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03-18
“3・15红黑榜”真能相信吗?央视也被蹭热点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5 年央视 "3 · 15" 晚会落幕后,针对被曝光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等迅速开展行动,依法处置曝光问题。但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社交平台出现了很多 " 热心监督员 ",看似贴心地整理了 "3 · 15 红黑榜 ",一边提醒他人提防 " 黑榜 " 里的品牌,另一边又表示 " 红榜 " 里的品牌可以放心消费。可是,这些榜单漏洞百出,绝大多数与央视 "3 · 15" 晚会没有任何关系,而是部分营销号蹭 "3 · 15" 热点,以 " 打假 " 之名行 " 造假 " 之实。

这些 " 红黑榜 " 都是网民自行整理的,并非官方报道,不少品牌压根没有出现在官方报道中,更没有 " 红榜 " 一说

" 黑榜 " 真假混杂

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有大量以 "3 · 15 红黑榜 ""3 · 15 黑榜避雷 " 为标题的帖子。但上海辟谣平台比对今年乃至历年晚会内容,发现不少榜单中存在信息失真。

有的入榜企业不是央视 "3 · 15" 晚会的曝光对象,却被冠以 " 央视曝光 " 的名号;部分自媒体曝光、难辨真假的内容,甚至也出现在部分榜单中。

还有的企业虽曾被媒体曝光,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件。被曝光后,涉事企业进行了整改并通过监管部门检查,近年来也没有因为违法行为被监管部门或媒体再次曝光,却因为 " 历史污点 " 上了所谓 " 今年 3 · 15 黑榜 "。

诚然,有过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应当谨记教训,用诚信经营挽回声誉,但互联网时代的营商环境也强调动态监管与整改包容。如果企业已经合法经营,却一直被旧事重提甚至被加入 " 今年 3 · 15 黑榜 ",并不公平。从根本上看,发帖者的相关做法并不是 " 监督 ",而是 " 抹黑 ",违背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导向。

"3 · 15" 支持监督,但合理合法的监督应该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事实上,为集中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切实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近日已经部署开展 " 清朗 · 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 " 专项行动。内容不准确的 "3 · 15 黑榜 " 已经侵害了部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误导了消费者。所以,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应当承担起审核责任,不能放任那些错误的榜单扩散。

这些 " 红黑榜 " 都是网民自行整理的,并非官方报道,不少品牌压根没有出现在官方报道中,更没有 " 红榜 " 一说

" 红榜 " 无中生有

与 " 黑榜 " 相比,更具危害性的是凭空捏造的 " 红榜 "。

上海辟谣平台核查发现,历届 " 央视 3 · 15 晚会 " 都没有发布过 " 红榜 " 或 " 推荐名单 ",其他主流媒体也没有发布过类似的 " 榜单 "。但很多自媒体以 "3 · 15 打假公布红名单 ""2025 年良心国货 "" 质量过关红榜 " 等噱头,发布所谓的 " 红榜 ",为特定品牌 " 贴金 "。

比如,今年央视 "3 · 15" 晚会曝光了卫生用品翻新乱象,却没有介绍任何品牌质量可靠,可在部分 " 红榜中 " 中,出现了多个卫生用品品牌。

再如,部分 " 红榜 " 上的品牌知名度并不高,却被发帖者没有任何依据地冠以 " 口碑稳定 "" 价格合理 "" 质量不错 " 等关键词。要知道,官方媒体在客观报道时,压根就不会使用这类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褒义词。

以上种种细节显示,相关 " 红榜 " 大概率是部分营销号利用 "3・15" 影响力,为达到自身目的而编造的。从动机上看," 红榜 " 造假者或发布者大概率与 " 上榜 " 企业存在利益勾连。他们利用公众在 "3・15" 期间对消费信息的高度关注,炮制 " 红榜 ",将这些企业包装成行业典范,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从中获取推广费用。

从手段看,造假者为了迷惑消费者,还费了些功夫,包括在 " 红榜 " 上罗列一些知名度较大的品牌,然后才是那些知名度低的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如果跟着 " 红榜 " 消费,很可能误选产品或服务,为虚假宣传买单。

【记者手记】监督不应异化为 " 灰产狂欢 "

不论是央视的 "3 · 15" 晚会,还是 "3 · 15" 前后不同媒体的监督报道,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推动企业、行业整改与保护消费者权益,并非制造对立或营销炒作。但是,社交平台出现的各种假借 "3 · 15" 榜单的目的并非如此,并反映出两大深层问题——

其一,信息甄别机制缺失。平台算法偏好 " 标题党 " 和情绪化内容,导致真假信息混杂传播。例如,这些帖子看似是提醒消费者 " 避坑 ",其实是为了推广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品牌,甚至不排除部分账号借 " 黑榜 " 敲诈勒索相关企业。如果平台的算法不加辨别就加以推广,无异于助纣为虐。

其二,打着个人名义的 " 总结帖 " 信息模糊,法律追责难度大,优化网络营商环境任重道远。这些发布 " 红黑榜 " 的自媒体账号大多模糊措辞,用 " 网传榜单 "" 网友整理 " 等规避自己的法律责任,消费者乃至当事企业未必能举证他们具有主观恶意。可从结果看,这类榜单又实实在在误导了消费者,并伤害到部分企业的合法权益。

所以,面对各种 " 榜单 ",需要多方协同治理。对平台而言,改一改算法很重要,不能看到 " 提醒 "" 避坑 "" 黑榜 " 等看似 " 善意 " 的标题,就加权推广。而对消费者来说,也不能轻信所谓的 " 经验帖 "" 总结帖 ",因为这类帖子背后,很可能正是那些打着 " 提醒 " 却算计着消费者钱包的营销号,从编造榜单到找人发布,行程一条营销灰色产业链。

此外,平台、监管部门也可以明确 " 旧闻新炒 " 的边界,防止合规企业被恶意攻击。

总之,"3 · 15" 不该成为营销号收割流量的 " 狂欢节 ",更不能被造假营销灰产所利用。无论是虚构 " 黑榜 " 制造焦虑,还是编造 " 红榜 " 误导消费,都是对公众信任的践踏。唯有坚守 " 实事求是 " 的监督原则,才能让消费者权益保护真正服务于社会福祉。

来源:九派新闻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