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造纸业和印刷术的革新
我国古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今天有出版社
古代的出版机构是什么呢?
那些承载文明的古籍
是如何通过出版机构流传至今的呢?
位于灞河西岸长安书院内的西安古旧书店古籍展览馆,简单明了地向读者展示出了按刊刻者区分的古籍,即雕版界的三大刻书机构: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出自近代著名藏书家叶德辉《书林清话》)。它们各具特色,共同书写了古代出版的传奇。
01
官刻本:官方出品,必属精品
官刻本,即官方出版的书籍,中央与地方机构均有参与。不同朝代,刻书的机构有所不同。比如,宋代国子监、转运司,元代兴文署、明代经厂(司礼监),都是当时的 " 国家级出版社 "。其中,明代中央刻书机构经厂(司礼监)刻本字大行疏,开本阔大,装潢铺陈,文多断句,白棉纸精印,自明初至明末沿袭不变,影响直至清初宫廷刻书。
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朱批谕旨》
清代中央刻书机构为武英殿,所刻书称 " 殿本 "。武英殿成立之前朝廷所刻之书称 " 内府本 ",质量与武英殿等同。古旧书店展示柜中有本《朱批谕旨》是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采用铜活字朱墨套印,字体流美俊逸、墨色均匀、装帧大气典雅,是内府本中的精品,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刻印的最高水准。
《酉阳杂俎续集》《墨子》清光绪年间崇文书局刻本
另外," 局本 ",可以理解为有官府背景的出版社所刻印的版本。同治、光绪年间,各省先后设立书局大量刻印古籍,使清代官刻由宫廷转向地方。古旧书店展示的《酉阳杂俎续集》《墨子》就是光绪年间由晚清全国著名的四大书局之一——崇文书局所刻印的版本。崇文书局为保证刻印书籍的质量,对刻工严格选择,雕刻工艺也甚为精致。其 " 镌工精雅,为各省官书之冠 ",其刻本在全国也流传甚广。
02
家刻本:私人定制,匠心独运
私刻本,自然指历代私家主持刻印的古籍。私刻本可分为 " 家刻本 "(个人或家族刻印);" 书院刻本 "" 寺庙刻本 "" 会馆刻本 "(同乡、同业组织);" 私人刻本 "(个人兴趣或非商业目的)。
一进古旧书店古籍展览馆,迎面第一个展柜中便展示了明嘉靖五年至八年晋府养德书院刻本《唐文粹》。《唐文粹》卷帙浩繁,被誉为 " 藩王府刻书之冠 "。明朱谋玮在《藩献记》中说:" 嘉靖以下,晋府最著,淹雅奕世,载美光启前业。其所署有宝贤堂、志道堂、虚益堂、养德书院诸称,循名可观其实。其所刊有《文选注》《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初学记》诸书,浩翰卷帙,为诸藩之冠。"
明嘉靖五年至八年晋府养德书院刻本《唐文粹》
藩府本为明代各地藩王在藩府的刻本,又称藩刻本、王府本。有人认为它属于地方官刻本或介乎官私之间的刻本。
再就是汲古阁本,汲古阁由明末藏书家毛晋创办,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影响深远,得益于汲古阁刻本校勘精审、雕印精良。汲古阁刻本使得许多珍贵的古籍得以流传至今,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古旧书店的《晋书》,就是明崇祯年间汲古阁刊刻的《十七史》之一,至今仍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汲古阁刻本
03
坊刻本:书商江湖,流量王者
坊刻本。坊,书坊的简称。坊刻本是古代书商们的 " 商业战场 ",主打品种多、形式新、印量大、行销广等特点,有许多官刻本和家刻本不具备的特点。但存在校勘不精、刻印草率、纸墨粗劣等不足。
比如,古旧书店收藏的清道光惜阴轩刻本《卫生宝鉴》、民国扫叶山房本在印本的《三苏全集》等。扫叶山房刻书始于明末,取 " 校书如扫落叶 " 之意为坊名,刻印各类书籍多达数百种,尤其注重刻印民间所需的经史读本、启蒙读物和小说类书等,印刷多而流传广,因价格亲民、流通广泛,成为市井百姓的 " 畅销书 "。清末至民国年间,扫叶山房又以铅印、石印方法出版了大量通俗读物,行销南北。
坊刻本
除此之外,古籍书店藏有一套清刻本朝鲜宣祖御医许浚所编撰的汉文医学著作《东医宝鉴》。这套书字体别具一格,带有古代朝鲜模仿书写汉字的特点。书籍印刷清晰精美,堪称 " 海外回流限定款 "。
海外本
出版业是与文化最密切的行业之一,是精神食粮的制造者。人们从先人留存下的典籍中,不仅可以窥见彼时出版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更新,而且能够领略到前辈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来源 / 西安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