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旅游的热浪又来了!在文旅融合发展资源丰厚的贵州,南国滑雪、温泉康养、民俗节庆、" 红飘带 "…… 总有一个地方适合你。
是的," 中国天眼 "" 村超 "" 村 BA" 为代表的 " 好玩 " 看点,可为游客提供别致的人文视觉体验;以酸、辣为代表的 " 好吃 " 味道,可为游客感受地方传统生活习惯提供独特的味觉体验;而以荔波小七孔、赤水丹霞地貌为代表的 " 好爽 " 山水,则能为游人 " 洗涤疲惫心灵 " 创造特有的自然环境。这些景观景点,可以说能让贵州成为旅游业的 " 三好生 " 了。
仅有资源显然不够," 科技 + 文旅 " 新场景、新体验,也会让游客对贵州旅游说一声 " 不错 "。在一些地方,利用互联网、AI 等科技手段,让 " 好玩 "" 好吃 "" 好爽 " 的多元体验更具内涵、更有质感、更具吸引力。
" 科技 + 文旅 " 让旅游有新意。
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 阳明 · 问道十二境 " 串珠成链,可让世人体悟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 " 的古圣心境;明代屯堡遗存悠远古朴,承载着一段 " 家国六百年 " 的传奇佳话;" 村超 "" 村 BA" 牵手民俗演艺,为游客创造了一个民族大联欢的灵动舞台 …… 贵州文旅产业链已延展至更广阔市场,比较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贵州文旅历史意涵悠远、人文元素丰富,在其中可深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从人文景观到自然风光,贵州文旅底色层次明快、内涵丰厚,资源禀赋良好,这也是近几年来 " 贵州游 " 成为热门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代在进步,科技 " 狠活 " 赋能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在发展实践中,声光电以及网络、VR 等技术的运用,让贵州文旅创造了一个个闪光点。
如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2024 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 " 十佳案例 " 和 " 优秀案例 " 中,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用 " 艺术 + 科技 " 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就是科技赋能文化艺术创新表达的典型代表。涤荡心灵、点燃希望,激发人文内涵魅力、创造长远市场前景,这是 " 科技 + 文旅 " 新场景、新业态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
2024 年 10 月 22 日," 红飘带 " 正式营业。科技手段创造的红色历史场景再现所带来的感官体验令人震撼。在此前一年的试营业期间,合计演出超 8300 场,接待省内外入园游客 100 万人次,成为贵州红色旅游的经典之作、必到之地。演出中的 " 无名英雄 "" 血火洗礼 "" 伟大转折 "" 砥砺征途 "" 胜利丰碑 " 等章节很是令人动容,沉浸式体验让很多观众热泪盈眶。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标志性、引领性工程," 红飘带 " 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广大观众透过精彩绝伦的科技艺术盛宴,深切感悟那段波澜壮阔、苦难辉煌的红色历程。
" 科技 + 文旅 " 让人文更立体。
由贵州本土企业开发的 " 数字人王阳明 ",可根据用户需求,其以自述形式分享阳明心学理念。通过嫁接 AI 虚拟数字人,通过 VR 视频、VR 直播等线上形式,为线下文旅景区引流。
黔地人文风采,可以集中展现在我们的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这 " 四大文化工程 " 的推进实施中。贵州提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探索做好文化版权保护工作,强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故此,我们需要嫁接 VR、智能翻译、低空科技等现代技术元素,依托系列特色文化资源,创造出 " 文化 +" 新产品、新业态,塑造鲜活形象,讲述生动故事,让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释放出更鲜亮的人文魅力。
推进贵州文旅、酒旅、农旅、体旅、康旅、桥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打开旅游科技的创造性思路,可为 " 一景多看、老景新看、古景今看 " 带来极大可能性。
△安顺坝陵河大桥蹦极项目。
在贵州,虽然在溶洞、瀑布、花海开发上 " 一景多看 " 亮点频现,但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工业遗址、红色遗迹、民族风情的 " 老景新看 " 多有布局,但尚需新兴力量投入,阳明文化、屯堡文化、古镇古街的 " 古景今看 " 方兴未艾,但仍有极大拓展空间,这些都应是科技对旅游业的重点赋能领域,可以创造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彩 " 黔 " 景。
" 科技 + 文旅 " 定是大势所趋。
文化和旅游部在 2021 年开始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评定创建,示范园区面向旅游业开展科技研发或应用,以拓展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优化旅游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为目标,要求旅游和科技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并具有示范意义。
贵州要求推动更多园区、景区创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这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高质量推进旅游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在场景再现、虚拟现实、低空旅游等领域,开发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旅游项目,是地方文旅业开拓新赛道的前进方向。
开发资源、拓展客源、提质服务,需要优强旅游企业打开运营思路、打通市场出路,尤其旅游项目的有效开发运营需要优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经验和拓展能力。在 " 数字化生存 " 时代,像马蜂窝、携程这样的知名在线服务企业,为旅行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旅游信息获取和出行便利,创造了旅游资源和流量变现的数字化通道。创新开发文旅新场景,就需要这种聚集了海量用户和旅游商品资源的大平台。
在民族工艺品开发上,一些贵州企业研发团队通过科技攻关,在加工工序、工艺、装置等环节赋予科技 " 狠活 ",不断在新纹样、新材料、新工艺上寻求突破,为市场提供了极具现代感和创新性的民族工艺品。
科技力量让文旅体验更加有质感。在坝陵河桥梁博物馆," 馆桥合一 " 的资源优势,把观景与了解学习桥梁科技融入同一场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研学团队和游客。近些年来,作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 中国天眼 " 科普基地吸引着省内外研学团队和天文爱好者,知名自由行服务平台马蜂窝国内总部落地贵阳,有力提振了贵州旅游士气," 一码游贵州 " 接入的景区、酒店、商户、特色商品等量质齐升。
△中国天眼。
旅游产业化是贵州 " 四化 " 之中比较优势最为明显的 " 一化 "。创造条件集聚科技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科技赋能旅游业,是一条做强贵州旅游长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充分激发市场潜力,强化品牌推广,让更多科旅融合景区景点 " 游人如织 ",让多彩贵州进入更多人的诗意生活。
来源 贵州宣传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