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半个月,西安万象城的热度仍然居高不下。而顶流中的顶流,则是出自英国 " 鬼才建筑师 " 托马斯 · 赫斯威克之手,号称 " 西安新地标 "、" 最贵的树 " 的 " 生命之树 ",由于人气太过火爆,开放没几天,甚至一度被暂停了入场预约。
根据官方公开的数据,这棵 " 生命之树 " 高 57 米,由 60 片巨型叶片构成。其创作理念是 " 以丝绸之路为灵感,以七重生态景观气候系统,重现丝绸之路上亚欧大陆不同的地域景观风貌,在向下探寻古都文化根基的同时,用建筑和自然结合的方式,将‘生命之树’打造成城市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和独有的城市建筑观景平台。"
▲万象城 " 生命之树 "(图:网络)
而 " 生命之树 " 的原型,则是号称 " 西安网红第一树 " 的终南山古观音禅寺银杏,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长孙皇后祈福所亲手栽种的,距今已有近 1400 年的历史。
银杏树未必真的与唐太宗有关,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之间的深厚感情确实是经得起考验的。
一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 581),唐国公李渊与定州总管窦毅的女儿喜结连理。这让时为内史舍人的长孙炽很不爽。
窦氏作为名门之女,不仅身份尊贵、聪明伶俐,还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属于典型的白富美,当时追求者无数,长孙炽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白月光最终被更年轻、更英俊、地位更高的李渊撩走。长孙炽倒也看得开,他没有像那些大男主爽文里的恶毒男配那样对女神不依不饶、死缠烂打,而是重新立了个 FLAG:唐国公和夫人郎才女貌,他们的后代将来一定也是人中龙凤,日后我必要与李氏结为儿女亲家。
▲唐高祖李渊(图:网络)
李渊后来于大业十四年(公元 618)代隋称帝,建立大唐王朝,改元 " 武德 ",是为唐高祖。此时,窦氏已于五年前去世,未能亲眼见证丈夫龙登九五至尊。但李渊始终对这位原配夫人一往情深,虽然称帝之后有不少嫔妃,但 " 皇后 " 的名分,他只给了窦氏一人,追封她为 " 穆皇后 "。
而李渊和窦氏的儿子也确实如长孙炽所言,后来都成了大器。为唐朝立国出力最大、功劳最高的三个皇子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均为窦氏所生,而这里面又以李世民为翘楚。
长孙炽终其一生都对跟李家结亲念念不忘,但他有生之年未能实现这一目标。长孙炽去世后,他的侄女、骠骑将军长孙晟的女儿终于帮他实现了心愿。长孙氏小名观音婢,知书达礼,才貌双全,13 岁那年,由舅舅高士廉做媒,嫁给了李世民,并在李渊建立大唐之后被册封为秦王妃。
▲长孙皇后(图:网络)
她就是后来的一代贤后——文德顺圣皇后,《贞观政要》中称许:" 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
二
武德九年(公元 626),李世民发动 " 玄武门之变 ",诛杀兄长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自己成了大唐帝国的新储君,长孙氏的身份也因此 " 升格 " 成为太子妃;两个月后,唐高祖正式宣布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接手了新生的大唐帝国,成为唐太宗,长孙氏又顺理成章成为长孙皇后。
当上皇后之后,长孙氏长期居于后宫,很少公开露面。但她却一直以国事为重,善于劝谏,厉行节俭,当得起 " 母仪天下 " 的称呼。
▲唐太宗李世民(图:网络)
史书对长孙皇后的评价是 " 性仁孝俭素 "。有一次,太子李承乾的奶妈以 " 太子宫中所用器物不足 " 为由,向唐太宗申请更多经费。这本来是很平常且合理的要求,却被长孙皇后直接否决,并严厉斥责:" 身为太子,该担忧的是应当是道德不树立,名声不传扬,哪能天天只发愁东西不够用呢?"(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
长孙皇后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确,多数时间她都只是在扮演一个 " 贤内助 " 的角色,从不插手政治。但她也有自己的原则,若是觉得唐太宗做得不对,就会毫不犹豫地指出甚至直接干预,表明自己的立场。
唐太宗和郑国公魏徵之间的相处,千年以来一直被传诵为 " 君臣相得 " 的典范。但这一对明君贤臣之间也曾经有不对付的时候。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李丽质出嫁,唐太宗认为:长乐公主作为皇后所生之女,有着 " 嫡出 " 的尊贵身份,嫁妆自然不能含糊,下令耗资要比之前妹妹出嫁时翻倍。魏徵得知此事,立即跑来进谏,说此事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绝不可取,何况公主的待遇超过了长公主,也于礼法不合。
唐太宗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去询问长孙皇后的意见。长孙皇后坚决站在魏徵一边,不仅全力支持魏徵的决定,还赏给他一大笔财物,鼓励他 " 以后有什么意见尽管提 "。
▲魏徵(图:网络)
有了皇后的站台,魏徵胆子越来越大,有什么看不顺眼的事就要当面硬怼,压根不在乎唐太宗有什么感受,最后终于成功激怒了唐太宗。某一天退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见了长孙皇后就咬牙切齿地说:" 朕这次一定要砍了魏徵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进屋换上朝服,向唐太宗跪拜,说:" 有句老话叫‘主明臣直’,正是因为皇上圣明,才会有魏徵这样正直敢言的臣子,这是大唐千秋万载的预兆,可喜可贺。"
长孙皇后的这一席话,既保护了魏徵,又给唐太宗送上一顶高帽子。唐太宗看老婆这么会说话,立刻龙颜大悦,砍魏徵的事,自然也就不再提起了。
贞观年间,谏诤的风气大盛,除了魏徵,很多大臣都曾经把唐太宗怼得下不来台,但却从未有人 " 因言获罪 " 过,这离不开长孙皇后在幕后对他们的保护。
三
贞观二年(公元 628),长孙皇后生下皇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后,身体一度很虚弱。据传唐太宗为给长孙皇后祈福,前往观音禅寺虔心礼佛,并在寺内种下了一棵银杏树,也就是万象城 " 生命之树 " 的灵感来源。
▲终南山古观音禅寺(图:网络)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但很可能并不靠谱。银杏树 1400 年的树龄应该不假,但大概率跟唐太宗不太沾边。
银杏作为中国特有的 " 活化石 ",最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到唐朝已是非常常见的树种。据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种植银杏已极为普遍,或许确实有某一棵是唐太宗所亲手种下的,但没有任何史料证实就是观音禅寺那一棵,我们甚至连唐太宗是否真的去过观音禅寺都从考证——毕竟,一个皇帝去过还留下过手植之树的地方,早就应该 " 网红 " 了。似乎不大可能香火冷落,一千多年之后才靠一个莫须有的传说翻红。
还有一个说法是:唐太宗种这棵银杏树是为了 " 还债 "。
贞观十四年(公元 640),唐太宗梦见一条龙向他求救,龙自称是泾河的龙王,因为违犯天条,被玉皇大帝判了斩立决,而受命监斩的正是魏徵。唐太宗承诺救他,醒来后便召魏徵下棋,想着把时间拖过去就好。谁知魏徵在下棋的过程中打了个盹,在梦中就把泾河龙王处斩了。泾河龙王从此怨恨唐太宗,认为他没有信守诺言,常常阴魂不散,向他索命。唐太宗被搅得不得安宁,甚至生了一场大病,于是便到观音禅寺种下银杏树,求佛超度了龙王。
这个故事显然更是纯粹的传说。关于这棵银杏树的由来,民间自己都没统一口径,可见所谓的 " 唐太宗手植 " 完全是出于后人的附会了。
▲观音禅寺的银杏树(图:网络)
当然,现实归现实,无数人还是醉心于上面的传说,坚信这棵银杏树就是唐太宗亲手种下,是他和长孙皇后感情的见证。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是真的伉俪情深,感人至深。
四
贞观十年(公元 636),36 岁的长孙皇后在长安大内的立政殿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和父亲唐高祖一样,此后再未立皇后。并且唐太宗当时虽然正当盛年,但直到去世,此前已有 13 个儿子、21 个女儿的他与后宫的嫔妃也只生了一个孩子。
而唐太宗晚年最宠爱的徐贤妃,史载她是名门之后,才华横溢,8 岁就能作诗。入宫之后,也时常向唐太宗进谏,并议论时政。她曾批评唐太宗后期不再像贞观初年那样能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 还写过《进太宗》和《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由此可见,徐贤妃就是个低配版的长孙皇后,唐太宗的下半生,始终都在苦苦追寻着长孙皇后的影子。
▲唐太宗昭陵(图:网络)
这或许也是观音禅寺那棵银杏树被归入唐太宗名下的最重要的原因——终究人性本善,我们总是希望那些美好的故事能附着在某个具体的意象上,永远流传下去。
来源 / 今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