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雷公菌"的故事。
雷公菌的萌发,是一场与天时的精准邂逅。
春雷乍响时,空气中的氮气随雨水渗入土壤,激活休眠的藻体。不过昼夜,荒野石缝、枯草败叶之下,便悄然铺开一片暗绿 " 地毯 "。民间 " 雷公打喷嚏,菌子赶集会 " 的俗语,或与此关联。
雷公菌别名甚多,有地皮菜、地踏菜、地耳、葛仙米、雷公屎等等。其学名为 " 普通念珠藻 ",属蓝藻门,实为藻菌共生之体。其生命力之顽强,堪称自然界的 " 隐士 " ——干旱时缩如粟米,蛰伏数年不死;遇水则膨胀数倍,瞬时焕发生机。
学术资料这样描述它的形态特征:藻体为片状群体,幼时为实心,长成后则为空心,老时破裂成片状。潮湿时开展,呈青绿色;干燥时卷缩,状似木耳、为灰褐色。
仁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雷公菌萌发,往往早于惊蛰,立春时巨地即有生长。大山里、道路旁,形态各异的青石板,山间低矮草甸,是雷公菌和苔藓共生之所。
早春的雷公菌,是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每年春节,正月尚未过完,已谋划好一年生产的爷爷,戴着斗笠、披上蓑衣,挑起粪箕、扛着锄头,到村外两山间冲沟草地铲草皮,挑到田里沤肥。爷爷的计划里,正月间的草地上,经霜雪的枯草,入田易发酵,于育秧更有好;稍晚萌发的黄荆、青冈等嫩枝,经牛圈踩沤数日后,宜用于肥沃和疏松稻田,并抑制病虫。
冲沟草地上,不时有藏身土洞的小云雀忽地飞起,直冲云霄,在很高的天空中发出清脆的叫声。这种鸟飞得快、飞得高,俗名称 " 冲天炮 ",早春至春夏之交的山间矮草地上,常能遇到,却又很难近距离观察。
亘卧草地的石头上,春雨中萌发雷公菌,翠绿可人,一片片、一丛丛。总是跟在爷爷身后的我,提着一个小竹篮,捡拾雷公菌。石上的雷公菌干净且肥厚,用指头轻轻一提,就捡起一大块。新鲜的雷公菌鲜绿、脆嫩,捡拾时指头捻捏力度稍大,菌皮破裂,化为满手水质。
我们村里人吃雷公菌,大多采用最简单的办法,即清洗后,直接清炒、焯水后凉拌,或加入少许辣椒酱调味、调色。也有个别讲究点的家庭,用来炒鸡蛋、炖豆腐。但不论是清炒、凉拌,还是炖豆腐,始终保持了雷公菌的本味和清淡的特性,这对于春节里油腻饮食的人们调理肠胃,颇有裨益。
雷公菌的美味深得人心。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赞其 " 山野之珍,不输琼筵 "。某些地区更流传民谣:" 雷公一声吼,菌子遍地走;捡得半篮归,煮汤胜珍馐。" 虽无大家名句传世,却足见其在顺天时、应节令的传统农耕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
这种农耕文明的特征,与仁怀的酱香型白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人们有了足够的粮食后,开始学习酿酒饮用,并顺应天时四季,创造了酱酒酿造工艺。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立春后,雨水丰富、气温渐高、草木萌发、菌群活跃,春天的气息与微生物,融入酒醅,渐次丰富着精华的轮次酒。
中国对雷公菌的认知和运用,可追溯到很远。唐代《酉阳杂俎》记:" 雷震地裂,菌生如耳,采之可疗饥 ", 虽未明言其名,却暗合其生长习性。东晋,葛洪隐居南岳,得此物,见其 " 色如墨玉,质若琼脂 ",以之入药,献于宫廷。彼时太子久病体虚,食后竟日渐康健,武帝大悦,赐名 " 葛仙米 ",从此载入《本草纲目》,谓之 " 补心清胃,久食美色,益精锐神,至老不毁 "。
善于以物寄情的古代文人,还赋予了雷公菌深厚内涵。《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说,张翰被齐王征召为大司马东曹掾。一日,他见秋风乍起,不由思念起家乡的菰菜羹和鲈鱼脍。于是感慨道:"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随后,他便驾车归乡。南北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中 " 九月九日事 " 载:" 菰菜,地菌之流,作羮甚美;鲈鱼作脍,白如玉,一时之珍。"
现代研究发现,营养丰富的雷公菌,每百克蛋白质含量 15 克,维生素 C 的含量,超过紫菜 19 倍,还有丰富的磷、钙、铁等元素。吉林农业大学刘溯试验研究认为,雷公菌中的多糖(NCVP)物质,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并对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作用明显。
在仁怀人的智慧中,雷公菌与酱香酒的邂逅,成就了独特的饮食美学。2021 年春末,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请来大酒店的厨师,经反复试验,以地产时菜为原料,开发春宴。当中,基于藻蓝蛋白制酒方法的研究成果,食材中选用了雷公菌。
餐桌上,人们佐以传统酱酒,酒体的醇厚升华菌鲜,形成 " 脆如春笋,甘若醴泉 " 的味觉奇观。而这种搭配暗含科学:雷公菌富含的藻蓝蛋白,能与酱酒中的吡嗪类物质结合,产生令人愉悦的鲜香。
雷公菌与酱香酒的故事,终究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微观史诗。当我们以科技之力揭秘菌群,用生态理念审视酱酒,便是续写 " 道法自然 "。借时髦工具 " 深度求索 ",改东坡《定风波》结尾:" 试问仁怀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菌香。"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