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邮的蒲包肉。”“他们家的面条不但有锅气,也有着扬州人童年的回忆。” …… 这几年来,扬州的美食博主们的目光纷纷从“精致菜”转向了街头巷尾的小吃、老店,吸引了众多老饕们打卡。这也是美食探店的新风向。这样的转变,是因何而起,又有何意义?12 月 6 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美食博主、网友等,了解背后的故事。
“精致菜”转为“家乡味”,情感气更旺了
“扬州作为世界美食之都、运河明珠,美食是一张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 6 日,“逛吃扬州”账号主理人之一许凯向现代快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和团队从起号到现在拥有近 15 万粉丝的经历。说起为何要做美食内容,除了想将这张城市名片打出去之外,也有着自己的私人“小情感”。
许凯是扬州高邮人,一直以来,他都十分热爱美食,甚至连自己的网名都是“凯哥带你吃什兮”,这里的“什兮”,是高邮方言“什么”的意思,这个网名代表着他的爱好,也代表着他高邮人的身份。
起初,许凯也和小伙伴们拍过不少精致的淮扬菜,美轮美奂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师傅们令人惊叹的厨艺,赢得了网友们的好评。虽说流量很好,但许凯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精致的菜肴不可能每天都吃,而街头巷尾的“家乡味”可能是更多扬州市民、离乡游子们牵挂的那个“家”。
于是,从 2020 年开始,许凯和小伙伴们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扬州的苍蝇馆子、街头小吃。4 年过去了,他们已经拍摄了近千家(种)街头美食。同时,大家发现,网络上美食探店的博主们,也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这一赛道。
“情感气更旺了。”系列视频推出后,许凯发现它们勾起了越来越多扬州人的回忆。在一期探店鸡蛋饼、粢饭的视频下面,一个女孩留了言,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老扬州”,已经在外地成家立业,但视频里的美食是她小时候一直吃的,这让她想起了童年的时光。“语言很朴素,但是透露出来的情感很打动我。”许凯表示。
镜头中的街头小吃,还藏着传承故事
对于很多博主来说,拍摄“家乡味”的目的不仅仅是把美食传播出去,还有传承的目的。说到这一点,许凯深有体会:“不少传统老手艺面临失传了,所以更要记录下来,让它们用另一种方式存续下去。”
在探店过程中,团队更是欣喜地找到了传承的好例子。位于扬州解放桥附近的一家小吃店,已经营业了 30 多年,是由扬州老牌酒楼“菜根香”的厨师所开。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店主已经从年轻小伙子变成了“大叔”,他的手艺也传给了儿子,小吃店也由儿子继续打理。“他(老店主)的儿子没有系统学习过烹饪,所有的手艺都是和父亲学的。”拍摄中许凯发现,“二代店主”也做得一手纯正的老淮扬菜,比如用粉丝、肉丝、包菜等炒制的“淮扬小炒”,同时,还有不少创新菜,“这就是传承,也是老手艺到了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机的最好例子。”
另一位探店博主“大 p 耍吃”表示,自己账号开始做街头小店、小吃内容后,粉丝群体基本就在 30 岁到 40 岁之间了,“他们小时候吃的味道,是根深蒂固的,长大了也还会想找回那种味道,由此找回童年的记忆。”同时,这样也形成了另一种方式的传承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内容,就会前往“打卡”,始于好奇,忠于口味。
吃货:街头小店是这座城市的根脉
对于探店博主们推广“家乡味”,“吃货”们也有话说。“我家里亲戚就是开苍蝇馆子的。”扬州大学学生吴越表示,街头小店依靠味道吸引顾客,尤其是老客、本地人,因此在“地道”这个标准上,它们绝对有话语权。
同样是大学生的史嘉妮表示,街头小店的崛起折射出对地方性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它们是这座城市的根脉,是那些属于“市井生活”的独特符号。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馆子,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流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而探店博主们的回归,正是对这种“本土文化”的致敬,他们通过镜头,把这些鲜活的地方风味呈现给了更多的人。这种文化的传承,往往比那些高高在上的餐饮场所更加朴实、真实,也更容易触动人心。
从这一现象的变化可以看到一种更为温暖和人情味的美食观。食物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味道本身,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情感和文化。街头小吃、小店不仅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更唤醒了大家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对温暖人心的力量的珍视。而这种接地气的餐饮风潮,也正是现代社会中对简单、真实和温情的重新呼唤。
通讯员 王成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庄剑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