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博物馆协会面向中国博物馆共同发起的 " 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 " 征集活动自公开征集后得到了多地博物馆的踊跃参与。来自 60 个博物馆提交的 75 份案例中,涵盖了物理无障碍、数字无障碍、无障碍教育与活动等范围内容。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的战略及技术指导下,由 17 位来自博物馆领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障社群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小组从案例的创新性、有效性、影响力、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及包容性角度出发进行了评估,遴选出 16 份充分展示了中国博物馆在无障碍服务方面采取的创新举措,为推进提升全民无障碍博物馆提供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进一步探索的方案和实践经验,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交的案例入选。
入选博物馆案例将被收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出版物中。
文化无障碍 共享博与爱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无障碍服务为例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以下简称 " 秦汉馆 ")于 2024 年 5 月 18 日建成开放,该馆展览在设计伊始就提出打造无障碍参观环境的理念,将无障碍展览体验、无障碍观展路线、无障碍内容导览等融入到场馆建设中,配备有较为完善的无障碍博物馆硬件和软件设施。
秦汉馆积极践行构建无障碍博物馆,本次提交的案例旨在分享该馆在无障碍服务方面的系列举措,为推广全民无障碍博物馆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实践案例,为促进博物馆的普惠性、可及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发展贡献力量。
秦汉馆在馆区设置无障碍专属入馆通道,并提供多条无障碍参观路线;在官网发布无障碍参观服务指南,各参观流线均设置无障碍指示标识信息;馆内提供增强现实的 AR 眼镜服务和多感官体验的 4D 影院。
该馆教育活动中心将 " 衣食住行 " 形成艺术品陈列、物理互动、多媒体交互、沉浸式体验等多重交互形式,为特殊群体提供专属教育活动空间;针对残障和乐龄群体,联合残联、盲哑学校、医院等单位和机构,研发无障碍教育活动项目并展开实践。
数字无障碍 传播好声音
——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无障碍服务为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 2017 年起,开展 " 互联网 + 中华文明 " 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文物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该院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等机构展开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数字无障碍项目。
" 秦兵马俑数字教育 "" 秦陵兵马俑云上课堂 "" 秦兵马俑海外实景课堂 " 和 "VR 云游兵马俑 " 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将博物馆文物藏品蕴含的历史、科学、艺术及审美价值准确、即时、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大中小学课堂和民众家中。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线上无障碍资源的发展为教育功能的强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秦陵博物院将会在线上无障碍资源方面继续发挥好世界遗产地的作用,丰富秦文化利用与传播形式和路径,扩大全球受众覆盖面,卓越有效地讲好秦俑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来源 / 综合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博物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