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消费网 02-19
对国内外色盲关怀状况的社会调查与研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据统计,全球约有 2 亿色盲患者,色盲并非疾病,而是一种视觉差异。色盲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从交通信号灯的识别到食品包装的区分,从服装搭配到职业选择,色盲都可能成为无形的障碍。随着社会包容性理念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国内外对色盲人群的关怀状况有所改善。然而,总体而言,色盲人群在社会生活中仍面临着诸多不便和歧视。

一、国内外色盲关怀的社会公共服务分析

(一)国内色盲关怀情况

数据方面:中国色盲人群数量庞大,根据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色盲人群数量约为 2000 万,其中男性色盲人数多于女性。也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色盲人数中,男性患病率大约是 5%,女性患病率大概是 0.5%,即 100 个男性大概有 5 个是色盲患者,1000 个女性大约有 5 个是色盲患者。由于缺乏系统的筛查和登记机制,实际数据可能更高。

措施方面:近年来,中国在色盲关怀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教育领域,除了特殊专业类高校,许多高校在招生体检中取消了色盲限制,为色盲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部分专业招生中不再将色盲作为限制条件,但在 ‌ 军队、消防、公安、司法类高校,‌ 飞行、航海类专业、‌ 临床医学类专业、‌ 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等明确规定色盲考生不予录取 ‌。交通领域,一些城市开始试点色盲友好型交通信号灯,例如 ‌ 广州的 " 智慧红绿灯 " 通过声音和文字提示,红灯时,红绿灯会发出声音提醒,并通过液晶显示屏展示文字和图像信息,南京的 "Plus 版 " 红绿灯特别适合近视眼和色盲人群,这种大号信号灯使得视力不佳的人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信号变化。信息无障碍,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始关注色盲人群的信息获取需求,例如,深圳市龙华区政府门户网站、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政府网站、乐山市政府网站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网站设计中考虑了色盲用户,遵循国际和国内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如《WCAG2.0》和《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确保文本和背景之间有足够的对比度,使得色盲用户能够更容易地识别文本内容,提供无障碍网站浏览辅助功能和语音朗读功能,帮助色盲用户更好地浏览和理解网页信息。

现状方面:中国色盲关怀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公众对色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较低,企业招聘时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歧视,许多行业和岗位仍将色盲作为限制条件,如 2012 年,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的职业安全管理岗位,色盲者因体检不合格被拒录,这一案例引发了关于就业歧视的诉讼,成为全国首例因色盲被拒录而提起的行政诉讼 ‌。政策法规缺失,目前中国缺乏专门针对色盲人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在公共设施标准方面,《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基于无障碍需求的设计与设置原则》针对残疾人规定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相关设计与设置要求,如采用提高颜色饱和度和对比度等非视觉信息,但未直接提及色盲 ‌‌,难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公共服务不足,大部分城市都存在色盲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的问题,例如色盲友好型交通信号灯、色盲友好型公共标识等。

(二)国外色盲关怀情况

数据方面:发达国家对色盲人群的统计数据相对完善。例如,美国约有 3200 万色盲人群,英国约有 270 万色盲人群。发展中国家色盲人群的统计数据较为缺乏,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约有 2 亿色盲人群,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约有 7000 万色盲人群,中国有 2000 万色盲人群。

措施方面:发达国家在色盲关怀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立法方面,通过立法保障色盲人群的权益,例如,美国《残疾人法案》禁止在就业、教育、交通等领域歧视色盲人群,欧盟《平等就业指令》也明确规定禁止基于残疾的就业歧视,其中包括色盲。公共服务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色盲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例如,日本在交通信号灯、公共标识等方面充分考虑色盲人群的需求,采用不同形状或图案来辅助颜色识别。科技应用方面,发达国家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改善色盲人群的生活质量,例如,开发色盲辅助应用程序(如 Color Blind Pal、EnChroma 等)、色盲友好型电子设备(如色盲矫正眼镜)等。社会宣传方面,发达国家积极开展色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色盲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国际色盲日(每年 9 月 6 日)期间,许多国家会举办相关活动,呼吁社会关注色盲人群。发展中国家在色盲关怀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逐渐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一些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例如印度《残疾人权利法》将色盲纳入残疾范畴,保障色盲人群的合法权益,一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色盲关怀工作,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 " 视觉 2020" 行动,旨在消除可避免的盲症,其中包括色盲。

现状方面:发达国家在色盲关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色盲人群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例如,美国色盲人群的就业率与非色盲人群基本持平,日本色盲学生可以无障碍地使用色盲友好型教材和学习工具。发展中国家在色盲关怀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公众对色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较低,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歧视;缺乏专门针对色盲人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难以保障其合法权益;色盲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例如色盲友好型交通信号灯、色盲友好型公共标识等;发展中国家在色盲关怀方面的资源投入有限,难以满足色盲人群的需求。

(三)国内外色盲关怀社会服务比较

国内外在色盲关怀社会服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政策和具体措施上。

社会政策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将色盲纳入残疾人保障范畴,并通过立法明确禁止对色盲人群的歧视。例如,美国《残疾人法案》、欧盟《平等就业指令》等都为色盲人群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色盲人群的法律法规,色盲人群的权益保障主要依赖于《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具体措施方面,发达国家在色盲关怀方面措施较为完善,例如,为色盲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支持,色盲友好型教材、考试辅助工具等。禁止就业歧视,并为色盲人群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建设色盲友好型公共设施,例如交通信号灯、公共标识、网站设计等。开发色盲辅助应用程序、色盲友好型电子设备等,帮助色盲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我国在色盲关怀方面起步较晚,措施相对有限。

二、中国针对色盲的科技发展及产品创新进展

(一)企业产品及设施创造

在中国,随着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色盲群体的需求,并在产品设计和设施服务中融入色盲友好理念。

智能手机与应用程序的色盲模式。中国的主流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 等,均在系统中加入了色盲模式。例如,华为的 EMUI 系统提供了 " 色彩校正 " 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色盲类型(如红绿色盲、蓝黄色盲)调整屏幕显示效果,使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中国的许多应用程序也针对色盲用户进行了优化。例如,支付宝和微信在界面设计中采用了高对比度配色方案,并提供了色盲模式选项,确保色盲用户能够轻松完成支付和社交操作。

交通信号与公共设施的色盲友好设计。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信号灯在设计中不仅依靠颜色区分信号,还通过形状和位置的变化来辅助色盲用户识别。一些地铁站还在站内标识中加入了高对比度颜色和图形符号,帮助色盲乘客更轻松地找到目的地。此外,共享单车企业如哈啰出行和美团单车,也在车辆解锁界面和 App 中加入了色盲模式,确保色盲用户能够顺利使用服务。

教育与办公场景中的色盲辅助工具。在教育领域,一些科技企业开发了专门针对色盲学生的辅助工具。例如,科大讯飞推出的智能学习机内置了色盲模式,可以调整电子课本和习题的颜色显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阅读内容。在办公场景中,联想和戴尔等电脑品牌也在显示器中加入了色盲模式,用户可以通过设置调整屏幕色彩,减少因色盲导致的视觉困扰。

电商平台的色盲友好优化。电商平台如淘宝和京东也在界面设计中考虑了色盲用户的需求。例如,淘宝的商品分类标签不仅使用颜色区分,还加入了文字说明,确保色盲用户能够准确找到所需商品。京东则在商品详情页中提供了色盲模式选项,用户可以切换至高对比度界面,提升浏览体验。

(二)科技创新方面

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通过技术手段为色盲群体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这些创新不仅体现在硬件设备上,还包括软件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色盲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智能眼镜与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是近年来针对色盲群体的重要创新产品之一。例如,中国科技公司多哚(Dlodlo)推出了一款智能眼镜,通过内置的色觉校正算法,可以实时调整用户视野中的颜色,帮助色盲用户更准确地识别颜色。此外,深圳的初创企业也开发了类似的色盲辅助眼镜,利用光学滤光技术增强特定颜色的对比度,适用于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用户。

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色盲辅助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例如,百度的 AI 团队开发了一款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工具,可以将图片中的颜色转换为色盲用户更容易识别的色调。这项技术已应用于百度地图中,色盲用户可以通过切换地图模式,获得更适合自己的颜色显示效果。腾讯的 AI Lab 也研发了一款色盲辅助 App,用户只需拍摄照片,App 即可自动调整图片颜色,帮助色盲用户更好地理解图像内容。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VR 和 AR 技术为色盲用户提供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例如,‌ 天津欧普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一款基于 VR 眼镜的便捷式精准测色盲检测系统,这款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两个独立的屏幕分别向双眼同步输送视觉信号,利用双眼视差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实现对色盲的有效检测和训练。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色盲用户,还可以用于色盲儿童的早期教育。此外,AR 技术也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通过手机摄像头实时识别物体颜色,并以文字或语音形式反馈给色盲用户。

基因治疗与医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国的科研机构也在探索色盲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基因治疗研究,试图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色盲患者的视觉缺陷。虽然这项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为色盲患者带来了希望。

智能家居与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设备也在逐步融入色盲友好设计。例如,小米的智能家居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助手调整灯光颜色,色盲用户只需说出需求,系统即可自动设置合适的灯光模式。此外,一些智能家电如洗衣机和冰箱,也在控制面板中加入了高对比度设计和语音提示功能,方便色盲用户操作。

通过科技创新,中国正在为色盲群体提供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不仅改善了色盲用户的日常生活,也为未来的无障碍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 张知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