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 年 陕西陇县
民间社火由来已久,它是由古时期的祭祀而逐渐形成的民间活动。
早期人类正处于蛮荒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祖先对生死灾难等无法抗拒,更难以理解,只能借助幻想超自然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就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来祭祀,祈求神明保佑。
▲ 1995 年 陕西陇县
当人类社会转入农耕时代,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了驱赶鬼神瘟疫,自然演变形成了民间社火表演。
▲ 1994 年 陕西陇县
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社火的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
" 文革 " 期间,古代剧目停演,社火也被斥为宣传 "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 的四旧之一,被禁止过十多年。
▲ 2013 年 陕西陇县
改革开放后,民间社火这一传统娱乐活动才得以恢复。
▲ 1991 年 陕西绥德
民间社火形式多种多样,有大人背着幼龄娃娃表演的 " 背社火 ";有骑着马、牛、骡子表演的 " 马社火 ",以及 " 高跷社火 "" 车社火 "" 山社火 "" 血社火 ",还有旌旗、仪仗、锣鼓、扭秧歌、耍狮子、跑旱船、舞龙、大头娃娃等不同形式的社火表演。
▲ 1990 年 陕西咸阳
陕西社火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让人扮演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通过各种高难度动作,并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
▲ 1994 年 陕西陇县
特别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传承着黄土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 2019 年 陕西陇县
最具特色的陇县社火,历史悠久,2000 余年繁衍不衰,传承至今。
每年耍社火期间,村民们扶老携幼涌入街道,大街两旁人头攒动,都在伸长脖子看表演,真是热闹异常,被誉为 " 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
▲ 1994 年 陕西陇县
在当地大点的村落都有社火队,通常从正月初五、初六就耍开了。
▲ 1994 年 陕西陇县
乡村社火非常看重人气,村子越大,人气越旺,其中有个原因,耍社火的份子钱均来自村民。
这样一来,规模小的村落筹钱就困难,只能观看人家表演。
▲ 1994 年 陕西陇县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社火代表着这个村的实力和影响力,就好比企业规模有大小,大企业知名度就高,于是各村都非常重视社火表演。
▲ 1994 年 陕西陇县
各村委会库房里都有几个大木箱,塞满了各种乐器、服装、道具,这是耍社火必备的。
村民集资来的份子钱均花在这方面,且消耗很大,过几年就要更新,所以,乡村把耍社火称之为 " 耍钱 "。
▲ 1995 年 陕西陇县
乡村耍社火可是一件大事,就像大比武,谁都不甘落伍。
陇县社火能得到良好传承,就是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并且,耍社火还是个体力活,主要是村里的年轻人和娃娃。
▲ 1995 年 陕西陇县
早期乡村娱乐活动不多,所以,年轻人非常看重耍社火,展示自己的才华。
只要参加过社火表演,就会在村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娘老子都感到自豪,姑娘也愿嫁给这样的男人。
▲ 1994 年 陕西陇县
社火表演是个苦力活,凌晨四五点就要化妆、装扮,尤其是脸谱特有讲究,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手艺。
关中社火脸谱通常是专人专脸,如宋代秉公办案的包公,人称 " 包青天 ",其额头上的 " 日 "" 月 " 象征着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与日月同辉。
▲ 1994 年 陕西陇县
化妆师一般是村里的中老年人,这些民间艺人从小就开始耍社火,后来成为社火队里的核心人物。
这些民间艺人不仅会化妆,还能表演,化一个演员妆,至少要花一个多小时。
▲ 1995 年 陕西陇县
据村里的化妆师说,早期生活困难,买不起颜料,村民就用家里铁锅黑抹在脸上。
虽然档次低了点,但效果非常逼真,只是卸妆比较麻烦,要反复擦洗。
▲ 1995 年 陕西陇县
陇县农民有饲养牲口的习惯,因为这里山大沟深,耕地离不开牲口。
于是当地社火就发挥牲口优势,通常是骑在驴骡马上表演。
▲ 1994 年 陕西陇县
骑手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因为犁地牲口不适合坐骑,听到鞭炮声容易受惊。
为了确保安全,牲口前面有个小男娃牵着缰绳。
▲ 1994 年 陕西陇县
骑牲口表演可以节省体力,山里人居住分散,社火队要走东家、串西家,一天下来要走好几十里地,演员相当辛苦。
▲ 1994 年 陕西陇县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农民饲养牲口积极性不高,但社火不能停,由过去的 " 马社火 " 改为 " 步社火 "。
▲ 1994 年 陕西陇县
步社火表演方式效果差多了,缺少了陇县社火的原汁原味。
▲ 1995 年 陕西陇县
为了恢复马社火传统,村民从外地租马匹。十年前,每天租金大概在 200 块钱,这样一来,马社火又恢复了原貌。
▲ 1994 年 陕西陇县
陇县还有个特点,几乎每个村都有庙宇,耍社火前要先到庙里拜神敬献,意思是保佑今年风调雨顺。
▲ 1994 年 陕西陇县
民间社火包含着许多内在文化,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均包含在内。
▲ 1994 年 陕西陇县
只要听到锣鼓声,村民就知道社火队来了,早早地站在家门前恭候。
在农民看来,这是 " 老天爷 " 的到来,希望带来好运,一点都不敢慢待,赶紧放鞭炮迎接,手里端个托盘,上面放着烟、酒及糕点等小食品。
▲ 1994 年 陕西陇县
小伙会喝上一盅酒,点支烟;女娃给口里含个水果糖,小食品随便品尝。
耍社火期间,绝不愁烟酒,耳朵夹满了就会装进口袋,回去招待客人。
▲ 1994 年 陕西陇县
乡村耍社火不分贵贱,按顺序来,每家都要走到。
打头阵的是个背着红绸缎的人,每到农家,主家会主动买几条红绸缎给演员搭红。
早期每条几毛钱,现在大概要 5 块、10 块不等。
▲ 2013 年 陕西陇县
民间搭红就像微信打赏,不在乎多少,就图个吉利。
搭红的钱是用来犒劳演员,也算是报酬,不能让人家白忙活?
多出部分,村里会留下来,补充来年道具啥的。
▲ 1994 年 陕西陇县
本村耍完后,就会跑到邻村去,村与村互动,表演模式基本差不多。
但仔细观察,在道具、服装、阵势上仍有差距。
但当地人不在乎,至少是见到许多新面孔。
▲ 1994 年 陕西陇县
规模浩大的社火表演就这样在山里转来转去,场面十分壮观,整个黄土大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年味十足。
▲ 1995 年 陕西陇县
正月十五才真正达到高潮,因为城里人不耍社火,感受不到地道的乡村社火表演。
元宵节这天,各村的社火队都会进城亮相。
只是山区交通不便,演员几乎是整夜不睡觉,半夜就要开始化妆,背上干馍,急匆匆地赶路。
▲ 1995 年 陕西陇县
进城表演可是大事,谁都不甘落伍,一定要耍出特色,给城里人留下好印象。
▲ 1995 年 陕西陇县
各支表演队浩浩荡荡,按照顺序通过观礼台,有点像阅兵式,道路两旁民众挤得水泄不通,都想看一下原汁原味的社火表演。
表演结束后,组委会还会评选出名次。
▲ 1994 年 陕西陇县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民间社火代代相传,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百姓的智慧和创造力,并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994 年 陕西陇县
来源 / 草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