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无锡 2024-12-06
锡山遗韵丨篮角篾竹编制技艺:匠心独运,竹韵悠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市级非遗项目 -

锡山遗韵

篮角篾竹编制技艺

千百年来,竹子 " 中空 "" 有节 " 的特性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留下了大量以竹为题材的诗词、绘画。而在竹篾工艺匠人的手中,原本粗犷的竹材被转化为细腻柔韧的竹篾,经纬纵横间,竹篾被编制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农用器具,展现出另一番风采。

四百年技艺的深厚底蕴

竹篾工艺(篮角篾竹编制技艺),作为一项植根于锡山区鹅湖镇的传统技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鲜明地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项技艺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湖、洞庭湖周边地区,历经四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2010 年 8 月,竹篾工艺(篮角篾竹编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技艺与艺术的双重魅力

竹篾工艺工序要求极为细致,匠人们通常选用十寸以上的隔年大毛竹作为原料,这些竹子经过严格的筛选后,再经过断料、劈篾、抽刮、搭底、做角、圈边环篮,到最后上襟,直到制作出各种精美的竹篮。

竹篾工艺制品品种繁多,有能盛米粉等粉状食物的 " 猛篮 ",有洗菜用的 " 半篮 "……;除了做容器的篮子外,还有衬于斗笠内的 " 帽篮 ",锊草时戴在指头上、避免指头摩擦之用的 " 指头篮 ",洗锅碗等用的洗帚等。这些竹篾制品不仅结构稳固、线条流畅,而且造型独特、美观大方,非常实用,深受人们喜爱。

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新光彩

竹篾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始终面临着诸多挑战。

要制作好一个竹制品,全凭手 " 拿舵 ",几十年的功夫全在手上,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今年 81 岁的薛巧生,从 18 岁开始学习竹篾技艺,用了三年半出师。这样的老手艺,他从青年做到迟暮,一编就是 63 年。

薛师傅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前来学习,只要他们愿意,他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

为进一步保护传统竹篾技艺,锡山将乡情教育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辖区青少年体验非遗传承的魅力,持续积极策划开展竹篾技艺展示交流活动,提升大家对竹篾制作技艺的认知。同时,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了解市场,通过" 非遗 +"的方式,以 " 新 " 方式推动 " 老 " 传统,以 " 新 " 消费带动 " 老 " 手艺,助力非遗文化更紧密地连接与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

作为锡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竹篾工艺(篮角篾竹编制技艺)

以精湛的非遗技艺

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活态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

展现锡山文化自信的桥梁

❤❤❤

来源:局文化科、锡山发布

相关标签

艺术 太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 绘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