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宁建轩 记者 刘伟娟)12 月 6 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地铁 4 号线二期工程盾构在穿越江心洲长江大堤后,开启了长达 2200 米的 " 穿江之旅 ",目前掘进已突破 956 米。这一段 " 旅程 " 先后克服了深覆土高水压下盾构机始发、微扰动精准穿越长江大堤等难点。
深隧道,水下 68.58 米穿江而行
地铁 4 号线二期工程起于一期终点龙江站,依次下穿夹江、江心洲、潜洲、长江北岸后,沿定山大街路、浦乌路向南,到珍珠泉东站,线路全长约 10 公里。其中,过江大盾构隧道段为全线关键节点。
隧道工程始于建邺区江心洲中间风井,下穿江心洲长江大堤、潜洲和长江主航道后,在滨江站接收,隧道全长 3062.6 米。建设团队介绍,盾构机掘进最低点位于长江水面下 68.58 米,为目前长三角区域过江地铁隧道建设的最深深度。
从江心洲中间风井,下到约 43 米深处,走过长长的临时施工通道,到达盾构机驾驶室。这条通道盾构工区经理已经不知道走过多少个来回,并且随着盾构的不断推进,他每天都要比前一天多走 20 米才能到达盾构机所在的位置。
" 掘进时,隧道纵向呈‘Ⅴ’形,目前已安全掘进 478 环,每环 2 米,即 956 米,还没到最深处,继续向 68.58 米掘进," 盾构工区经理说," 水下环境复杂,我们在驾驶室密切关注掘进参数、设备状态、盾构姿态、管片上浮等关键参数,保障盾构安全。"
新技术,多系统护航穿越 13 种地层
盾构隧道共穿越粉质黏土、粉细砂、中粗砂、圆砾、卵砾石、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等 13 种不同地层。针对该隧道工程特点和特殊地质环境,项目量身打造了 " 新征程号 " 大盾构,在国内地铁过江隧道中首次应用 " 双液注浆 " 技术,保障不同地层掘进安全。
同步注双液浆系统相比传统盾构的同步注单液浆,初凝时间可控制在 12 秒,大幅缩短了初凝时间,可以有效填充地层空洞、严格控制管片上浮、避免出现错台渗漏现象。根据不同地层,项目团队调配不同浆液配合比,提高浆液在不同地层的适应性。
盾构隧道掘进难点为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地层,隧道最大覆土厚度约 56.7 米,最大水土压力高达 7.4bar,相当于盾壳上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就要承受约 7.4 千克的重量,对盾构机耐压强度和设备密封性能要求极高。" 新征程号 " 采用先进的刀具监测及常压换刀功能,自动监测刀具磨损情况并预警,及时提醒进行常压换刀。
高集成,大块头盾构机一个顶俩
" 新征程号 " 总重量为 2100 吨,总长度为 120 米,直径达 11.64 米,不仅 " 个头 " 是普通单轨隧道盾构直径的 2 倍左右,配置也被 " 拉满 "。盾构配置了先进的常压换刀系统、开挖仓高精度气液压力平衡控制技术、高压冲刷系统、驱动密封自动压力平衡技术。隧道建设团队介绍说:" 这样高集成的配置,在江苏省内地铁过江隧道中尚属最新。"
这台 " 大家伙 " 是如何实现精细化操控的?在地面监控室可以看到,盾构机的前舱压力、盾构机姿态、各项密封系统的压力、注浆密实度等参数都是从地下实时传输上来。
项目部打造了智能监控管理平台,与公司后台技术团队联动,可以实现盾构掘进参数、设备状态、盾构姿态、管片上浮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在高水压长距离独头掘进的复杂工况下,这个平台能保持盾构安全掘进及管片拼装质量。
地铁 4 号线二期建成后,将串联起鼓楼区和江北新区,加快推动南京跨江融合发展,同时与贯通江北的 " 换乘王 " 地铁 11 号线实现联通,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通讯员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