 1992 年 8 月 16 日,陕西咸阳底张乡
接下来就是赡养老人,有人抢着要抚养,也有的拒绝,各家情况有所不同,这要看老人的身体状况,还能否从事农活?
有的老人谁的脸都不看,干脆自己过,这也是平衡家庭矛盾的办法。
▲ 1994 年 2 月 15 日,陕西陇县
分家后各过各的,兄弟们开始忙着盖新房。当自家娃长大成人后,就要面对娶媳妇,这时家里又开始紧张了。
▲ 1992 年 10 月 4 日,陕西陇县
在乡村,不管贫富,娶亲必须有新房,哪怕是个土坯房,不然,哪个姑娘会嫁给你?外人还会说闲话,连房都没有,还娶啥老婆?
▲ 1991 年 10 月 1 日,陕西长武县
如果家里积蓄不够,哪怕借债都要盖新房。农民盖房可是一件大事,也是个漫长的过程,这是根据家里几个娃来规划,娘老子必须做到公平,确保每个娃有婚房。
▲ 1995 年 2 月 8 日,陕西陇县
农民盖房不容易,全靠平时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的积累,当钱积攒的差不多了就会请匠人。
房子盖好后,把新媳妇迎进家门,父辈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后人重复先人走过的路,去实现他自己人生中的 3 件大事,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 1994 年 2 月 23 日,陕西陇县
来源 / 草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