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优秀天数 112 天,首次超过 100 天;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 6 年优良比例保持 100%;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 100%……1 月 17 日,南京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 2024 年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
全年优秀天数首次超过 100 天
2024 年,全市 PM2.5 浓度 28.3 微克 / 立方米,同比改善 1.0 个百分点,南京都市圈第一,连续 5 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 85.8%,同比增加 15 个优良天数,南京都市圈第二,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三,顺利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此外,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优良天数比率、大气综合指数、PM10、NO2、CO 等多个指标达到 2013 年新标准实施以来最优,臭氧指标达 " 十四五 " 以来最优。
推动全市 132 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106 家企业达到 " 国内先进 " 水平、10 家企业评定为 " 国际先进 " 水平。" 十四五 " 期间,全市已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 19451 吨、氨氮 2885 吨、VOCs5323 吨、氮氧化物 9182 吨,前三种污染物已超额提前完成省定减排目标,而且有力支撑空气质量改善和优质重大项目落地。
强化扬尘污染防治 " 十达标 " 落实,持续开展道路积尘和裸土覆盖监测,全市国控点降尘量均值 2.3 吨 / 平方千米 · 月,同比改善 11.5%。规范整治餐饮服务单位 4011 家,累计安装高效油烟净化器 1829 台套,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2024 年,我们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噪声扰民、餐饮油烟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受理信访投诉同比下降 29.6%,环保民生福祉有力维护。"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说。据悉,南京涉油烟投诉较 2023 年下降 55%。
南京市生产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宁晖表示:" 我们克服了年初全国大范围跨年霾污染的不利影响,持续推动夏季臭氧攻坚战,打赢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保卫战,实现 PM2.5 浓度同比改善、全年未发生重污染天气,各项指标全面完成省定目标,全年优秀天数 112 天,首次超过 100 天,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太湖水质 30 年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
2024 年,南京组织实施了水源保护、污染减排、生态修复、风险防控等四大类 90 余项重点工程。组织开展漆桥河双固桥、北十里长沟东支红山桥等重点断面溯源,实施秦淮河、滁河等主要河道调查及预警监测,持续开展重点国省考断面关联排涝泵站前池监测,全力保障水质达标。
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流域内 21 家涉磷企业分级分类整治,太湖水质 30 年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开展石臼湖生态修复路径研究,联合安徽马鞍山市制定实施《石臼湖蓝藻水华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共同维护石臼湖 " 天空之镜 " 美景。
深入推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质分类处理,建成运行新港污水处理厂 4 万吨 / 日扩建工程。完成全市重点河湖的水生态调查与评估,长江、太湖、秦淮河、滁河、水阳江、石臼湖、固城湖各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 99%,全市域入河排污口已基本完成排查并初步建立底数清单。
南京市水务局水环境建设处处长张晓峰介绍,年度 60 项水环境治理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 82.3%,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 6 年位列全省首位,并以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顺利通过 2024 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据悉,2024 年全市 42 条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 6 年保持 100%,28 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优良,城市水体消劣提质省级监测达标率近 90%。
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 100%
不断强化土壤环境安全监管,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 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 94% 以上,达到省定目标。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完成 202 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 50 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确保 " 住得安心,种得放心 "。
加强危废全生命周期监管,持续提升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推动建成 400 余个无废细胞,形成 " 无废实验室 "" 无废园区 " 等 7 个示范样本。完善辐射安全标准体系,完成 160 家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标准化建设评估。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 " 强基提能 " 三年行动,有力应对滁河浦口段客水污染事件,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守牢环境风险底线。
出台 " 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 " 和 " 重大项目环保服务保障八条措施 ",对 506 个省、市重大项目全程开展环评指导服务,南京港规划、扬子扬巴轻烃项目、金陵石化高端日化、金陵亨斯迈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工作指南》《石化行业高架火炬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均为相关领域的全国首个地方标准。
深入推进监管创新改革," 环评打捆审批 " 改革被市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评选为第二批创新应用场景。坚持科技赋能,构建 " 天空地 " 全覆盖的 " 智数化 " 生态环境智慧平台,强化非现场监管能力,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精准化和服务的高效化水平。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孙苏皖 文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