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02-13
祈愿美好的中华民俗:贴福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年春节前发行的《乙巳年》" 福纳百祥 " 邮票,图案由 3 条蛇构成 " 福 " 字

贴福字、挂福签、祈福运 …… 刚刚过去的春节,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好福气。" 福 " 是一个古老的汉字,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汉字。几千年来,它承载着万千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慢慢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民俗—— " 福 " 文化。

" 五福 " 说

源起周代

按学者的最新研究," 福 " 字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由 " 畐 "(音 fú)增加意符 " 示 " 旁演变而来。" 畐 " 是古代盛酒的容器," 示 " 旁表示祭祀的场合,共同会意为用酒祭祀,祈求神灵或祖先降福。

之所以 " 畐 " 能表示福,是因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酒是富有的象征,人们认为有了足够的酒,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福。所以,福最初的意义是指贮存充足的酒,后来扩大到酒和肉。

周代金文中,常见 " 多福 " 二字,如西周早期的宁簋盖铭文:" 宁肇其乍乙考尊簋,其用各百神,用妥多福,世孙子宝。" 意思是一个叫宁肇的人为了祭祀其先祖而制作了簋,用它来迎接众神,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福佑,并让它世代相传,成为子孙的宝物。台北故宫所藏的 " 西周宗周钟 " 记载了周厉王征服南方诸小国的故事,其中也有 " 降余多福,福余顺孙 " 字样。

这里的 " 多福 " 是个抽象的概念,西周晚期有铭文将其范围概括为:" 纯鲁(大大的福气)、通禄(全福、满福)、永命(永远活着)、眉寿(高寿)、灵终(寿终正寝)"。这表明,人们对福的理解逐渐丰富。

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古人祈福由祈求神灵、祖先,逐渐向修德行、敬人事转变。在此基础上,相传孔子所编定的《尚书》" 洪范 " 篇,将福概括为 " 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通俗而言,就是长寿、富贵、健康安宁、有好名声、善终。五福中,特别强调修行美好之德、具备美好之德不仅是福,而且是得福的途径。这一时期的 " 五福 " 文化作为一种理论,还主要集中在思想意识层面,尚未生成视觉符号。之后," 五福 " 之说广为流传,内涵也日趋多元化,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 " 福 " 文化。

《史记 ·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记载,战国时期燕国的蔡泽说:" 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 在后世,这一古训被很多帝王、官员和百姓奉为圭臬,由此也能看出 " 福 " 字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使 " 五福 " 转化为了人们的共同观念和人生理想。汉代恒谭所撰写的《新论》将 " 五福 " 概括为:" 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后来 " 五福 " 又演化成 " 福 "" 禄 "" 寿 "" 喜 "" 财 ",乃至现在泛化为期望实现的一切美好愿望之义。

▲汉代使用鸟虫篆书写的 " 永受嘉福 " 瓦当

宋代开始

贴 " 福 " 字迎春

在西周中晚期,还出现在 " 福 " 字上增加 " 宀 " 的异体字,上面加上了房顶屋盖,表示在家里敬神祈福。这或许也暗示了 " 福 " 字同建筑的缘分。

和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不同,中国建筑主要以木材为原料。由于火灾、地震、材料腐朽等原因,隋唐以前的早期整体建筑已难觅踪迹。不过,留下来的很多构件还可以让人们一窥当时建筑中 " 福 " 的视觉符号。比如保存至今的 " 永受嘉福 " 瓦当,可以让我们看到汉代建筑装饰中的 " 福 " 字。" 永受嘉福 " 瓦当文字笔画像蔓草状线条,姿态如云水跃动,精美华丽,但如果没有释文,恐怕多数人都与它 " 相见不相识 ",误以为是一幅画或某种图案。据专家考证," 永受嘉福 " 四字,使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鸟虫篆。

" 永受嘉福 " 源自《汉书》" 永受厥福 "。《汉书 · 礼乐志》记载:" 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 大体意思是说,承蒙皇帝明德,皇帝像高山那样为天下树立了榜样。恩惠遍及每一个臣民,让他们永远拥有这种幸福。由此看来," 永受嘉福 " 是盛赞帝德之辞,但又有明显的祈福之意。

关于春节贴 " 福 " 字习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商末周初的姜子牙。传说某年除夕,姜子牙接到女娲娘娘的旨意进行 " 封神 "。妻子马氏一心想当个 " 财神 ",但姜子牙认为娶了马氏自己穷了一辈子,不但没有将其封为 " 财神 ",还将其封为 " 穷神 ",管理没福气的人,让他们不能去有福的地方。人们害怕沾上马氏的晦气,便在大门上贴 " 福 " 字,驱逐穷神,迎接福神。一说源于唐太宗时期。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天下太平,曾下旨令年三十晚上 " 天下臣民贴‘福’字于门 ",违者牢禁一月。

现存关于春节贴福字的最早记载,出自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文中的 " 春牌 ",就是写在红纸上的 " 福 " 字。

▲康熙皇帝书写的 " 天下第一福 "

康熙写下

" 天下第一福 "

说起写 " 福 " 字,最有名的 " 福 " 莫过于清代康熙皇帝所写的 " 天下第一福 "。康熙皇帝 8 岁丧父、11 岁丧母,主要由祖母孝庄皇太后收养,祖孙二人感情深厚。民间传说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 年)孝庄皇太后六十大寿之际突然患上重病,皇宫里的太医们束手无策。孝顺的康熙帝效法古人写 " 福 " 字为祖母请福续寿,并破例加盖只能盖在圣旨和重要公务文件上的 " 康熙御笔之宝 " 印玺。印玺郑重地盖在 " 福 " 字的正上方,寓意 " 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孝庄皇太后得到了这个满载康熙孝心的 " 福 " 字后,竟然神奇地康复了。

不过传说终究只是传说,据《清实录》记载,孝庄太后六十大寿之际并未重病在身。但此 " 福 " 字为康熙皇帝御书,却是确凿无疑。学者分析,康熙皇帝的这个 " 福 " 字,把 " 福 " 字、" 寿 " 字合二为一,堪称 " 福中有寿,福寿双全 " 之 " 福 "。其次,这个 " 福 " 字右上角的笔画很像一个 " 多 " 字,下边为 " 田 ",而左偏旁极似 " 子 " 和 " 才 " 字,右半部分像一个 " 寿 " 字,故整个 " 福 " 字又可分解为 " 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 ",是独一无二的 " 五福合一 " 之 " 福 "。再者,此 " 福 " 字一改方正福字的常态,将其写得窄而狭长,故被称为 " 长瘦福 ",谐音长寿之福,寓意福寿双全。也因此,这个 " 福 " 字被称为 " 天下第一福 "。后来这个 " 福 " 字被刻碑保存,一直珍藏于紫禁城内。乾隆时期,这座福字碑到了和珅宅邸。后来恭亲王将其安置在萃锦园秘云洞内,寓意 " 洞天福地 "。现在,印有此 " 福 " 字的纪念品已成为恭王府的重要文创产品。

恭王府还有一个和 " 福 " 字有关的事物——倒贴 " 福 "。传说中,倒贴 " 福 " 字的习俗与恭亲王有关,也同紫禁城赐福的传统不无关系。一说某年除夕,慈禧太后给大臣们赐 " 福 ",恭亲王不小心把手中的 " 福 " 拿倒了。大太监李莲英见状连忙道:" 老佛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新年接福,福就真的到(倒)了。" 一番话帮恭亲王解了围,也让慈禧大悦。另一说某年春节,恭亲王府贴字的家丁因是个文盲,竟将 " 福 " 字贴倒了。恭亲王看后非常生气,准备惩罚那个家丁。大管家在旁为家丁开脱:" 民间流传说王爷寿高福厚,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啊 !" 恭亲王听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便转怒为喜,还分别赏赐了管家和家丁 50 两银子。从此之后,恭王府每逢春节就有意将 " 福 " 字倒贴。后来,倒贴 " 福 " 字由王府传入普通人家,渐渐成为民间风俗。按老例儿,倒贴 " 福 " 字后,见到它的人都要口中念叨:" 福到了!福到了!" 讨个口彩,以图吉利。

" 福 " 文化

融入大众生活

福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建筑砖雕、窗花剪纸、枕头棉被、牌匾名字中常常能看到体现福文化的文字、图案等。这些文字和图案不仅具有美化的作用,同时也传达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 福 " 首先体现在建筑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民间建筑的窗台砖雕以及照壁上,常常能见到 " 福 " 字,寓意 " 开门见福 "" 抬头见福 "。在福建省晋江梧林镇一处明代建筑中有一 " 百福墙 ",墙面上点缀着用碎瓦片叠出的不同字形的 " 福 " 字。

广东省陈氏书院是广东七十二县陈姓族人 1894 年合资修建的宗祠,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其拥有的福字可谓全广东最多,以至于有 " 在陈氏书院,有装饰的地方就有福字 " 的说法。在北方的山西晋中,建于清代的常家庄园、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也常见福的图案和文字,如王家大院照壁的 " 五福捧寿 " 图、常家庄园的三通 " 福 " 字照壁等。

谐音福是汉字的一大特色。国人常将一些读音与吉祥祝语相同或相近的形象巧妙配合,表达祝福。由于蝠和福同音,人们便把蝙蝠和 " 福 " 联系起来,将蝙蝠当作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物。比如恭王府后花园之所以被称为万福园,就是因为其装饰中,有数不清的蝙蝠图,以 " 蝠 " 喻 " 福 "。广东陈氏书院的梁架、屏门裙板、玻璃蚀画上,蝙蝠装饰随处可见:五只蝙蝠围绕一个 " 寿 " 字,称为 " 五福捧寿 ";由蝙蝠和桃子组成的画面,寓意 " 福寿双全 ";蝙蝠与铜钱连在一起,叫 " 福在眼前 ";蝙蝠口含如意,喻为 " 福寿如意 " 等。

福字也常见于木雕里。比如湖南木雕中," 福 " 字是常见的吉祥文字。有些木雕,将圆形框内的 " 福 " 字具象化为一龙一凤的形象。龙、凤相向而立,口衔祥云。凤冠高举,龙尾虬屈,组成圆形的 " 福 " 字。

年画和剪纸中," 福 " 字也是常见的题材。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有一幅民国时期河南朱仙镇木板套印的 " 福禄寿 " 年画。" 福 " 字、寿星和梅花鹿组合成一体,暗合福禄寿之意,构思巧妙。

剪纸中的福字,更是形式多样。比如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民间剪纸中,常将 " 福 " 字置于圆形花篮的上方,周围花团锦簇。如果想展现匠心,可以 " 福 " 为圆心,内圈环绕十二生肖图形,外圈环绕以团花,寓幸福团圆之意;也可以将一百个福字排列成圆环,寓意 " 百福团圆 "" 百福齐来 ";还可以在 " 福 " 字的轮廓内,填满鱼、莲、牡丹、梅花、石榴、耕牛等纹样,字中见画。

此外,因为国人对福的推崇与向往,与 " 福 " 字有关的别称不计其数。比如,古人把酒称为 " 福水 ",把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为 " 福地 ",把舞台上演员穿的鞋子称为福字履等。带 " 福 " 字的地名、匾额、人名更是不计其数,最典型的就是福州市了。

福文化寄托着国人吉庆祥瑞、生活美好、家国同兴的希冀。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名字就叫作 " 福娃 "。今年发行的《乙巳年》特种邮票中,一枚名为 " 福纳百祥 " 的邮票图案是由 3 条灵动的蛇构成的 " 福 " 字。

不仅如此,国人喜欢福的习俗还流传至日本、韩国等国,今天日本正月迎 " 七福神 " 中的 " 福禄寿 " 神,韩国春节挂的 " 福笊篱 " 都有中国福文化的影子。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