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底的 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9 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决定,中国的 "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 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去年同月," 春节 " 已先期成为联合国假日。
春节,不仅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是世界的节日。据《南方周末》不完全统计,当前有近 20 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 200 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这也意味着在即将到来的 2025 年,我们能过上第一个 " 世界非遗 " 版春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的相关文件中,有一份冯骥才先生撰写的推荐材料。在这份名为《知情同意证明》的材料中,冯先生写道:" 我的祖祖辈辈一直把春节当作一年一度最重要、最期待、最美好的节日。中国农耕社会古老而漫长,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节律依从大自然的规律与季候。春节处在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此时人们对新生活充满梦想与希冀,故而创造出一整套异彩纷呈、极具魅力的风俗和民艺,以贺新年。"
诚然," 春节 " 来自中国人对于日月星辰和四时物候的感知。在文字历法创立之前,华夏先民通过观察物候、天象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时间、指导农事活动,即所谓 " 观象授时 "。而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确立 " 岁首 " 为重中之重。" 岁首 " 顾名思义,是 " 一岁首月首日 " 的指称,古称 " 元旦 ",俗称 " 过年 " 或 " 中国年 "。《中华遗产》杂志梳理说:" 原始的丰收祭祀就是过年最早的起源。当稻谷收获后,人们自然欢天喜地,于是一边庆祝丰收,一边酬谢神灵的保佑,并祈求新一年的收获。" 后来,何为岁首、何时过年,是由历法制度规定的。历史上,农历的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都曾被视为岁首。汉代以前,岁首之月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农历正月初一基本上被恒定为 " 元旦 " 或 " 中国年 " 的日期,直到中国帝制结束。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规定阳历 1 月 1 日为 " 新年 "" 元旦 "。
两套历法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最终,黔地乡贤、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的朱启钤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将阳历 1 月 1 日命名为 "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为 " 春节 "," 中国年 " 以 " 春节 " 的面貌出现。事实上,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元旦之后就进入了 " 过年 " 状态,我们不自觉地开始将公历换算成农历,在心中默数着春节的倒计时。正式的春节只有短短一天,但人们欢庆的状态和 " 过年 " 的心理感受则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这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时间感觉和文化体验。
故而春节申遗成功,贵州人有一份特别的自豪,因为 " 春节 " 的命名者为籍贯贵州开阳的先贤朱启钤。1914 年 1 月 26 日,全体国民过了第一个名叫 " 春节 " 的 " 中国年 "。算下来," 春节 " 至今刚好年满 110 周岁。
春节的时间跨度从农历腊月底直至转年的正月十五。其间各种年俗连绵不绝,从庙会、社火、戏剧、音乐、游艺,到年画、窗花、福字、春联、年夜饭等等,不胜枚举。《文史知识》杂志刊文将数千年沉淀的 " 春节习俗 " 称之为中国人最常用的 " 文化符号 "。文章梳理了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七类:一是纪年动物。这是一套动物符号,把天象历法、农业岁时与人的生年结合在一起,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以冠年,以春节关联人生;二是鞭炮。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有三种用在春节中,如造纸、印刷术和火药;三是龙与狮。在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中,舞龙与舞狮已成为中国春节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四是灯笼。春节中的最后一个大节 " 元宵节 ",其标志性符号之一就是挂灯笼;五是红包。" 红包 " 是新词,旧称 " 压岁钱 ",是中国人 " 钱 " 的民俗;六是饺子与汤圆。这是春节饮食符号;七是故事。春节故事资源丰富,是春节口头传统的重要符号。
这些文化符号是春节大文化遗产的核心,它们在不同社会和不同历史时期构建了人与自然多元关系模式。正如春节申遗材料在阐述春节的意义和价值时所强调的:" ‘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多种社会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它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