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6 日,2025 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 2024 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共授予 337 项(人)科学技术奖励,其中,青年科技创新奖有 7 项。这是湖北省新年第一会,盛会召开不仅是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为湖北发展所作贡献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湖北这个科教大省对科技创新和科研人才的极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指出 " 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此次大会专门为 45 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奖,无论是长期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大模型等方面研究的白翔教授,还是开展电化学储能研究的冯光教授,抑或是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张振涛教授,他们都勇担时代重任,勇攀科研高峰,以磅礴青春之力孕育 " 创新繁花 ",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 " 硬支撑 "。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近年来,湖北青年科技人才加速涌现。2024 年 7 月召开的湖北省科技大会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项第一完成人中,45 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比高达 45.7%,其中最年轻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仅 32 岁。其实,回溯历史长河,纵览祖国大地,处处都活跃着青年身影、涌动着青年力量。" 中国雷达之父 " 束星北研制出中国第一部雷达时年仅 38 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只有 33 岁,中国天眼 FAST 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 30 岁 …… 他们用实践证明,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国家的出路在创新,创新的未来在青年。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2024 年 8 月,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 " 博聚楚天 "" 才聚荆楚 " 等工程,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着眼未来,我们还要持续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 搭台架梯 "。比如,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全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性研究,让他们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同时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政策支持,工作上鼓励创新、容错免责,生活上强化保障、关心关爱,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科研、踏踏实实攻难关。
生而逢盛世,青年当有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作为青年,我们要以青春之力扛起使命担当,坚持 " 四个面向 ",勇闯科技创新 " 无人区 ",努力解决 " 卡脖子 " 技术难题,不断把科技创新这个 " 关键变量 " 转化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 " 最大增量 ",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稿源:荆楚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