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 苦楝树 "的故事。
进入冬季,气温开始骤降,路旁各种植物的叶子开始泛黄掉落,看上去一片萧瑟,不过也有不少植物结满果实,挂立枝头,苦楝子便是其中之一。
苦楝子,别名土楝实、苦心子、楝枣子、楝果子、土楝子。苦楝树名字的来历,据宋代罗愿一部解释名物《尔雅翼》记载:" 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 将生丝煮熟,使柔软洁白,称之为 " 练 ",而用楝可以去除布匹中的杂质使之洁白,因其果实及树皮都含有苦味,所以又称为 " 苦楝 "。
楝是楝科,楝属植物,苦楝的果实为球形或椭圆形。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楝属植物约有 20 种,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川楝和楝(苦楝)2 种,是我国常见的楝属植物。两者形态差不多,不过楝树要高于川楝,通常楝树高可达 20 米左右,而川楝通常在 10 米左右,苦楝的花期在春末夏初,花淡紫色或紫色,闻起来非常香,所以在有些地方苦楝树也叫做紫花树、森树、金铃子。
提起苦楝树,曾在仁怀农村生活过的人们应该都不陌生,它在仁怀分布广泛,许多乡镇都有它的身影,时常在房前屋后、街道旁、河流边、池塘边以及田埂上捕捉到。它的果实是许多生活在农村男孩子们小时候的回忆。
苦楝树未成熟时,是青色圆形,常被男孩们用来当做 " 子弹 " 玩。找一根树叉,削成一个 Y 字形,再用两根橡筋,分别绑着树桠,另一端,再分别绑着一块皮子,用这块皮子,夹着苦楝果,用力一拉,然后松手,苦楝果就飞射出去,用它来撵鸡追狗,收获了很多快乐,但是鸡飞狗跳的场景,也引来了家长们的诸多斥责。
苦楝树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用楝叶灰漂白丝织品,战国的《周礼 · 考工记》记载了楝丝和楝帛制作过程。
苦楝树很不起眼,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殊不知它全身都是宝。
苦楝的树皮、根皮、叶及果实中均含有一种呋喃三萜类化合物——楝素,苦楝素有 " 天然杀虫剂 " 之称,对多种昆虫具有胃毒、触杀和拒食作用,是广谱、高效、低毒、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的植物源农药。江浙的民居大多临水,草木茂盛,滋生的蚊虫极多,宅后种了楝树,蚊虫就会 " 避而远之 "。
事实上,苦楝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药用植物。其花、果、叶、树皮都是非常好的中药材,其中、苦楝叶、苦楝皮、苦楝花,可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通常捣碎外用,像湿疹瘙痒、热痱、头癣、蛔蛲虫病都可以用到它。不过,误食楝果会中毒,误食过多楝果或过度使用苦楝药剂都可能导致中毒并危及性命。
苦楝树形优美,叶色葱绿,是优良的庭荫树、行道树,是南方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此外,苦楝生长快,木材材质轻软坚韧,纹理细腻美丽,有光泽,易加工,且具有防虫防腐功能,可供建筑、家具、装潢和乐器等用。
冬日里,挂满枝头的苦楝果,经冬不缀,甚至在来年春天楝花又开的时候,还常有上年宿存的楝果挂在枝头,花果同枝。传说中,苦楝的果实是凤凰的食物。《庄子 · 秋水》里提到,凤凰 " 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其中的 " 练实 " 就是楝树的果实。
对人类来说,苦楝果不仅味极苦还毒,但却是鸟儿们的美食。灰椋鸟、灰喜鹊、白头鹎等许多鸟类都以楝果为食,有些鸟类取食楝果后会将果核从嘴中呕出,从而帮助其自然繁殖。白头鹎通常会将果实叼到空旷的地方享用,来年在这些地方就会出现楝树的幼苗。此外,楝果的果核骨质,质地坚硬,外形多棱,稍加打磨,打孔后串起来可以做一个精美的手串。
苦楝果做成的手串
苦楝树还有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会生长其他的植物。其原因是因为苦楝的木质层粗糙有皱褶、质地较为轻软,树干容易腐烂中空形成树洞。在树洞里,常有留存的雨水,还有树木腐坏后形成的腐殖质。当鸟类携带着其它植物的种子不经意地停留在苦楝树洞里,会无意中为其它植物在楝树身体里 " 播种 ",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出现在一棵苦楝树上长出另外一种树木的奇妙现象。
苦楝树自古以来被赋予了许多历史文化的内涵。有些地方,在端午祭祀时,因为祭祀的粽子常被蛟龙鱼虾偷吃,所以用楝树叶包粽子投入江中。《荆楚岁时记》记载 " 蛟龙畏楝,故端午以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古人用这种方式来寄托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在宋朝人们还有在端午节时以 " 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 " 的风俗。
在东汉古籍《风俗通义》中记载,有一种独角神兽叫獬豸 ( xie zhi ) ,不畏惧苦楝的苦,反而以它为食物。据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被尊为 " 法兽 ",这就使作为食物的楝树也随之被赋予了高洁的精神品格。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