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岸,自乾隆十一年 ( 1747 年 ) 贵州总督张广泗主持对赤水河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整治后,通过招商,陆续有秦商组成 24 家商号投入运输黔铅、川盐,乾隆中期,因赤水河航道缺乏维护,上游河道重新淤积,运量大为减少,也不能继续承担繁重的京铅运输,同时,滇铜因威信到叙永的大道修通,不再辗转黔西北至四川叙永,曾经繁忙拥挤的毕节至叙永的运道开始冷清下来,为保证完成每年的京铅入京任务,由赤水河水运的京铅改为陆运,仍经毕叙大道运输。此时,赤水河已经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运道,随着京铅改道,原仁岸从事运铅运盐的商号改称盐号,由于缺少京铅的运输,大部分盐号逐渐歇业,到道光时,仅剩玉祟号、丰盛号、成玉号、成金号、玉金号、世昌号、玉森号和大有号等 8 家盐号继续从事川盐运输。咸同时期,西南地区经历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自军兴以来,黔地处处被扰,人民离散死亡,十不存一。商人歇业,引滞岸悬,直同废弃。" 仁岸与川盐入黔的其他三大口岸受到较大影响,8 家盐号相继歇业,致使 " 边引积滞至八万七千余张,羡截积欠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两 ",私枭猖獗,贵州各地再现盐荒。
△早期的赤水河盐运码头之一
光绪三年 ( 1878 年 ) ,贵州织金人丁宝桢出任四川总督,面对盐政废坏、岸区倒悬、私盐泛滥、引积累累、税课亏损、积弊重重和专商运销制度衰落的局面,为保证以盐税为主的财政收入,消除川盐运销积弊,开始实行盐政改革,改过去的商运商销制为官运商销制。并首先在贵州除黎平府以外 12 府的黔边岸推行。同时,在泸州设置官运总局,启用道员遵义人唐炯为总办,在井场分设厂局,于各岸分设岸局。同时,因仁岸、永岸、綦岸、涪岸原有的 25 家盐号 " 迨值黔乱,相率歇业,秦中又遭回患,家产荡然,不能重整口岸。" 因而在各口岸重新招商运盐,为防止商人因边盐畅行而趋利若鹜,确定每个口岸招商 4 家。
由于仁岸承担川盐入黔近三分之二的运量,又有赤水河运道之便,一直为盐商所青睐,同时,因各边岸销区的运道远近不同,运脚不一,允许到岸盐价由岸商自行随市发卖,为运商提供较大的利润空间。一时间,部分曾经在咸同以前从事过川盐运输的人、在盐号上干过的人、绅商和闲赋在家的官吏,被盐运的巨大利益所吸引,打算参与到川盐运销中来。其时,已定居仁怀厅城的原 " 成金号 " 的陕西人刘鼎庵和田佩三,希望利用这一机遇,重操旧业,以期东山再起。两人一经商议,共同决定双方出资、合股组建新的盐号,争取挤进官运总局所规定的 4 家盐号之列,利用过去经营川盐运销积累下来的经验,在川盐运销的丰厚利润中分得一杯羹。
为筹集到官运总局规定开办盐号所需的资金,保证运销业务的顺利进行,刘鼎庵和田佩三想到过去有往来的四川自流井 " 四友堂 " 李家,决定亲自前往自流井,邀请 " 四友堂 " 共同参与仁岸的川盐运销。两人来到自流井,与当时已在从事 " 川盐济楚 " 的 " 祥兴泰 " 老板、" 四友堂 " 的主事人李德山进行商谈,希望与 " 四友堂 " 一起合伙在仁岸经营川盐运销。李德山在 " 川盐济楚 " 时,于重庆成立 " 大生厚 " 盐号,从事川盐入楚运销,获利颇丰,但到光绪以来,随着淮盐重新进入湖广地区,极大影响和冲击到 " 川盐济楚 "。恰逢丁宝桢实行盐政改革,重新在川盐入黔的各口岸招商,李德山决定在不放弃川盐济楚的运销同时,参与到川盐入黔的运销中来,并已获得在綦岸的经营权,在綦江成立 " 大生美 " 盐号,专门从事綦岸盐运。当李德山见到刘鼎庵、田佩三前来商谈合伙经营仁岸盐运事宜,认为这是 " 四友堂 " 扩大川盐运销的大好时机,因而与刘鼎庵、田佩三商谈甚欢,一拍即合。三人商定,各出白银 2 万两,成立盐号,取名 " 协兴隆 ",确定将总号设在仁怀厅城,从仁怀厅城到贵阳、滥泥沟等沿线销区设立分号,总、分号掌柜、伙计,由过去经营过盐号的刘鼎庵、田佩三在原仁岸八大盐号留住仁怀厅城及沿线场镇的掌柜、伙计中招募。刘鼎庵因一时无法筹措到 2 万两白银的股本,又找到在仁怀厅城的陕西人杨炎林、王绥方、刘楚南等合伙,并凑成一股。
△盐井与盐厂
很快在仁岸就组建起由遵义团溪人华联辉、华国英兄弟独资经营的 " 永隆裕 "" 永发祥 " 两大盐号,由定居合江的陕西吴氏家族创办的 " 义盛隆 " 盐号,由仁怀厅城原 " 成金号 " 遗留人员陕西人刘鼎庵和定居仁怀厅城的田佩三、自流井 " 四友堂 " 李德山合资经营的 " 协兴隆 " 盐号。在 4 家盐号中," 永隆裕 "" 永发祥 "" 义盛隆 " 三家为传统的家族式经营,唯有 " 协兴隆 " 为集资合股经营。
" 协兴隆 " 的合股经营,作为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成为赤水河流城最早产生的股份制。中国股份制萌芽于明代、大兴于清代、开始于晋商," 协兴隆 " 的股份制虽出现在清光绪初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实行盐政改革在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重新招商之时,比经济发达地区时间要晚,但与赤水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 协兴隆 " 的股份制,不同于晋商的股份制,只有 " 银股 ",没有 " 身股 ",其股东称作 " 财东 "。" 财东 " 拥有盐号的所有权,按照入股数确定最终分红,聘请掌柜负责盐号的业务经营与管理,采取股东占三成,劳方占一成的劳资分配制度。因此," 协兴隆 " 成为 " 财东 " 出资设号、掌柜全权经营,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新型经营体制。" 协兴隆 " 成立后,按照刘鼎庵、田佩三与 " 四友堂 " 李德山等三大 " 财东 " 与总号掌柜达成的协议,所有三家 " 财东 " 入股资金全部交给总号掌柜," 财东 " 不过问盐号上的事务,不参与经营管理,把所有经营权力全部下放给掌柜,不管掌柜用什么人,用什么办法,只要给 " 财东 " 赚钱就行。为防止盐号失控,资金外流," 财东 " 为管理总(分)号,也选用自己最信任的人,定期、不定期到沿线各地盐号巡视、督察、检查,但不干预各号的日常业务,只将发现的情况及时向总号反映,但发现盐号掌柜有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或掌柜间闹意见,影响生意,有权处分和将其调离。
" 协兴隆 " 成立后,设总号于仁怀厅城北门箭道街,与其他三大盐号一样,不设盐仓,合江来的 " 中元棒 " 在仁岸厅城外麻柳沱停泊,上行的 " 牯牛船 " 放到麻柳沱,俟盐龛工将 " 中元棒 " 上的巴盐改装到盐龛中后,直接在船上过单装载;供给城内食盐商贩的巴盐,也在船上提盐。" 协兴隆 " 以合江为进口,以新场(今金沙)、鸭溪、贵阳为销场,猿猴、土城、二郎滩、马桑坪、茅台、刀把水、扎佐、滥泥沟、清镇等地为转运站。在销场与转运站所在地设立分号,同时,从仁怀厅城到贵阳沿途设立经销各州县食盐的分号 70 余家。每一分号,设掌柜一人负全权负责,另设司账、秤手各 1 人,招募学徒 1 至 3 人。司账负责号上的账务管理与上传下达的信函书写,秤手负责收到站盐厅和发放运往下站的盐斤,一般不再管号上的其他事务,但要负责处理水运中发生的事故。每个分号均设置号房,或单门独铺面,或双铺面,内置盐仓和掌柜、伙计的住所。每个分号在所在地购置田产,每年所收租谷作为分号缴用," 协兴隆 " 总号年收租谷 ( 水稻和包谷 ) 达 2000 余石。" 协兴隆 " 与其他盐号一样,有自己的护商队,护商队由总号统一招养、训练和指挥,负责押送分号运往总号的银两,在通过经常有土匪出没之地时,有时还要请当地的团练武装协助护送,以确保分号的银两顺利送达仁怀厅城总号。" 协兴隆 " 的护商队,除押送号上的银两到总号外,平时主要负责总号和分号的安全,守护账房存放的号银和盐仓。
" 协兴隆 " 总号设掌柜,掌握盐号内外大权,料理进出业务,负责全号所有事务处理,由于总号事务繁多,设立助理协助掌柜。掌柜在物质待遇上处处优厚,月薪 100 两银子,远比其他员役优厚,其一切应酬费以及他雇佣的抬滑竿的银钱,全部由号上开支,应酬时穿戴的衣服、帽子也由号上供给,但鞋子自备,因此,有些掌柜的帽子和衣服尽管全新又极漂亮,而鞋子却补了又补,疤上重疤。由于 " 协兴隆 " 营业获利颇丰,二年中积累的奖红为数颇巨,因而对在各号上多年的掌柜,只要忠心耿耿为 " 财东 " 尽力,在二年算账分红时,除 " 财东 " 应得红利外,掌柜在分红中占大股,所得奖红也足够解决一家生活,其他大小员役按薪酬多少而分摊的奖红也为数不少,因而使得从掌柜到伙计,都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盐号服务,一般在号上干满十年,成绩优秀者,可升为掌柜。后来的掌柜杨渊麟,从十多岁起,就经人介绍到 " 协兴隆 " 做学徒,逐步升为掌柜。这也就应该是 " 协兴隆 " 成为仁岸四大盐号中最后一个歇业的原因之一。
△位于大关镇的协兴隆盐号盐仓
" 协兴隆 " 各号日常的收支流水细账,采用活动账页,每日抄录好后,由号上的 " 快腿 " 送回总号。分号送来的账页,要由总号的司账或由司账率领学徒誊录,过到总账上。对于进盐和销盐的盐款,一般分为两三个 " 比期 " ( 过去工商行业公定的一种债权债务结算日期以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为 " 小比期 ",以每月十五日和月底最后一天为 " 大比期 " ) 付清,民国前以银锭、银元为准,民国后以 " 渝票 " 为准,即 : 在重庆交款的票据。每到月半或月终为现金 " 比期 ",所有往来的结算都要在这一时间完成 ; 民国后每月 10 日或 25 日为 " 票比 " 期,因 " 渝票 " 要寄到重庆,因而将 " 票比 " 日期提前。每到 " 比期 ",就是盐号比较忙的日子。由于 " 渝票 " 有时出现 " 黄票 ",即到期不能按时付出现款,就只能将原票退回原地出票的商家。出 " 黄票 " 的商家要照认 " 子金 " ( 利息 ) ,并责成下期如数补付清楚。也有接连在 " 比期 " 出现 " 黄票 ",甚至倒闭歇业,起损失就只能有盐号承担。
" 协兴隆 " 盐号实行每两年决算一次和分红的制度,由总号的掌柜严格执行。由于 " 协兴隆 " 与其他三号垄断贵州数十州县食盐供应,所获商业利润难以计数," 协兴隆 " 每年从所获巨大利润中提出二成或三成储存总号,算账时,把所存奖红一齐分摊。每隔二年,帖请 " 财东 " 到仁怀厅城总号算账,办理二年结算,分红一次。平时," 财东 " 不能以盐号名义在社会上活动,不能在总号或分号支取银两和查账,也不能随意指使号上员役办事,同时,不能在号上食宿和借钱,采取由号上在客栈开房和在饭馆订酒席招待。二年算账时," 财东 " 才能食宿在总号上,号上以盛宴招待。算账完毕,总号将号上存银提出 6 万两,三股均分,每股 2 万两,作为 " 财东 " 的分红所剩银两不论多少,全部作总号营业资本,同时,在 " 协兴隆 " 仁怀总号上,随时都准备有 10 万两应急银子,非有特殊急需,一般不得动用。" 协兴隆 " 在管理制度上,多按照秦商管理制度,采取以招收学徒形式招募号上的员役。到盐号上来当学徒的人,一般由当地有头有面的人物引见、介绍,由盐号上的掌柜、" 财东 " 们面试,主要审视前来学徒的人的五官相貌,并让其书写几个墨笔字以观其文化水平。掌柜、" 财东 " 们认可者,还需要请殷实商号为其做铺保,然后才可以到号上学徒。当时,学徒生活是很清苦的,社会流传的学徒口诀这样说道 :" 开门扫地涮烟杆,泡茶倒尿暖铺盖。" 同时,要求学徒不仅起得早,而且要手脚利索,打开号上大门,下铺板,打扫号内外清洁卫生,擦美孚灯火荷叶灯,打整水烟袋。有来客时,敬茶奉烟,对吸食叶子烟的客人,还要帮助吹纸炝点烟。傍晚停止营业时,上铺板关门,打扫卫生,给掌柜、司账、秤手等泡好茶,打好洗脚水,铺好被褥,然后才做个人私事,或练习写字、记账和珠算。平时,学徒要给长者端饭、洗衣服,做店内的日常杂务,如挑水、喂猪、倒尿等。学徒期三年,一般不准探亲回家,学徒期间无工资,掌柜每年给他们一定的规银。员役与学徒的吃住,均由掌柜在号内供给。学徒每月免费剃头两次,三年出师方可留发。对刚出师的伙计,两年内仍不准回家探亲,主要是让其安心掌握店内生意和技能。
当时,通讯不发达,官办的塘铺,主要负责关防文书信函的传递,民间所有的信息传达、货物运输和银钱汇兑等,主要由 " 大帮 " ( 即 " 民信局 ",过去专门负责民间信件传递的通信机构 ) 负责,赤水河流域尚无 " 大帮 ",因而各盐号为保持总号与分号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保证总号的指令迅速传达到各分号,以便抓住商机,力争在激烈的商战中取得优势,同时,为随时掌握各分号经营业务情况,迅速将各地信息送达到总号,都各自设置信差,负责信函传递。" 协兴隆 " 在总号与分号均雇佣 " 快腿 " ( 信差 ) 2 人,每天轮流上下,一般从合江到仁岸厅城,每天送达一次,仁岸厅城以上隔天一次,遇有重要急事传递,临时雇人专门送达。各号发送的信函,要在毛边纸装订的登记簿上抄录留底,也有先已经写好信底稿,有学徒抄正后发出。总号上的重要信息指令由 " 快腿 " 送达分号,分号接到并了解指令内容后,再派分号上的 " 快腿 " 将其立即送往下一分号,经过不分昼夜、不间断地赶路,迅速将信息送达各分号;分号上报信息,也通过各分号一站一站送达总号。
" 协兴隆 " 与其他三大盐号一样,所有盐船皆为自己财产,盐船的新修和维修,均由盐号自己负责,聘请前后领江 ( 驾长 ) 、管事、纤夫等船工负责盐船航行,盐船装载行驶到站后,由管事负责到站交秤,按照 " 多得少赔 " 原则,交秤多出的食盐归船工所有,少了则由全船的船工赔偿盐号,一般每船在交秤时都稍有超出,因而发生异议。赤水河虽然经过乾隆、光绪两次大规模整治,通航条件大为改观,但每年洪水过后,因航道被乱石阻塞或枯水航道变浅,仍有盐船触礁或搁浅,造成盐船被礁石撞漏沉没或分裂成几大块的 " 失吉 " ( 海损事故 ) 事故发生。盐船 " 失吉 " 后,由盐船上的船工组织施救,就近的分号在得到盐船失事的消息后,一面派人向总号报告,一面立即派员前往失事点,组织人力或搬运或打捞,力争盐斤少受损失。盐船 " 失吉 " 后造成的损失,有就近分号调查核实,报总号报销。茅台以上分号,也有发生号上将盐发放给运盐脚夫运往下一站,因途中出现脚夫死亡、脚夫携盐逃逸和有意外损失等情况发生,未能将盐运到目的地,也由近分号派人前往清查,对于查无着落的,报总号报销。由于盐税由自流井统一征收,因此," 协兴隆 " 与仁岸的其他三大盐号,均在盐船上备置 " 引筒 ",装随盐船而行的 " 盐引 " ( 即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 ,民国后为盐税票。" 引筒 " 用碗口粗细的楠竹筒制成,长约一尺左右,表面用土漆刷过,用金粉在筒上题写 " 协兴隆引筒 " 字样,外表美观," 引筒 " 用油布封口,盖上楠竹节做成的盖子,可在盐船航行 " 失吉 " 时,确保 " 引筒 " 不会渗水,装在 " 引筒 " 内的 " 盐引 " 或税票不受损。
△协兴隆盐号内场景复原图
在经营川盐运销中," 协兴隆 " 营业较大,获利较多。股东刘鼎庵又在仁怀厅城的城内育婴堂旁买下一座大宅院,重新进行翻修,宅院由三个大小不一院子组成,因而在仁怀厅城有宅院两处,同时,广置家业,购置田产年租二千余石,仅在九支就有田租六七百石,以后,又在合江县城开设 " 丛新石印店 "" 唤灵茶社 "。股东田巨川,因田氏家族人丁兴旺,也在原南正街宅院的基础上,又购置两处宅院,在仁怀厅城内也就有了三个田家大院,其中,以光绪三十年 ( 1904 年 ) 用九八色白银 1265.88 两从马家购买的太平街山保上马家院为最大,该大院直至 1949 年赤水解放时,仍为赤水县城内最大的院子。院子大门斜对太平街,背靠南正街万寿宫后山墙,右边为王家院,左边为新湾子张家大院土墙。有三个大天井、五个小院,大院后有一口常年不干的水井。
由于实行掌柜负责制," 协兴隆 " 总号的学徒杨渊麟升任为 " 协兴隆 " 总号的掌柜后,成为 " 协兴隆 " 的实际主持人,据说杨渊麟将 " 协兴隆 " 视为私产,在未得刘、田、李三大股东的同意下,私自动用 10 万两号银在贵州捐得一 " 道台 " 衔。此后,人们说 " 协兴隆 " 已成为道台衙门,杨渊麟就是官气十足的道台,最后,甚而对来总号的股东,见与不见,凭其个人喜怒,成为执掌 " 协兴隆 ",可以为所欲为的实际主人。
△民国年间 " 仁岸 " 堆积的 " 花盐 "(周山荣提供)
民国建立,川盐取消官运商销,允许自由贩运," 协兴隆 " 与其他三大号,继续从事仁岸盐运。民国 5 年(1916 年),对川盐实行官督商运,不再对各口岸从事川盐运销的盐号进行限定,允许更多的商人参与川盐运销,因而在仁岸又新增 " 荣顺通 "" 大昌荣 "" 新记 "" 永盛隆 " 等四家盐号,与 " 协兴隆 "" 永隆裕 "" 永发祥 "" 义盛隆 " 等老四号并存,打破老四号垄断仁岸川盐运销的局面。随着军阀割据,战事频繁,匪患不断,盐道不畅,税捐日增," 荣顺通 "" 大昌荣 "" 新记 "" 永盛隆 " 仅存在 2 年即告歇业。到民国 9 年(1920 年),独资家族式经营的 " 永隆裕 "" 永发祥 "" 义盛隆 " 三号也先后歇业,作为股份制性质的 " 协兴隆 " 则一直坚持到民国 14 年(1925 年),才退出仁岸的川盐运销,宣告歇业。
" 协兴隆 " 歇业不久,在赤水的股东陕西人刘静之、刘愚古兄弟和田巨川、田亮卿、田焯霖、向洪章、张文培及原协兴隆盐号掌柜侯树藩等重新集资,继续从事川盐运销,并邀约城内的向洪章、田才高、梁耕畲、张文培、叶秉之、李秋奎、罗均浦、李德之等合伙,共集资白银 7700 两(其中,刘氏兄弟、田焯霖、侯树藩各出银 1000 两,田巨川、田亮卿、向洪章、田才高、梁耕畲、张文培、叶秉之、李秋奎、罗均浦各 500 两,李德之 200 两),又开办 " 义升恒 " 盐号,由侯树藩任经理。在艰苦经营 9 年后," 义升恒 " 的资本在经营中全部折尽,同时拖欠外债连利息 4 万余元无法偿还,最终于民国 22 年(1933 年)5 月宣布倒号歇业,成为 " 协兴隆 " 最后的绝唱。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