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南宁 2024-12-09
智慧赋能,南宁吴圩机场T3航站楼施工科技感满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近日,在南宁市建筑业联合会组织的 " 高质量发展行 " 走访活动中,记者了解到,南宁吴圩机场 T3 航站楼二标段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这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后续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施工建设中,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让人大开眼界。

图说:项目举行封顶仪式

南宁机场 T3 航站楼工程作为自治区重点工程之一,是南宁吴圩国际机场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的关键工程,按照 2030 年能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 3400 万人次的标准进行设计。

这项社会各界瞩目的大工程,应用了哪些新技术?体现出南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成就?南宁市建筑业联合会联动广西主流媒体,走进由中建二局广西公司施工的南宁吴圩机场 T3 航站楼二标段进行采访。

T3 航站楼总建筑面积 43.2 万㎡,总体合同额 31.18 亿元。航站楼采用 " 三纵两横 " 构型,双 U 型港湾。航站楼宽度 1478m,进深 509m,指廊长度为 205~220m,宽度最小处 55m,指廊端头扩大至 70m。

图说:T3 航站楼效果图

二标段由中建二局广西公司施工,包括中央区和中指廊区,建筑面积 30.5 万㎡,合同额 17.63 亿元,是南宁吴圩机场 T3 航站楼三个标段中合同金额最大的工程。

为了做好这个工程,中建二局广西公司大量运用智慧化建设,提升科技应用,以新质生产力为建筑赋能。

项目开工以来,项目团队先后攻克了场地交通制约、地质岩溶强发育、罕见连续强降雨和强台风、施工工期紧任务重等诸多难题。

图说:三维地质与结构结合模型、岩层爆炸图

根据超前钻数据,对施工场地进行三维地质模型建模,模拟岩层、溶洞与桩基的空间相对位置情况,提前进行溶洞处理,或调整桩位、优化成孔方案,有效提高灌注桩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

图说:高大模板检测系统

高大模板搭设完成后安装传感器等监测系统,数据反馈到项目数字中心平台,对高大模板架体的立杆轴力、龙骨变形、水平位移、架体倾角等数据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架体状态稳定,架体安全。

图说:T3 航站楼二标段施工现场

图说:钢结构 bim 模型

在管理平台搭设中,按照 " 一中心、一平台、N 应用 " 的设计理念,建设 GIS+BIM 底座管理系统,在 GIS+BIM 二三维信息数据基础上,提升平台对各类 GIS、BIM 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在钢架拼装中,使用 BIM 数智建造技术进行网架拼装模拟,并通过搭建三维模型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钢架拼装精度控制在 1 毫米以内。

图说:T3 航站楼二标段施工现场

对于现场隐蔽工程、复杂工程的交底内容,采用虚拟样板进行技术交底。将工程施工部位与模型相关联,生成独有的二维码,手机进行扫码查看,快速了解工程部位的施工特点,从而更好更快的施工。

图说:通过 AI 摄像头自动识别现场人数

施工对环境影响较大。中建二局广西公司采用环境监测系统,通过监测设备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气象参数、扬尘参数等进行监测与显示,将采集到的 PM2.5、PM10、TSP 等扬尘数据,噪音数据,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等数据进行展示,实现对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等监控、监测的远程化、可视化。

项目对现场机械设备进行智慧化管理,基于设备唯一识别码,对设备进场、报验、巡查、维保、退场等信息进行全过程管理、大型设备状态统一管控。

图说:无人塔吊系统简介及现场实操

本项目在塔吊作业中采用先进的腾晖 3.0 遥控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依托自动驾驶、三维空间感知、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视觉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塔吊自动驾驶、语音驾驶、自动建模、智能避险,真正达成了数据自动采集、数据自动传输、数据自动分析、数据自动决策的智能化应用。简单易用,操作快捷便利。

标养室物联网系统实现试块现场制作、现场养护和现场送检全过程监控。通过智能温湿度检测仪实现标养室养护环境的实时监测,以及超限报警。建立历史数据库存储功能,方便后期对环境数据的反查,为质量问题回溯提供依据。

图说:标养室物联网系统

南宁市建筑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的建筑业正在向智能建造转型,南宁众多建筑企业在发展中,运用 BIM 技术加强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提升建造质量和运营维护服务的水平,增加建筑产品的附加值,自动化、平台化、智能化成为趋势,从而推动了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记者 仲思东 通讯员 黄康)

相关标签

南宁 广西 南宁市 高质量发展 gis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