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扬州将 " 上线 " 新一轮 " 民政大礼包 ",其中包含新建 32 个颐养社区、新增 21 个银发助餐点、建设 8 个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新增 8 个适老生活体验中心、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 3 万人次、新增 15 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等," 礼包 " 内容覆盖全年龄段,更加方便快捷、接地气。2 月 10 日,扬州召开了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公布了 " 民政大礼包 " 相关内容。
新建 32 个颐养社区和 21 个银发助餐点
为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深化 " 颐养社区 " 品牌项目建设,2025 年,扬州将新建 32 个颐养社区、21 个银发助餐点,并在市老年活动服务中心建设老年康复活动中心。此举旨在不断链接各方资源,丰富服务供给,形成 " 社区养老 +N" 的多维发展模式。
同时,扬州将持续推动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提供供需适配的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行动,目标完成改造任务 3500 户。
强化医养照护保障能力方面,扬州将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作,通过内设医疗站点、基层卫生站增设养老功能、基层卫生院托管乡镇养老机构等形式,不断深化医养结合能力。同时,优选 8 个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推动嵌入式医养结合型机构建设,推进认知障碍社区筛查评估及早期康复照护试点建设。
2025 年,扬州还将积极打造养老服务和产业展示交易平台,推广 " 互联网 +" 辅助器具服务,打造至少 1 个市级老年产品用品集中展示销售平台,各地民政部门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机构等,建成不少于 1 家适老生活体验中心(店),为老年人提供 " 一站式 " 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聚焦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5 年,扬州将提升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质态,研究制定本市关于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对于特困供养人员中失能、半失能、全自理对象,分别按照市最低工资标准的 30%、15%、5% 设置照料护理标准,同时,还将落实临时救助制度,探索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 " 一次申请、联动救助 " 模式,开展 " ‘扬’帆共济、慈救同‘州’ " 慈善 + 救助品牌创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
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方面,扬州将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发放三年行动;推进 " 辅佑康健行动 ",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促进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配合省厅立新农场做好全省特困精神障碍者治疗后的康复服务工作。
提升儿童福利服务水平方面,扬州将加强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功能建设,推动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开门办院,并改造提升 33 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多方面覆盖民生工程
除了 " 一老一小 " 以及特殊人群外,扬州民政部门也将在殡葬、婚姻等方面继续 " 下功夫 "。
2025 年,扬州将改革殡葬服务管理,全面推广殡葬机构 " 四项清单 " 制度,并完成市区殡葬设施布局规划(2024 年至 2035 年)修编和市级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新(改、扩)建 15 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到 2025 年底实现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全覆盖。
婚姻服务管理方面,扬州将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全市 3A 级婚姻登记机关建成率达 100%,婚姻登记机关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达 100%。此外,还将推进公园式景区式婚姻登记机关创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具有特色人文环境的景区结婚登记点、筹办婚恋主题爱情诗词大赛,进一步引导适龄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
在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地名工作方面,扬州将继续深耕,增强地名管理服务效能,规范地名命名和罗马字母拼写管理,推动设置 " 智慧 " 地名标志。同时,扬州将深入推进 " 乡村著名行动 ",培育 " 乡字号 "" 土字号 " 等乡村特色农副产品地名公共品牌,在此基础上,将继续传承保护地名文化,组织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充分挖掘地名文化多维价值,打造具有扬州地方特点的地名文化品牌。
通讯员 民小爱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庄剑翔
(通讯员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