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地方政务领域工作引进 DeepSeek 人工智能系统,引发舆论热议。梳理发现,DeepSeek 在各地政务领域运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2 月 19 日,湛江市司法局启动全市政府部门首例 AI 大模型深度应用鲲鹏矩阵率先接入 DeepSeek 人工智能系统," 在司法行政与前沿技术融合创新的赛道上实现破冰领跑。" 此外,天津市静海区检察院积极将前沿 AI 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入司法实践,山东滨州市沾化区司法局也在探索运用 DeepSeek 这一工具辅助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毋庸置疑,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建立在庞大数据基础之上高效迅速的整合能力,非人力所能比。比如上面提到的湛江司法局,引入和运用 DeepSeek 人工智能后的数据显示,行政复议申请自动分类准确率达 92%,案件分流效率提升 300%;10 万 + 法律法规、5 万例判例的智能检索响应时间缩短至 3 秒;行政复议决定书生成效率提高 80%,合法性审查意见自动生成率达 75%;案件矛盾焦点识别准确率 85%,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再如天津市静海区检察院定向 " 投喂 " 本院司法办案核心数据,这一数据训练策略使模型在特定场景下的准确率大幅提升。如在危险驾驶案件中,系统可基于数据库案例自动对比分析,并生成刑期与罚金区间,为检察官快速研判案件提供有效参考。
DeepSeek 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案件办理的准确性,减少错案的发生,是值得探索和探讨的议题。不过,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应避免纯技术视角和纯效率视角考虑问题,安全和伦理问题不能忽视。否则,可能产生过于依赖 AI 而导致司法人员专业能力降低、惰性大、人的命运由 AI 决定等可能。
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DeepSeek 可以辅助办案,运用一般性案件的处理,但我们不能一味依赖。特别是一起复杂性且没有先例的案件,就需要司法审判人员综合各种情况,有时还要考虑社会效果,在情理和法条之间做好平衡,给出合适的判决。当然,这里的 " 情理 ",绝不是偏袒和枉法,而是让法律条款适用达到最佳效果。
说到底,人工智能系统毕竟只是工具,任何时候都无法代替人的角色,独立对问题作出决定。这应当成为当下司法领域引入人工智能应恪守的原则。
当下,DeepSeek 不断被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新领域新场景,这是好事,但要注意两种 " 极端 " ——既要避免一阵风式的 " 假应用 ",也要避免一味依赖 AI 的 " 惰性应用 "。再牛的技术,只有在人的主导下才能 " 为我所用 "。
现代快报 / 现代 + 评论员 曹玉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