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啊,我是朵朵~
在马来西亚的一片雨林,有这样一个民宿,到处都是被大象撞击的痕迹。
为了避免家具也被频繁被毁,只有在客人入住前一天才会搬回来。
而被问到如果大象来了怎么办的时候,民宿老板熟练地指向房屋底下,笑言只要躲在那里,大象就进不去。
看着这别具一格的躲避方式," 狐主任 " 无穷小亮等人也是哭笑不得。
但正是这样一个奇特的民宿,为大家提供了短暂的休息,开启了在马来西亚雨林的探索:
如秘境一般,巨大的石灰岩岩壁上长着各种巨型植物;
蝙蝠同飞形成的壮观场面震撼人心;
而这只是纪录片《生命奇观》中的冰山一角。
凭借接地气的讲解、丰富的内容和电影一样的质感,这部悄悄上线的纪录片,仅三集的体量,便在短时间累积观看人数超过 6500 万人次,B 站评分稳居9.9的高分。
今天,朵朵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纪录片《生命奇观》,一睹在不同气候下让人惊叹的 " 生命奇观 "。
科普的视角,幽默的讲解方式
少有人关注的自然奥秘
中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广西更是被称为岩溶的圣地。
所以,无穷小亮等人来的第一站,便是在广西溶洞,寻找地下世界的生命奇观。
在探过广西 100 多个洞穴的洞穴昆虫学者黄孙滨的带领下,众人来到了一个很狭小的洞。
这里无法两人并列穿行,且需匍匐前进。
在黑暗缝隙中爬行,钻曲折的洞道…突然间,眼前便出现了一个宏大的洞厅。
然而比起豁然开朗的空间,形态各异的地质奇观,更让人震撼。
它们有的像教堂里悬挂的管风琴;
有的像古画里的怪石,层叠在一起后,又像是走进了假山堆积的园林;
有的表面还有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晶体,如同梦幻的星空;
还有因水形成的鹅管组成的不同形态。
而在这个没有植物的环境里,仅靠随着水和风带来的营养,动物们也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比如有的动物依靠蝙蝠粪而生存,有的则以捕食其他小动物来生存。
而在洞外只是寻常昆虫的步甲,因在洞穴中有着丰富的种类,有着令人乍舌的地位,也是昆虫学家热点研究的对象。
纪录片中拍到的盲步甲,便因为洞内黑暗因素和营养贫瘠的原因,它的眼睛几乎完全消失。
不过,不用担心它们会看不见,因为它们会变长触角和足,或改变头部和前胸的发育,以补偿眼睛不能起到的作用,让自己可以在黑暗中更好地找到食物。
而这种为了适应环境对自己进行改造的行为,在动植物中并不罕见。
在马来西亚雨林,很多昆虫为了隐藏自己,不仅会在颜色上贴近植物,就连形态也会演化成各种植物的样子。
如弧斑齿胫螽,它翅膀上的脉络,便和叶脉一样;
还有巨人丽叶䗛,它把自己的整体形状都进化成了叶子的模样,如果不仔细观看,足以以假乱真。
不仅动物,生活在沙漠里的植物,也为了生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改变。
如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一棵胡杨树会长出不同形态大小的叶子:新枝条会长出面积小、不易让水分蒸发的细叶子;老枝会长出如枫叶形状的大叶子,以储备水分、增强光合作用。
所以它也被称为 " 变叶杨 "。
为了苟活,有一种苔藓还学会了伪装,大部分时间,它们会如同枯死一样休眠,但只要有水浇到它们的身上,便会在瞬间散发出生命力。
还有藏在地下的蘑菇,它默默汲取着腐烂芦苇提供的养分,让自己茁壮成长。
因为特殊的生长土地让它的口味与众不同,它还被科学家们命名为 " 中华美味蘑菇 "。
镜头拍摄有巧思
视觉奇观震撼人心
动植物的生命奇观固然让人惊叹,但纪录片节目组的拍摄过程也让人十分震撼。
像在探索溶洞的时候,他们还采取了下水拍摄。
如果说之前攀爬进洞会让人觉得忐忑,那在洞穴中探索地下水中的 " 秘密 ",更加充满未知的挑战。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样恶劣的拍摄环境下,居然也拍出了清晰可见的画面。
不仅水下拍摄的画面,在整部纪录片中,不管是远镜头下的宏伟壮观的场面,还是近镜头下细致入微的画面,都能让人感觉到拍摄的用心。
如高空镜头下的胡杨林,整片整片地扎根在荒野中,气势磅礴,仿佛天生便带着和风沙对抗的使命;
但同样是在沙漠,近镜头下的沙拐枣,却又灵动非常,有的软萌可爱,有的晶莹剔透,有着不属于沙漠的艳丽;
溶洞洞口微光下的植物,在镜头下,也为我们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力量。
猩猩吃榴莲时颤抖的嘴唇,也让人惊叹不已,如此近距离正面观察动物,实在让人很难不去联想榴莲外壳扎到嘴唇的疼痛感…
发现细微之处,用镜头展示生命的独特,是《生命奇观》这部纪录片要表达的核心,而能清晰生动地展示出这些罕见的生命奇观,则是他在短短时间内爆火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高动态范围、广色域带来的更丰富、更真实的细节,让每一帧画面都能以高清的形态,把生命的神奇之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加上无穷小亮幽默又接地气的讲解,整个纪录片带给人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不知不觉中,科普知识就 " 钻 " 进了大脑。
难怪在《生命奇观前篇》中,动植物的美也会被拍得如此震撼人心。
这便如同《哪吒 2》的爆火,观众从不会辜负每一个不糊弄自己的影片。
《生命奇观》虽然只有三集,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拍摄,都经得起细节的推敲,所以一上线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生
这个世界就该是这样的
提到自然类纪录片,大部分都会在片中提到保护环境,然而《生命奇观》这部纪录片却是一个例外。
片中几乎没有关于环境的大道理,但在科普时简单地一句带过,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比如在广西溶洞中,因为没有植物提供养分,蝙蝠的粪便便成了洞穴生态链的起源。
但因为会有人进来挖取蝙蝠粪便去当农田的养料,所以洞穴中的生态链也会受到影响,想要缓过来则需要很长的时间。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样说出来,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只是简单一个挖粪便的行为,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细致入微的科普。
不仅如此,片中还展示了大量自然和生命和谐共生的画面。
苹果猪笼草会放弃捕捉虫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一种蛙抚育后代的 " 房子 ",二者之间达成奇妙的共生。
人类也会和动植物共生,比如在做食物的时候,会就地取材,把胡杨流的 " 泪 ",当作是 " 碱 " 来用。
还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陈睿,在马来西亚雨林建立了研学会,会常年带中国孩子去探索雨林生物。
展示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唯有了解,我们才能在界限之内,找到生命共生的准则。
这是生命的责任,也是这部纪录片中隐藏的智慧。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