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4-12-19
日报关注丨积石山新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时间的车轮悄然碾过 365 个日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绽放出震后新生的光彩。

这是 12 月 6 日拍摄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集中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照片

2023 年 12 月 18 日 23 时 59 分,积石山县发生 6.2 级地震,造成全县 5 万余户 24 万余人受灾,117 人罹难,23 万余间房屋受损。

时隔一年,记者再次走进积石山县,看到的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重建画卷。新家园、新生活、新希望,从规划图纸上真实而具体地落到了受灾群众眼前。

整洁的小院、敞亮的客厅 …… 冬日的暖阳照在马忠礼身上。他惬意地坐在客厅,烧了一壶热水,沏了一杯当地特色茶饮三泡台。

68 岁的马忠礼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村民。一年前,地震摧毁了他的房子。" 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帮助,一切不会这么快好起来。" 说起这些,他眼泛泪光," 国家补助 7.5 万元,加上 5 万元的贴息贷款,家里再凑了些钱,震塌的房子用了不到 8 个月就建起来了。"

马忠礼的新家里,客厅和卧室均装有空气源热泵热风机,淋浴房、冲水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客厅里几盆绣球花一簇簇开得正艳。

" 房子建起来了,日子就要好起来了。" 儿媳马尕舍将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尘不染,还给院中的两棵树修剪了枝丫,贴上了保温布条,等待春天发新芽。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第一书记马强介绍,大河村是地震受损最严重的村落之一,5200 间房屋倒塌和损毁。全村有 372 户原址重建,361 户维修加固,72 户选择了平房和楼房等集中安置方式。

扫去阴霾的震区重获新生," 家 " 的崭新模样愈来愈清晰。12 月的一场大雪,让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集中安置点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

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走进陈玉兰家中,记者看到,亮堂堂的客厅里摆放着电视机、电冰箱等家具,明媚的阳光透过锃亮的窗户洒落到客厅,为房间增添了几分温馨。73 岁的陈玉兰穿着薄毛衣收拾房屋。

" 我们 11 月就搬到了集中安置点。新房得勤打扫,看起来干净整洁,心里才觉得舒心。" 陈玉兰说,楼房采用集中供暖,室内接近 20 摄氏度。

记者在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集中安置点看到,一排排二层小院依次排开,家家户户装上了干净便捷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临夏州政府介绍,经过 8 个多月的轮班作业、昼夜施工,全州 9.15 万户群众的房屋得到维修加固,1.05 万户群众原址重建住房并建成入住,14 个集中安置点 1.04 万套住房全部达到入住条件。临夏州政协副主席、积石山县委书记马晓璐介绍,积石山县同步建成城南、城西、大河家 3 个热源厂,安装 " 煤改电 " 清洁能源取暖设备,路、水、电、暖、网实现 " 五通五稳 "。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受灾群众的生活日渐安稳。

两个月前,石塬镇石塬村村民柴永忠一家搬进了原址重建的新房。49 岁的柴永忠原本是村里养殖大户,地震把家中羊圈震塌了,重建新房又花掉了大半积蓄。

12 月 11 日,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集中安置点,村民龚顺莲在厨房做饭。新华社照片

今年以来,针对积石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现状及地震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当地制定了一揽子促农增收政策,对牛羊等养殖产业和中药材等种植产业进行奖补,其中对受灾养殖圈舍维修改造,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加快扩群补栏,调动农户发展牛羊产业的积极性。

得知消息后,柴永忠在新居旁修建了面积 95 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得到 3.3 万元的奖补资金。" 按照政策,后续再买牛羊也有奖补资金,一步一步来,明年开春后再买多些羊,日子就回到正轨上了。" 柴永忠说。

满足受灾群众的安居之盼、乐业之需、舒适之愿,是当地政府不断努力的方向。

走进关家川乡何家村集中安置点,70 多座新建的钢架大棚分布在田野中,人们正在棚内忙碌,首批采摘的西葫芦、黄瓜、甜瓜等果蔬陆续上市。

" 近期每天都有 30 多名附近的住户前来务工,大部分是受灾群众,每人每天能挣 100 元。等他们掌握种植技术后,就可以申请承包大棚。" 大棚负责人张通彪介绍。

如今,行走在积石山的乡镇村落、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大家忙着装扮新家、忙着筹划未来 ……

一年、四季、365 天 …… 各方暖流汇聚成河,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重建的奇迹。积石山正逐步摆脱地震的阴霾,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来源丨新华社

新校园带来新希望

——震后一年重访积石山灾后重建学校

12 月 16 日午后,暖阳轻拂。积石山县临津中学绿茵操场上,高三学生杨佳倩正在和同学分享班级里发生的趣事。

握笔有方,坐姿有道。积石山县五一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马燕在书法教室从容写下 " 感恩 " 两个大字。

……

冬日的积石山县,希望在衍生。一年来,积石山县对 185 所学校进行维修改造,新建重建学校 17 所。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欢声笑语,每一位师生心怀希望,向阳生长。

" 一身情怀 " 带领师生创造奇迹

12 月 16 日天未亮,临津中学校长杨兴海的闹铃准时响起,开始准备巡查各班情况和早读秩序 ……

9 时,杨兴海进行了一节数学听评课。他将 " 增加学生互动环节 " 写在听课记录上。

临津中学是震后重建项目中的重点建设学校,于今年 8 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从学校建设、入户走访、教师配备、确定校训 …… 杨兴海都事无巨细。在他看来,做校长,必须要全身心投入,用心去处理学校管理和发展的每一件事。

查宿舍、查早读、听课、评课、整顿纪律、和学生谈心,种种琐碎之事像细沙一样,将杨兴海的一天填的满满当当。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发展稳步推进。

细致、活力和创新,让临津中学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收放自如、重难点突出。一堂堂高效课堂,快速引导高中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

新开设的美术室和钢琴室备受学生欢迎。篮球场上,比赛正酣。旁边的活动区内,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以此来释放繁重的学业压力。

"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当我们学习累的时候,可以去操场里走一走,打一打羽毛球、乒乓球。" 学生马继龙告诉记者,劳逸结合让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劲头更足。

积石山县城南小学也是新建的一所小学,孩子们眼中星光闪烁,蓬勃朝气迎面扑来。

开学前,校长马仲英和老师一起完成了新课标学习、教师培训、开学第一课筹备等工作,让 825 名学生顺利步入新学期。

短短一个月,在马仲英的带领下,学校探索出特色优质发展 " 精 " 品路线图——做到办学定位精准、师资队伍精诚、课堂教学精彩、学校管理精细、学生面貌精神、学校文化精美。

四个月里,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青蓝工程结对帮扶等教研活动,城南小学新教师很快站稳讲台;通过 " 请进来走出去 " 方式,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开学第一课、课桌舞大赛、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在积石山县,还有很多像杨兴海和马仲英一样的校长,扛起责任,以担当践行教育初心。正如积石山县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任贵元所说:" 这段岁月,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每一位积石山县教育人不断去挑战自身的极限,去创造奇迹。"

梦想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从临大高速进入积石山县城,沿着大河家镇方向前行,就能看到胡林家乡集中安置点旁的这片新校园——积石山县第五中学,学校接收来自周边三个乡镇的适龄初中生。

教学楼内,学生们集体朗诵的读书声此起彼伏,每个楼层都设有开放式图书角,藏书达 2.5 万多册,学生可以尽情阅读。

超级轨道、智能物流 …… 在第五中学的创客教室里,七年级学生拜学梅和同学们一起体验机器人操作的奇妙之旅。

此外,学校还设有创客室、电子备课室、美术室、音乐室、心理辅导室等,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 我们在促进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在艺术素养等个性化发展上缩小跟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在校长何生波看来,新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是要为学生播撒一颗颗梦想的种子。

大河家镇是积石山除县城之外的第二大贸易重镇,古称临津渡口,是黄河上游一个非常古老而有名的渡口。如今,古渡虽已不再,但在黄河之畔,一所崭新的临津中学拔地而起。

高三学生杨佳倩和妹妹杨佳妮就读于此。午饭后,操场上散步的两姐妹分享着各自班级里发生的故事。言谈间,姐妹俩向往起未来想考的学校。

" 我还没想好,你明年高考,你考到哪里,我就去哪找你。"

" 我要努力考上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教师,毕业后回到家乡。"

" 我也是!"

" 好,一言为定。"

两人击掌相笑,莞尔不语。

这个冬天,在新校园里,积石山的师生都有了梦想——城南小学的李庆红老师想带孩子们体验一堂户外的语文实践课;

雄关小学的英语教师张前倩计划为即将迎来寒假生活的孩子们送上一份小礼物;

五一小学支教教师董中林想和孩子们一起写一幅关于感恩的主题书法作品;

……

感恩与挫折是最好的教育

"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那个地震时因满墙奖状而被大家关注的学生马兰兰,现已就读于积石山县田家炳中学,她仍保持着朗诵爱好。

马兰兰说,勃勃生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升起。

"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崭新,地震让孩子们都‘长大’了。" 田家炳中学政教处副主任张晓莲感慨,孩子们比以前更懂事,更懂得感恩和铭记。

" 感恩教育 " 是积石山各学校秋季开学第一课的内容。这学期,感恩主题班会也在学校的每个班级举行。优秀班集体、优秀学生的故事也在传播:地震来临时,帮助拿木材、烧火取暖;或是帮助搭帐篷、搬物资,成了地震中的志愿者 ……

12 月 17 日,雄关小学四年级教室里,班主任安瑞红正在组织开展 "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 主题班会。这节班会课上,安瑞红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学校的新变化,引导同学们探寻藏在日常中的爱之踪迹。

" 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把感恩之心化为前进的动力,勤学好思、成长成才。" 雄关小学校长马彦俊说。

走上积石山县友谊小学教学楼二楼,三四年级孩子用自己的绘画精心布置了 " 感恩长廊 ";在临津中学高二(2)班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马忠英深情讲述着民族团结故事;城南小学教室里,语文教师肖玥展示学生绘制的感恩主题手抄报 ……

" 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场地震改变了孩子、家长、老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其说是改变,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回归,对于积石山县教育来说,是一种涅槃。" 任贵元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通讯员 郑芃生 文 / 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